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尤雯  张波  朱丽梅  徐敏 《江苏林业科技》2021,48(1):37-40,45
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间,对银杏叶枯病的发生以及银杏叶枯病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银杏叶枯病在南京地区发生较为普遍。从5月开始发生(平均病情指数为7.28),7,8月病害达高发期(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4.15,41.57),10月病害发生较为严重,此时大量病树叶片枯黄脱落,平均病情指数达到62.35;对采集的银杏叶枯病病叶进行标本镜检,并参考相关的资料,认为叶枯病病原或致病因素包括真菌性病原、细菌性病原和环境因素,而真菌性病原包括链格孢菌、镰刀菌、盘多毛孢菌、盘圆孢和叶点霉菌;另有部分患病植株叶片,未发现和分离出相关病原。推测可能是由环境因素或营养条件所造成的非侵染性病害,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银杏叶枯病的研究:Ⅱ.发病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叶枯病在江苏各栽培地区普遍发生。病害在苗木上,6月开始发生,大树上一般较迟,8~9月为盛期,10月逐渐停止直至落叶。进入结实期的大树,雌株显著较雄株感病重。发病程度与培栽管理措施密切相关。施基肥比施追肥的地段上发病较轻;银杏幼树与大豆间作较与松树等间作的,亦发病较轻。水杉附近栽植银杏时,则发病加重。  相似文献   

3.
银杏叶枯病,是银杏常见的病害.受害的植株,轻者部分叶片提前枯死脱落,重者叶片全部脱落,导致树势衰弱.病害初期常见叶片先端变黄,至6月份,黄色部位逐渐变褐而坏死,病斑由局部扩展到整个叶缘.以后病斑逐渐向叶基部延伸,直至整个叶片变为褐色、灰色,枯焦脱落.  相似文献   

4.
榉树枝毡蚧Eriococcus abeliceae Kuwana在上海部分地区首次发生,严重危害榉树Zelkova serrata的健康生长。为有效控制虫害发生,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等,结果表明:榉树枝毡蚧在上海地区1 a发生1代,以2龄雌若虫及雄蛹越冬。3月上旬始见雄成虫,3月中下旬为羽化高峰期。5月上旬受精的雌成虫开始孕卵,5月中旬达到产卵盛期,每雌平均产卵265粒。6月上旬卵开始孵化,6月中旬至下旬达到孵化盛期,但孵化不整齐,可持续到7月初。8月底第1次蜕皮进入2龄,9月底雄若虫蜕皮变成预蛹,7~8 d后进入蛹期,10月下旬进入越冬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Disease based index,DBI)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与林分因子共同作用后,立地因子对赤松纯林中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方法】在林龄相对一致(34±2)年的赤松纯林生态系统中设立临时样地,筛选影响赤松赤枯病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建立关键林分因子与赤枯病病情指数的函数关系,选取最优模型作为主曲线;将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赤枯病病基指数曲线群,其自下而上依次表示不同的病基指数,即立地对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结果】1)基于森林病害发生的基本原理,提出病基指数的概念。2)确定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的定量方法,它包含样地的设立、病情指数的调查、林分因子的调查、关键林分因子的筛选、基准点的确定、备选主曲线模型的建立、主曲线模型的确定和评价、主曲线的绘制及曲线群的建立共9个步骤。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林分密度是影响赤松赤枯病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依据所提定量方法建立主曲线方程:Q=65. 61/(1+e-0. 001 5 x+2. 32),决定系数R2=0. 519 8,说明拟合方程较可靠,用该模型预估赤松赤枯病的病情指数时,平均预估误差是5. 35%。4)将赤枯病病基指数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曲线群,即建立定量评价体系。体系中的5条曲线自下而上分别表示为:Ⅰ为极轻病害发生,Ⅱ为轻度病害发生,Ⅲ为中度病害发生,Ⅳ为重度病害发生,Ⅴ为特重度病害发生。【结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主曲线模型和曲线群图可以定量评价赤松林的立地因子对赤枯病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可为赤松纯林合理、有效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将成为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曼地亚红豆杉(Taxus media)雌雄异株,树形美观,全株皆可提取紫杉醇,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本文对四川洪雅地区曼地亚红豆杉2种雌株和1个无性系雄株的枝条和叶片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枝条形态特征可作为雌雄性鉴定的标准之一:2个无性系雌株小枝近轮生,雌株1号节间长25 cm左右,每节分枝数为4个~5个;雌株2号较雌株1号的节间较短,仅为7 cm~8 cm,每节有7个~8个分枝;雄株1号侧枝排列在同一平面上,节间仅为3 cm~5 cm,每节有2个~3个分枝。2与2种曼地亚红豆杉雌株相比,雄株1号叶片更狭长,叶长、叶面积、叶形指数均大于2种雌株,而叶宽显著小于雌株。3雌株2号的单片叶鲜重量、干重量和比叶重量均低于雌株1号和雄株1号。综上所述,经过近20年的引种驯化,四川洪雅3种不同曼地亚红豆杉雌雄株的枝条和叶片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枝条和叶片形态特征对曼地亚红豆杉雌雄性进行鉴别,有利于生产栽植中的植株性别配置。  相似文献   

7.
油松赤枯病流行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观察表明,油松赤枯病病原菌孢子 5 月上、中旬开始飞散,5 月下旬侵染当年生油松针叶,病害初期症状出现在 6 月下旬,病情变化与气象因子、立地条件有一定相关性。病害轻重和分布与林木所处位置有关,病情从重至轻的顺序为:南> 北> 东> 西;山脚> 山中> 山脊;海拔低> 海拔高;纯林> 混交林。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雌雄异株山鸡椒为研究材料,分析雌雄植株在生殖生长过程中水分及氮素利用策略的性别特异性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雌雄异株植物资源分配动态变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雌雄植株在开花后105~165天共5个时期叶片养分含量(碳含量、氮含量、碳氮比)、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稳定氮同位素组成(δ15N),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1)雌雄株叶片δ13C平均值分别为-29. 38‰和-28. 08‰。性别和发育时期对雌雄株叶片δ13C值影响均显著,5个时期雌株δ13C值均显著低于雄株;且随发育进程雌雄植株δ13C值均不断下降。2)雌雄株叶片δ15N平均值分别为1. 90‰和2. 95‰。性别和发育时期对雌雄株叶片δ15N值均有极显著影响,开花后105~150天(即雌株果实中精油及柠檬醛含量快速积累期)雌株δ15N值显著低于雄株;随着发育进程,雌雄株叶片δ15N值均表现出双峰变化趋势,双峰出现在开花后105天和135天,雌株叶片δ15N在开花后120天达到最低值,雄株叶片在开花后165天时达到最低值。3)雌雄株叶片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9. 44%和49. 28%。开花后105天和120天,雌株叶片C含量高于雄株叶片C含量,开花后135~165天(果实精油快速积累期到稳定期),雌株叶片C含量低于雄株。雄株叶片C含量随发育进程显著升高,而雌株叶片C含量在不同时期无显著差异。4)雌雄株叶片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 71%和1. 51%。性别对N含量影响显著,雄株叶片N含量均低于雌株(除开花后135天)。5)雌雄株叶片C/N平均值分别为29. 15和33. 72。性别对叶片碳氮比影响显著,雌株C/N值在不同发育时期均小于雄株,但发育时期对其无显著影响;随着发育时期推进,雄株C/N值下降程度高于雌株。6)雌雄植株叶片δ13C与N含量以及δ13C与δ15N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山鸡椒雌雄植株在养分含量、水分及氮素利用策略存在差异,且在开花后105~165天表现出动态变化规律。雌株水分利用效率低于雄株,从果实精油及柠檬醛含量快速积累期到稳定期,雌株水分利用效率不断下降;雌株氮利用低于雄株,且随着植株发育,雌雄株叶片氮素利用效率均表现出双峰变化趋势;雄株叶片氮含量低于雌株,分配更多的氮素至花芽以保证花粉形成;果实精油快速积累期到稳定期,雌株叶片碳含量低于雄株,为果实及种子的形成提供更多的碳元素。  相似文献   

9.
银杏不同类型枝条叶片萜内酯含量年周期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不同时期银杏不同枝型叶片萜内酯的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法对银杏雄叶丛枝、雌叶丛枝、雄长枝、雌长枝和雌短枝银杏叶萜内酯含量的年周期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枝型按照银杏叶的总萜内酯含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雄叶丛枝、雌长枝、雌叶丛枝、雄长枝、雌短枝,除雌短枝外,其它枝型总萜内酯含量均在9月初达到1年中的最大值;GA是所测4种萜内酯中含量最丰富的,不同枝型按照GA含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雄叶丛枝、雄长枝、雌叶丛枝、雌长枝、雌短枝,除雌短枝GA含量在10月初到达含量的高峰外,其它均在9月初达到高峰;GB、GC和BB含量低,变化规律较一致,落叶前含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0.
杨树新品种‘中红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红杨'来源于杨树品种2025的芽变,经多年研究培育而成.雄株,较速生.从春季芽萌动到初夏整株叶片及新发嫩枝紫红色,初夏以后到10月中旬新发嫩叶及嫩枝为鲜艳的紫红色,而中下部成熟叶片则变为红绿色,10月中旬以后整株叶片逐渐变为桔黄色,直至落叶.适宜种植范围广.  相似文献   

11.
以广西南宁市的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为材料,对罗汉松雌雄植株叶片部分生理指标在不同生长季节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测的各项生理指标在4个生长季节中均产生变化。雌株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秋季和冬季均高于雄株,在春季则低于雄株;雌株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在秋季和冬季显著小于雄株,但在春季显著高于雄株;除夏季外,雌株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在其他3个季节均显著高于雄株,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各季节基本表现出小于雄株;雌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春、夏和冬季,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春、秋和冬季均高于雄株叶片。综合分析表明,在反映同化能力和营养物质贮藏的指标上雌株高于雄株,而常用适应性指标表现为雄株优于雌株。研究结果可为罗汉松目标植株在非繁殖季节的选择、应用及抚育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控制昆明城市绿化树种滇润楠Machilus yunnanensis叶缘枯病,于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对昆明地区滇润楠叶缘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柯赫氏法则测定致病性,同时进行生防菌抑菌效果检测。结果表明:昆明地区及西南林业大学校园滇润楠叶缘枯病发病率分别达68%和69%,病情指数分别为47.4和46.7;引起滇润楠叶缘枯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 Penz.Sacc.。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离体叶片后接种病原菌,18 d后滇润楠叶缘枯病发病率为25.66%,病斑直径为0.68 cm,分生孢子盘发育指数为0.12,抑菌效果为84.92%。该病害属国内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可为滇润楠叶缘枯病的绿色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核桃叶斑病的发生动态及病情扩展进程,于2017年4—10月在洛浦县3个乡镇的观测园内,对核桃叶斑病病情以及病斑产生时间、扩散规律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核桃一次枝发病始于4月中下旬,5月下旬和7月中旬为发病盛期,9月中旬后病害发展缓慢或停滞。二次枝于6月上中旬发病,6月下旬为第1个发病高峰,8月下旬为第2个发病高峰,病害末期同一次枝。病原菌首先侵染复叶基部的小叶,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蔓延,36~45 d后整个复叶感病。单叶病斑扩展速度越快,病情发展越快。5月中旬病斑扩展最快,单病斑从开始产生到连片需要约50 d。  相似文献   

14.
银杏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是果、树、叶兼用的经济树种,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银杏病害也日渐突出。现将银杏主要病害的发病规律、危害性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银杏叶枯病危害程度不一。感病初期,叶片先端组织局部褐变坏死,不久即扩展至整个先端部位,呈现红褐色病斑。以后,病斑继续向叶基部延伸,呈暗褐色,直至叶片枯死、脱落。严重时,冠部枝条光秃,果实瘦小,  相似文献   

15.
桉树梢枯病是近年来广西桉树林中新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作者对病害症状及发展年变化和林间发病规律开展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在广西各地均有发生,病区发病株率高达92%以上,以桂东南发病相对严重。病害先是嫩芽枯死,叶片脱落,后枝条枯死;在广西南宁,病害初始期4月中旬,高峰期7—10月,停止期12月,高温多雨利于病害流行。病害主要发生在海拔150 m以下,萌芽林及林龄2 a以上发病率高;林地有机质、N、K、Zn缺乏值大,病害加重;广西主栽品种广林9号和D2-29接种测定及林间调查抗病性无差异;病害造成3,4 a生桉树林蓄积量分别减少78.15,92.25 m3/hm2,年均分别减损14.23%,10.4%。  相似文献   

16.
对广东省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病害种类进行林间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樟树病害共计14种,主要病害有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e)、枝枯病(Cytosporella cinnamomi)、穿孔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3种,3种病害的发生和为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炭疽病、穿孔病发病高峰期分别为3—5月、3—4月,枝枯病8—9月为发病高峰期.建议加强抚育管理,创造有利于提高寄主抗病性的条件,在发病初期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7.
银杏叶枯病是银杏的一种常见病害,苗木至大树上均可为害。病害约于6月中旬开始出现,最初多为害黄化植株。病斑褐色,由叶先端的局部扩展到整个叶缘,然后向叶基延伸,以致全叶褐色枯死,提前脱落。在病叶的病健交界处,可见黄色线带。在病斑上可见交链孢霉、炭疽菌、多毛孢菌、尾孢菌等多种真菌的子实体,其数量随发生时期而变化。该病在土层浅、排水不良、施肥不当以及管理不周等情况下,往往发生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月季黑斑病的药物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季黑斑病是一种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病害,该病在柳州的发生流行有两个高峰,第一个流行高峰期是4~6月份,第二个高峰期是9月下旬~10月。严重发生时病斑遍布全叶,大量叶片黄化脱落。为了对该病进行有效的药物防治,选用了几种药剂进  相似文献   

19.
在富宁县八角林内选择生长树势基本一致,叶片感病率较高的林分进行药肥一体化防治八角炭疽病试验,统计观察株和枝条的叶片感病率和病情指数。结果显示:防治后试验点的叶片感病率和病情指数为6.30%和2.22,分别下降了5.68%和2.80,地面落叶明显减少,枝梢和枯梢抽出的叶片展开正常,说明药肥一体化吊袋对八角炭疽病防治效果显著,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2013年4—10月对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地区南部马尾松与松阔次生混交林林中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萧山地区南部松林中1年只发生1代,成虫活动期为5月中旬至9月下旬,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2个监测点所诱获的松墨天牛成虫种群个体的雌、雄性比为1.51:1和1.7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