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的几项主要因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国内对农田防护林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风的作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小气候变化,对于农田防护林带的结构、带宽、全叶期、无叶期、林带背风面,不同距离以及林带与主风交角等项因子专门报道甚少。本文对农田防护林结构与带宽的选择进行了探讨,结构不合理或者林带过宽,不仅费工费时且占地多,防护效益并不明显,太窄又起不到保护农田的作用。探讨合适的结构与带宽,最大限度的发挥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能,确保农田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持续不断连年稳产高产丰收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2.
林带连续性经济效益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农田防护林经营问题的深入系统的探讨,以阐明农田防护林考虑时空动态特征的连续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在建立主要决定因素包括林带结构一疏透度变化规律,林带结构对防护效益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田防护林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田防护林建设占用土地,与滨海平原区人多地少相矛盾。为达到占用最少土地而较快地获得最佳防护效果的目的,通过对木麻黄生长情况的对比分析和对林带降风效应的试验研究,提出营建农田防护林的树种选择和林带宽度、走向、带间距、疏透度等设计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用标尺法对杨树和樟子松农田防护林网内不同水平距离地表风蚀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网对于表层土壤具有保育作用。这2种农田防护林网在防护距离、防护效能上有一定差别,樟子松农田防护林网内表层土壤风蚀量小于杨树农田防护林网,杨树防护林网内风蚀最严重点出现在林带南侧20 m处,风蚀深度3.1m;樟子松防护林网内风蚀严重点出现在林带南侧100 m处,风蚀深度为4.17 m。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辽西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以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持续发挥为目标,确立了辽西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最适林带结构,筛选出适于该地区更新的针、阔叶树种,更新年龄、更新方式方法,为辽西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 单一农田防护林带的防护效果是有限的,自成体系的农田防护林网是较理想的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强大的旱风经过农田防护林带,由于林带的连续作用,使风速逐渐被削弱,夹杂物被沉积,从而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本文就气流随着通过林带数目的增多,而被逐渐削弱的一般规律加以阐述,以此来说明防护林的连续防护效益,为今后合理的设计防护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三杉”(水杉、池杉、落羽杉)已成为我省杭嘉湖水网地区农田防护林的主要树种。林带结构主要有五种:水杉林带、池杉林带、落羽杉林带、水杉杞柳混交林带和水杉棕榈混交林带。不同结构的林带,其防护效果也不同。在农田防护林研究工作中,透风系数是一个重要参数。透风系数不同的林带,防护效果差别很大。虽然它不是林  相似文献   

8.
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生物工程。它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所谓多样性,是指通过林带的动力作用,对气流的阻挡、抬升、分割,改变气流的结构,影响水分、热量的分配,从而发挥热力效应、水文效应、生物效应、土壤改良效应,达到提高农业效应的目的。林带本身又是再生的绿色资源。所谓稳定性,指其多种效益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以杨树为主的农田防护林,其防护成熟龄一股为15—20年。营造针阔混交或针叶树林带,防护成熟龄还可以延长。农田防护  相似文献   

9.
杨树林带木材纤维长度变化规律及其在经营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为探讨农田防护林合理经营的最佳途径,本文从林带木材生物学特性研究入手,针对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不同品种、不同立地、不同行位和不同年龄木纤维长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林带木纤维长度的变化主要受品种和年龄的影响,与林带特殊生境无显著相关;通过林带纤维长度频率分布和木纤维长度与年龄相关关系的分析,建立了一系列相关模型,据此得出了林带木纤维长度相对稳定的年龄;该年龄即为农田防护林带开始进入全面有效防护农田状态时的年龄,此时林带所达到的树高可作为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的成林高。由此为农田防护林带的经营提供了可靠的木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农田防护林,其林带结构与方位多以宽行并与主害风方向垂直的设计方案为主。自7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模式。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5的耕地实现了此种类型的农田林网。但至今对农田林网与主害风向方位(即林网与风偏角的关系)关系的认识还不统一,为此,我们于1984年5月至7月在安徽省宿县新河乡黄淮海平原综合防护林体系试验示范区,通过野外模型实验和理论推导,对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的透风度,方位与防风效应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为黄淮海平原综合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提供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南洞庭湖滨湖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评价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探讨对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为发展滨湖区林业应有利于维护湿地生态平衡,把重点放在优化和完善防护林体系的结构上,并提出了滨湖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原则,以及林带结构优化和林带、林网改造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田防护林和村屯绿化规划设计中遇到的林带结构、林带走向、树种选择、林带胁地和庭院绿化树种等技术问题的探讨,提出了适合阜蒙县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村屯绿化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农田防护林的防护作用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有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够,许多重要的课题有待近一步深入研究,要利用地理学、农业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等学科的新成就去阐明有关农田防护林的尚未解决的问题。从流体力学的角度可以深入揭示林带防护作用的物理性质。 世界各国均以风速的降低作为评定林带防护作用的重要因素,把其他小气候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湖北省仙桃市农田林网的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了仙桃市农田防护林营建的主要类型及面积、防护林的树种组成及林带结构与配置的特点,发现仙桃市农田防护林造林累计面积逐年上升,但是造林类型集中、树种种类比较单一。本文从树种选择、林带结构与配置、林带空间配置与优化及林带成熟龄和更新龄等方面提出了江汉平原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造林密度是农田防护林设计和营造中需要认真讨论的一个技术问题.营造农田防护林的类型、林带结构、以及树种配置都要考虑植树密度,同时,它也是提高林带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在常规造林条件下,植树过密,林木单株的营养面积小,降低了林木受光量和对养分、水分的吸收,林木生长不良,抗性减弱,如果技  相似文献   

16.
一、防护林建设状况  我市农田防护林建设,大致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五十年代以旱柳、重阳木等为主的极不规则的农田防护林,称为第一代农田防护林。六十年代中期,形成了树种较为统一的以香椿、苦楝、枫杨等为主的农田防护林,称为第二代农田防护林。七十年代中期,结合原有林带的更新改造,在全市范围内出现了设计合理、结合适宜、林相整齐、防护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以水杉、池杉、落羽杉等为主的窄林带中网格防护林类型。到八十年代末,全市平湖区1338条堤、渠、路全长31855公里的地段上建成了由2500多个网格组成的农田防护林体…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农田防护林的林带走向问题,以往人们曾多次做过观测研究,结论也较一致。在林后15H处,当风向与林带的交角由90°减小到67.5°时,对防护效果的影响不超过2%;当交角减少到45°时防护效果减低1倍多。大多数的结果证明,当风向偏角在±30°以内时,对防护效果的影响不大。并据此得出结论,主林带应与当地主害风方向垂直。 现在,农田防护林已经发展到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现农田林网化,建立防护林综合体系的阶段。农田林网的营造,有赖于沟、渠、路、林、村(点)、桥的有机结合,全面规划。这样,问题就产生了。我省农田排灌沟、渠由于地形及习惯的原因,一般均呈东西、南北方向交错排列,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磴口绿洲11条农田防护林带结构参数调查和防护效益观测,得出不同林带结构模式下的防护效益。并指出树高与胁地影响关系最为密切,其回归方程为T=3.3434HG0.7669。又以主要造林树种新疆杨、二白杨为例,建立了单树冠不同径级的蓄积量和树高的增长模式,结合木材市场和实地调查得到木材价格与农作物产值,在保证防护效益的基础上,进行林带木材经济效益与胁地负效益综合评价,为防护林林带结构设计、防护林效益综合评价、林权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多风地区的旱作农业生产中,保护土壤、防止风蚀是粮食增产的关键。营造农田防护林是旱作农业生态系统中最有价值的生物工程。发生风蚀的主要动力因子是风,防护林正是削弱或消失风的破坏性,从而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目前,对各种类型防护林带的防护效应问题,国内外都已有深入的研究。但就许多特殊地区而言,因土地限制,林带不能配置太密,或因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限制,树木生  相似文献   

20.
我们赵家店大队地处辽宁省康平县西北部,南面和西面与吉林省哲里木盟科尔沁后旗接壤。土壤主要为沙土和油沙土,年降雨量不足500毫米,蒸发量4,000毫米,春季西南旱风造成风剥沙压、打苗毁种,严重地威胁着农业生产。1955-1956年,大队开展了农田防护林网的营造工作,当时采用的树种以小叶杨实生苗为主。由于土壤瘠薄,特别是对林带缺乏应有的抚育管理措施,致使多年以来林带生长极为缓慢,形成了小老树,不能发挥预期的防护作用。1966年大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有干部、贫下中农和林土所防护林组同志参加的三结合林业科学实验小组,对生长缓慢的小叶杨林带进行了嫁接改造试验。嫁接后,经过8年,现在这条林带已长大成型,起到了良好的防止风沙危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