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工林林下植被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长期连续经营会导致林地土壤质量下降,然而,研究发现,人工林林下植被可有效改善林地土壤质量。文章对人工林林下植被保持水土、防治荒漠化,促进养分循环及对林地土壤的改良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间伐强度的18年龄肉桂(Cinnamomum cassi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林地土壤、地被物的养分特征以及地被物的蓄积量、持水能力和对降水的拦蓄能力,结果表明:肉桂人工林初植密度10 000株/hm~2,种后每隔5年间伐,密度先后降到3 100、2 400株/hm~2,18年林龄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60 g/kg以上,明显高于附近对照的杂木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碱解N含量在278.45~309.80 mg/kg之间,有效P含量在1.70~2.20 mg/kg之间,速效K含量在35.40~48.70 mg/kg之间。林下地被物主要包括大量的肉桂枯枝落叶以及肉桂毛细根,地被物层厚度达到7~10 cm,林下高温高湿小气候环境促进枯枝落叶层之下的地表形成大量的肉桂毛细根,其厚度达3 cm左右,在非降雨条件下土壤仍能保持普遍湿润,整体地被物对降水的有效拦蓄总量达到5~6 t/hm~2,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福建省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林地采集土样,应用土壤化学诊断方法分析不同林龄的尾巨桉人工林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尾巨桉人工林的生长对土壤化学性质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随着桉树的生长,土壤N、P、K、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和油桐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和油桐人工林土壤蓄水功能、径流及泥沙流失特征进行监测,对比研究2种人工林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杜仲人工林林冠枝叶最大持水容量及林地凋落物吸水容量均高于油桐人工林;杜仲林地0~140 cm土层年均土壤蓄水量达到239.7 mm,高出油桐林地4.1%;2002-2005年油桐人工林年均径流深为75.1 mm,是杜仲人工林的2.6倍;油桐林地年均土壤侵蚀模数达到19.6 t·km-2,是杜仲林地的2.9倍.杜仲林的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渗透速率和毛管孔隙度)优于油桐林,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强于油桐林;杜仲人工林枝叶繁茂,其密度及盖度均高于油桐林,其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比油桐林好.作为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比油桐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土壤动物群落对桢楠(Phoebe zhennan)人工林边缘效应的响应,选择58年生的桢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捡法和干湿生漏斗分离法对桢楠人工林林地中心及林地边缘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887只,隶属于3门9纲12目23科。调查结果显示:各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排序为:林地边缘(5.37×10^4)>林地中心(2.69×10^4);类群数排序为:林地边缘(21)>林地中心(17),土壤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林地边缘的密度类群指数(DG)显著高于林地中心,样地间林地边缘与林地中心的丰富度指数(D)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样地间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C)、均匀度指数(J)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林地边缘效应导致林缘土壤动物的密度、类群数和多样性特征等方面明显高于林地中心。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杨树人工林间作草木犀对土壤及林分的影响,在4年生杨树人工林内间作草木犀,草木犀收获后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和杨树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间作草木犀后,林地土壤养分得到改善,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9.89%、129.24%、51.35%、154.1%和28.05%;促进了杨树生长,树高、胸径分别提高了12.61%和15.96%。杨树-草木犀复合经营是一种林农间作新模式,可充分利用杨树林下空间资源,解决杨树人工林林地产出低、地力衰退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马尾松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季节变化,对三峡库区云阳县马尾松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土壤可培养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真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种类和数量因不同森林类型林地和季节有所差异。中龄天然林的细菌数量显著高于近熟龄天然林和人工林,其四季变化也最大,而近熟龄天然林和人工林则相对平缓。林地土壤细菌优势种群主要是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尤以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居多,在四季中冬季细菌的优势种群数量所占比例最高(近熟龄天然林>人工林>中龄天然林),优势种群近熟龄天然林为芽孢杆菌,占39.74%;人工林为假单胞菌,占37.26%;中龄天然林为蜡状芽孢杆菌,占24.91%。三种林地类型土壤的芽孢杆菌在不同季节都以蜡状芽孢杆菌(占20% - 49%)和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一种(种名未定)为优势种群。三种林地类型土壤真菌优势种群在秋季所占比例最高,且人工林>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优势种群数量及所占比例人工林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33.08%,近熟龄天然林为核盘菌, 31.7%,中龄天然林为瓦克青霉(Penicillium waksmanii), 25.15%。  相似文献   

8.
桉树林地土壤酶分布特点及其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资兴市桉树人工林地土壤酶的分布及其活性的研究表明:土壤酶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土壤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等4种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酶活性依次减弱,以0~20 cm土层的酶活性最大;在同一层次土壤中,土壤酶活性一般下坡>中坡>上坡,但蛋白酶的变化不明显.桉树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与对照杉木林地相比,对照区酶活性明显优于桉树林地.立地条件好、栽植时间短的桉树林地,土壤酶活性高.桉树林分蓄积量和平均木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与蛋白酶和转化酶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说明桉树林地的蛋白酶和转化酶的存在不利于林木养分积累.  相似文献   

9.
对桉树人工林间种象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Pennisetum purpureum)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比桉树纯林,桉-草经营模式的土壤容重降低了14.75%~22.12%,土壤总空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3.57% ~ 16.51%和15.39% ~ 18.67%,土壤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了6.01%~34.14%和16.95% ~43.99%,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桉-草模式下林地土壤pH值降低了9.2%~10.5%,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87.5%~24.2%;土壤全量N、P和速效N、P的含量提高7.06% ~89.99%,提高幅度的大小排列顺序为速效N>全量P>全量N>速效P,全量K和速效K含量减少,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14.14%.A层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幅度大于B层.桉树人工林间种象草复合经营模式,有助于改善林地土壤结构,提高林地养分含量,促进林木生长,是比较适宜推广发展的桉树复合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是处于人为控制下的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是影响人工林土壤碳累积的重要因素。文章对几种主要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整地、施肥、间伐、林地清理、采伐等)对人工林土壤碳累积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增强人工林的土壤固碳潜力,发挥人工林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26年生楠木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土壤肥力进行调查,以研究楠木人工林培肥土壤功能,结果表明:营造楠木人工林后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强,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林地土壤结构状况、孔隙、水分和养分状况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楠木人工林比杉木能更好地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2.
红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地条件的优劣是关系到红松造林能否成林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营养元素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红松人工林的生长发育。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分析,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红松人工林下土壤中各种养分元素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出不同年龄阶段内红松人工林下土壤的营养元素的变化趋势,为红松人工林经营和林地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在区域尺度上监测或定量评价地类景观功能,采用LFA方法对6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评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林地地表土壤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冀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征地表土壤健康的3个指标(土壤结构稳定性指标Sa、渗透性指标If、养分循环指标Ne)有极显著影响;其中,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及研究区的混交林,在改良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渗透性和养分循环等性能方面的作用较明显,而荒山荒地改良效果最差,从而验证了LFA方法在区域尺度上评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土壤性能优劣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福建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福建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各生理类群的数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福建柏人工林年龄的增加,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坡位的升高,土壤中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逐渐减少;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明显影响,深翻垦覆和混交都能使福建柏林地主要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8年生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土壤肥力的测定,进行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培肥土壤和涵养水源功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杉木人工林相比,营造香叶树人工林后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土壤密度降低,总孔隙度增加,林地土壤结构状况、孔隙和水分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表层土壤养分得到富集,香叶树具有比杉木林更好的培肥土壤功能;香叶树叶的最大持水率高于杉木叶,其林分地上部分持水量是杉木纯林的1.21倍,同时由于香叶树人工林土壤结构及孔隙状况的改善,林地的蓄水能力增强,使得香叶树人工林表现出比杉木林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不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参与物质转化的特征与土壤肥力和森林生产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七坪林区不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分布不同,以火力楠等阔叶林和肉桂混交林土壤含细菌较高,氯化作用强的茅孢杆菌占优势,土壤生化活性也较强,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较快,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森林生产力.而松杉混交林则较低。今后在经营造林中,宜造阔叶和针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灰木莲、巨尾桉和厚荚相思3种人工林地的土壤肥力变化,为制定相应的营林措施提供参考,对3种8年生人工林0 ~ 20cm土层的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的土壤微生物总量为灰木莲>厚荚相思>巨尾桉.同一树种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是:灰木莲林地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巨尾桉林地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厚荚相思林地秋季>春季>冬季>夏季.(2)3种林地土壤的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特征表现为细菌最多,真菌数量最少,但在不同季节里有变化.灰木莲林地和厚荚相思林地的细菌数量明显大于巨尾桉林地;而巨尾桉林地的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春夏两季均大于另外两种林地,但秋冬两季则是3种林地中最少的.(3)3种林地的土壤蛋白酶活性在春季基本持平,但在夏季和冬季的差异却达到极显著水平;而3种林地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夏季和冬季出现两次高峰,冬季的酶活性最大,差异达显著水平.分析表明不同树种对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以及土壤酶活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云南屏边6、13及18年生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杉木后,林地土壤含水量增加,容重降低,紧实度减小,土壤物理性状有改善的趋势;土壤有机质逐渐增加,速效P、pH逐渐降低,而水解N在杉木生长后期有上升趋势,速效K则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在吕梁山南段对不同林地的土壤持水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土壤含水率由小到大的排序为:天然次生林地>油松人工林地>灌木林地>对照;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其中天然次生林地土壤持水力最大,1 m深土壤持水力为113.0 t/hm2,分别为灌木林和农地的2.3倍和5.45倍。  相似文献   

20.
对地处南亚热带的广西高峰林场林业示范基地不同林龄的尾巨桉林、灰木莲林和厚荚相思林3种人工林林地0~40 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林地的土壤较为疏松,持水性能较强;土壤养分含量除磷元素相对偏低外,其他元素的含量较为丰富。其林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及物理性状优良度的排序为:灰木莲林〉厚荚相思林〉尾巨桉林。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林分林地土壤除pH值差异显著外,其他指标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