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试验从1980年开始,经过竹秆锈病(Stereos tratum Corticioides)发生规律观察表明,此病专危害竹类。在竹杆上产生冬孢子、夏孢子和菌丝进行侵染循环。其侵染规律是:10月至翌年3月,为冬孢子堆时期;4月,冬孢子堆于雨后吸水膨胀,逐步脱落,在脱落的竹表皮上产生夏孢子;5月至7月,是夏孢子产生和侵染期;8月,夏孢子脱落后,病斑在竹表皮下繁衍大量堆状菌丝;9月中旬,菌丝上产生冬孢子堆,10月突破竹表皮外露。经接种试验,冬孢子无侵染能力,夏孢子是传播的唯一来源,夏孢予的产生又必须经冬孢子阶段。  相似文献   

2.
竹秆锈病防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竹秆锈病(Stereostratum cotticioides(Berk et Br.)Magnus)又称竹褥病。该病的发生具有许多特殊性,导致病害防治的烦难性。经不同方法,不同药物,对病害的各个防治目标进行反复防治试验证明,防治方法建议在生产上能应用的有以下二种: (1)用煤油或清漆涂抹冬孢子堆法。此法能持续抑制病部夏孢子的产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又简便易行。优于药物药械喷雾法。但同药物药械喷雾法一样,存在着病害当年防治,翌年病部立即复发的不彻底性。 (2)用刀刮除冬孢子堆及其周围健组织法:此法简便易行。更优于用煤油或清漆涂抹冬孢子堆法和药物药械喷雾法。可以免除病害复发的不彻底性。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淡竹竹秆锈病发生危害调查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4年调查了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竹秆锈病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在河南省洛宁县的发生危害情况,开展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在湿度大、光照弱的竹林发病重,冬孢子堆主要分布在淡竹1 m以下部位.1-2月人工刮除冬孢子堆对新发生的竹秆锈病有良好控制效果,10月上旬和次年3月下旬用20%粉锈宁5倍液2次涂抹冬孢子堆,防治效果90%以上.  相似文献   

4.
竹杆锈病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Be-rk.et Br.)Magn近年来在江、淅、皖等省不断蔓延扩展,不少地方感病株率达50%左右,重病竹林达到90%以上,致使竹林衰败,甚至枯死。病菌夏孢子是该病的唯一侵染源,产生于冬孢子堆下,没有冬孢子堆的地方一般不产生夏孢子堆。根据这一特点,我们选择3月上、  相似文献   

5.
竹子锈病(竹杆锈病)(Stereostratumcorticiodes)又称竹褥病,危害淡竹、刚竹、桂竹等竹种。在我国发生较为广泛。病害多发生在竹杆中、下部或基部,发病严重时,竹杆中上部甚至小枝也会被害。每年11月至翌年春天病部产出土红色至棕黄色的冬孢子堆。?..  相似文献   

6.
竹杆锈病的发生使竹材变脆、降低使用价值,重病竹林还会逐年衰败。近年来苏、浙、皖等省竹杆锈病迅速蔓延,发病率常达50%左右,严重的达70—90%以上。我们于1979—1982年对本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作了初步的调查试验研究。一、材料和方法于南京定点调查,结合定株观察病竹上冬孢子堆和夏孢子堆产生时期。于3月间取成熟的冬孢子堆(发育较饱满),使其充分  相似文献   

7.
《湖北林业科技》2005,(3):57-57
落叶松褐锈病是危害落叶松的重要病害。1病原落叶松褐锈病由担子菌亚门的落叶松拟三胞锈菌引起,该菌为同主寄生菌,在落叶松上能够完成发育循环。2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尖端或近中部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到6月下旬~7月上旬在叶背面形成夏孢子堆,直到9月中旬仍可产生。夏孢子堆初寄生于叶表皮下,奶油色或赭黄色形成圆小丘状隆起,叶表皮夏孢子堆破裂后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夏孢子成熟后飞散,最后在夏孢子原基处留下痕迹,这时在叶片上形成段斑,8~9月在叶背面产生3~5个黑褐色凸起于叶表面的小粉堆,即冬孢子堆。随着病害的发展,冬孢子堆…  相似文献   

8.
锈病是冬孢菌纲锈菌目真菌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锈菌全是专性寄生菌,分布极广,自蕨类植物至显花植物上都有寄生。锈菌侵染植物的地上部分,在病部出现明显的锈孢子器,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它通常为黄色、橙色至黑色似铁锈,故称锈病。   近几年,城市绿化建设不断朝“扩大绿地面积”的方向发展,受气候条件及区域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面积的绿色草坪遭受锈菌侵染,发生叶锈病,导致叶片褪绿,甚至枯死,严重影响着绿化建设成效。据 1990年大庆市报道,由冠柄锈菌引起的早熟禾叶锈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近数万元。   为了控制草坪锈…  相似文献   

9.
湖南的竹类,过去一直认为少病。近年来,各地陆续发生一些病害。为了弄清竹病种类,提出防治建议,于1980年5月,曾去桃江县、益阳县、益阳市和沅江县进行实地观察。除毛竹枯梢病外,这次共见到楠竹笋腐病、楠竹斑枯病、楠竹烟煤病、水竹丛枝病、水竹秆锈病、竹赤团子病、桂竹黑粉病和桂竹黑痣病。楠竹笋腐病楠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Mazel et H·de Lehaie)近年在益阳县林科所滚坡竹林内发生笋腐病,1977年  相似文献   

10.
枣锈病对小枣产量影响很大,国内对其侵染规律尚不清楚。经研究该病有冬孢子和夏孢子,无转主寄主。冬孢子5月下旬出现,6月上中旬盛期;夏孢子7月下旬出现,8月上、中旬盛期。初侵染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7月上旬至8月中旬是侵染高峰期。该病的发生与6~8月降雨量、次数成正相关。开花后7~10天用粉锈宁或25%多菌灵;7月上旬至8月初使用1:2:200波尔多液,防效均达100%。  相似文献   

11.
‘金丝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Jinsimazhu’为牡竹属麻竹D.latiflorus的变异植株经进一步分离、移栽、培育而成的竹类新品种。2016年发现于广西容县六王镇,移植到广西林科院竹园,连续分蔸繁殖,变异特征一致、稳定。‘金丝麻竹’与麻竹的关键区别在其秆分枝或芽的一侧具黄色纵条纹,观赏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以浙江省典型的散生型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混生型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和丛生型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为研究对象,对其植株氮含量及其在不同器官间(叶、枝、秆)的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竹子不同器官的氮含量均表现为叶 > 枝 > 秆,各器官氮含量均随着竹龄的增大而下降;3年生叶片氮含量绿竹显著大于高节竹、苦竹(P<0.05);秆中氮含量表现为绿竹 > 苦竹 > 高节竹,其中2年生和3年生秆氮含量在竹种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绿竹和苦竹的1年生秆氮含量也显著大于高节竹(P<0.05)。不同竹种间枝条氮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竹种间氮素积累量表现为绿竹 > 苦竹 > 高节竹,其积累量分别为370.28、254.72和113.03 kg/hm2,而氮素利用效率高低则表现为高节竹 > 苦竹 > 绿竹,3种竹子每生产1 t干物质所需氮素为分别为6.37、6.53和7.96 kg。  相似文献   

13.
‘美菱’竹Neosinocalamus fangchengensis‘Meiling’为竹亚科Bambusoideae慈竹属Neosinocalamus的方城慈竹N.fangchengensis Yi&J.Y.Shi经进一步分离、移栽、培育而成的竹类新品种,是方城慈竹的变异植株。‘美菱’竹与原栽培型‘方城慈竹’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秆基部节间具有宽窄不等的淡黄色纵条纹,而后者无。  相似文献   

14.
‘曼歇甜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 ‘Manxie Tianzhu’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牡竹属Dendrocalamus Nees的勃氏甜龙竹(云南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Munro) Kurz,1998年发现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曼歇坝的勃氏甜龙竹栽培居群中,是勃氏甜龙竹栽培型Dendrocalamus ‘Brandisii’的变异植株经进一步选优、分离、培育而成的优质笋用竹新品种。‘曼歇甜竹’与勃氏甜龙竹栽培型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秆形更加高大、粗壮,秆高15~17 m,直径10~16 cm,梢头下垂,2级分枝反抱主枝,秆箨初期绿色,产笋量达7 500 kg/hm2以上;而后者秆形相对较小,其秆高10~15 m,直径10~12 cm,梢头极度下垂,2级分枝不反抱主枝;秆箨初期红棕色至鲜黄色,产笋量在6 000 kg/hm2以下。  相似文献   

15.
‘花皮单竹’属于竹亚科单竹属Lingnania McClure的单竹Lingnania cerosissima McClure变异株,经多年选优、培育而成的栽培竹新品种。‘花皮单竹’为大型合轴型丛生竹,秆高6~8 m,直径4.5~6.5 cm;全秆和部分竹枝具黄绿相间条纹,全秆被厚白蜡粉。而单竹秆型相对较小,其秆高3~7 m,直径2~5 cm,竹秆通体绿色,不具条纹,幼时被白蜡粉。经10年的繁育观测,其性状稳定,适宜于年均温17~20℃、年降水量1 000~2 000 mm、海拔6 00 m以下的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6.
巨龙竹的变异类型及其引种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 Chia et J.L.Su)分布于云南南部,其直径粗近30cm,竹高近30m,是世界上已知最粗大的巨型丛生竹种,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指出巨龙竹存在2个明显不同的变异类型,即竹秆弯曲、歪扭,竹节变形、缩短、斜交的“歪脚龙竹”和节间正常、节部平滑、竹秆通直、分枝高而少的通直巨龙竹。经初步分析后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因素,因此发展巨龙竹时一定要选择优良种源,以免给生产造成损失。通过对巨龙竹在原产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尤其是越冬情况的观察分析,并结合已有的引种资料,将巨龙竹在我国的气候适宜性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其主要气象指标是:最适宜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3℃,全年日最低气温小于0℃的日数不超过1天,全年无霜,巨龙竹冬季无低温危害,直径最粗可达到25cm以上;适宜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0℃,全年日最低气温小于0℃的日数不超过5天,年平均有霜日数小于12天,巨龙竹冬季一般无低温危害,极端年分有一定程度的冻害发生,但对生产没有太大的影响,巨龙竹直径可达到20-22cm左右;不适宜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小于10℃,年平均有霜日数大于12天,全年日最低气温小于0℃的日数超过5天,巨龙竹在该区即使越冬不死,也是生长不良,失去生产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滑动弧冷等离子体对竹条和圆竹筒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复合型防护药剂加压浸渍处理。采用质量增加率、平衡含水率、湿胀率以及竹条和竹筒的抗压强度等指标来考察防护药剂处理后对竹材性能的影响,并观察竹条和圆竹筒防护处理后的发霉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竹条和圆竹筒表面在加压条件下对二羟甲基二羟乙基乙烯脲(2D树脂)+戊唑醇与丙环唑(PT)+碘代丙炔基氨基甲酸丁酯(IPBC)复合型树脂防护剂的渗透性和附着性得以提升,表现为竹条和圆竹筒经滑动弧冷等离子体和防护药剂加压浸渍处理后质量增加率提高,而平衡含水率和湿胀率下降。对竹条和圆竹筒的质量增加率、平衡含水率、湿胀率和抗压强度产生积极影响的顺序为:冷等离子体处理+加压浸渍防护药剂>加压浸渍防护药剂>未经任何处理的竹条和圆竹筒。此外,竹节的多少也对竹材的质量增加率、平衡含水率和湿胀率产生影响,影响顺序为:无节>单节>双节。处理后,竹条和圆竹筒具有优异的防霉特性,存放半年后,圆竹筒仍能保持原来的物理特征,竹条和圆竹筒表面和端部均无发霉、腐朽和开裂现象。  相似文献   

18.
角竹开花习性观察及复壮更新对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993年以来,角竹原产地及引种地相继发生大面积成片开花枯死现象,经调查观察,显示这一现象是角竹进入了周期性成熟衰老阶段的重要表征,由于角竹花的形态结构和花粉生活力存在着严重缺陷,难以采用种子进行有性方式更新,如加强营养生长旺盛鞭系的培育和对开花竹株地下竹鞭萌发的新鞭,具叶小竹的定向培育,可望复壮更新成功。  相似文献   

19.
随着竹材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市场对圆竹材的需求逐年增加,然而较落后的竹材加工方式已成为制约竹材规模化、工业化利用的瓶颈,产业化发展圆竹标准材迫在眉睫。文章在结合中国竹资源分布特点和对圆竹材产业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圆竹标准材制备、仓储体系构建、模块化构件加工及工程应用等环节的发展现状。文章认为,目前不完备的圆竹标准材生产和加工体系,制约了其产业链中上游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下游产品的开发应用,应依据中国竹种的分布特点,规划实施圆竹材储备工程,建立圆竹标准材工业收储体系,推广圆竹标准材模块化应用,以加快圆竹标准材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