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离和鉴定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病原菌,并分析其与麦角菌科其他真菌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竹子丛枝病病原菌的鉴定、病害的防控和麦角菌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样品上分离病原菌,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并测量分生孢子大小,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物种,基于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构建麦角菌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形态结构与竹针孢座囊菌一致,分生孢子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略有光泽、边缘不整齐的浅黄色菌落,分生孢子针形,大小为(22.4~52.0)μm×(2.2~6.0)μm。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菌丝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平整、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病原菌培养72天后产生短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5.4~10.5)μm×(1.2~2.8)μm。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自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针孢座囊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9%;分离自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竹异香柱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结论】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针孢座囊菌,该菌与麦角菌属的亲缘关系近。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箣竹异香柱菌,该菌与肉瘤座菌属的亲缘关系近,与香柱菌属的亲缘关系远。  相似文献   

2.
实验应用PCR扩增、iPhyClassifer分析、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海南省灰叶丛枝病病害进行了分子检测及其病原的鉴定、系统进化研究.iPhyClassifer结果显示: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为花生丛枝组(16SrⅡ组)16SrⅡ-A成员.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与16SrⅡ、16SrⅡ-A成员...  相似文献   

3.
在攀枝花市米易县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种植区调查丛枝病的发生情况。应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的通用引物R16m F2/R16mRl和R16F2/R16R2对具有典型植原体侵染症状和无症车桑子进行检测,巢式PCR得到约1.2 kb的特异性片段,经过测序并在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1条植原体特定的16S rDNA基因序列(DvWB-PZHMY1);将测得的序列与已报道的植原体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获得的植原体序列均聚类到16S rI-B亚组中。风险评估分析表明,车桑子丛枝病达到中度风险级别,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病原物及其分类地位,为本地区植原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普查法获得病害发病率,评估病害危害程度。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P1/P7及R16F2n/R16R2对感病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得到16S r DNA序列。再用植原体在线分类鉴定工具i PhyClassifier以及MegaX软件分别进行序列分析和构建基于16S r DNA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确定病害病原物及其分类地位,通过在线分析软件MUSCLE比较相关序列的同源性。【结果】根据调查发现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发生于大约101°35'—101°53'E和23°56'—24°20'N之间,主要是在低海拔400~600 m温度相对较高的干热河谷地区,说明高温有利于植原体病害的发生。该处连续3年发生此病害,2018年7月调查得知其平均发病率为38.9%,属中度危害。PCR扩增获得约1 246 bp的羽脉山黄麻丛枝病植原体16S r DNA序列(株系:TLWBYN01,登录号:MN513329)。分析表明TLWBYN01与翠菊黄化植原体(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的参考菌株(M30790)相似度为99.8%,因此该植原体为‘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相关菌株,属于16S r I组成员。TLWBYN01的F2nR2片段虚拟RFLP模型与16S r I-X亚组的参考模型番木瓜束顶植原体(登录号:JF781308)最为相似,相似系数为0.98,17种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图谱显示与16S r I-X参考株只有MseI不同,因此该植原体属于16S r I-X亚组的变种。比较得出TLWBYN01与16S r I-X亚组成员番木瓜束顶植原体(JF781308)和印度葫芦植原体(LT594117、LT594118)同源性分别为99.2%和99.6%。【结论】玉溪市新平县发现的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属局部常发病害,中度危害,但一旦感染,就会严重影响植物生长。羽脉山黄麻丛枝植原体属16 Sr I组成员,也是报道较少的植原体16S r I-X亚组的一个变种,且羽脉山黄麻为新发现的植原体新寄主。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地防治竹丛枝病,近年来笔者对本省南京、镇江、淮阴及浙江省杭州、安吉等地竹林内B.t.型竹丛枝病病原菌的侵染规律进行了观察,现将初步结果作如下报道。 1 病原菌子实体的观察 由竹瘤座菌〔Balansia take(Miyake)  相似文献   

6.
<正> 树木丛枝病是一类常见的病害,最早认为由生理障碍引起,后又认为是病毒或真菌浸染所致。自1967年发现类菌原体(MLO)致病以来,一些具有黄化、丛枝症状的树木病害陆续被证实是由类菌原体(MLO)或类细菌(BLO)引起。笔者近年来对引起树木丛枝病的类菌原体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电镜观察,报道了由MLO引起的泡桐丛枝病和重阳木丛枝病,由类立克次体(RLO)引起的枫杨丛枝病及由BLO 和  相似文献   

7.
关于类菌原体引起竹丛枝病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由竹瘤座菌引起的丛枝病的病枝嫩茎和叶脉经电镜观察,在病组织中不仅见到病菌的菌丝,还发现筛管细胞和韧皮部薄壁细胞中有类菌原体,但经四环素等抗菌素处理,对该丛枝病症状无任何影响,而粉锈宁对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所以,虽然病株内有类菌原体存在,但可能因量少或其它原因,而和该病症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西南桦幼苗猝倒病的病苗中分离获得频率最高的猝倒病病原菌,通过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的方法对引起西南桦幼苗猝倒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采用PCR技术扩增病菌rDNA-ITS基因,获得一长度为560~634 bp的DNA片段,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与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序列的同源性均达到了99%;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发病率高达100%。综合两种方法鉴定结果,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是该地区西南桦苗木猝倒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明确四川核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及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四川中江核桃果园自然发病的核桃病原菌进行分离,并回接检测分离物的致病性;结合孢子形态学、ITS序列和gdp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对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分离得到6种真菌,回接只有菌株ZJ5能使核桃发病;孢子形态和多序列比较分析将菌株ZJ5鉴定为链格孢菌;调查明确了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核桃褐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并揭示了该病原菌的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10.
欧美杨溃疡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河南濮阳、山东菏泽等地的欧美杨溃疡病发病林地采集病样96份,经分离、纯化、归类出10种分离物,其中镰孢属(Fusarium)真菌占优势.以离体苗干水培接种和盆栽苗接种,经致病性测定,明确分离物Mz01为致病菌株.经形态学鉴定,Mz01为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对分离物Mz01进行PCR扩增,对其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测序,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一致.茄镰孢菌作为我国欧美杨溃疡病的病原菌系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不同组植原体检测和鉴别的特异性探针已有报道,为了筛选出适合于我国不同组植原体检测和鉴别的特异性探针,建立管芯片检测和鉴别植原体技术,并对我国发生的疑似植原体病害进行鉴别。[方法]通过PCR扩增结合管芯片杂交技术,对收集到的15种植原体侵染的植物样品及其健康对照进行检测和鉴别。[结果]建立了管芯片检测和鉴别植原体技术体系。15种病害样品中,13种获得显著的阳性杂交信号,并且所有的健康对照都呈现为阴性。13种植原体病害依16Sr DNA直接测序可分为16SrⅠ、Ⅱ、Ⅴ、XIX四组植原体。在所有探针中,植原体的通用探针(Pp-502)可以检测到所有确定的植原体样品。16SrⅠ组特异性探针(PpⅠ-465)可以确定16SrⅠ组的泡桐丛枝、苦楝丛枝、桑树萎缩和莴苣黄化4种植原体样品。16Sr II组特异性探针(PpⅡ-629)仅可以确定16Sr II组的花生丛枝、甘薯丛枝和臭矢菜丛枝3种植原体样品。但16Sr V组的枣疯病、樱桃致死黄化和重阳木丛枝及16Sr XIX组的板栗黄化皱缩植原体与其他组专化性探针皆有明显的交叉杂交信号。相比于PCR扩增的凝胶电泳检测,管芯片检测的灵敏度提高了1 000倍。对疑似植原体病害的诊断结果显示河南濮阳的红花槐丛枝的病原应为16Sr V组植原体,福建福州的长春花黄化丛枝应为16SrⅠ组植原体;而北京戒台寺牡丹黄化皱叶和内蒙古包头柳树丛枝未出现任何植原体专化的杂交信号。[结论]管芯片杂交技术作为一种检测和鉴别植原体的方法,可应用于我国植原体病害调查和诊断,并为植原体的鉴别和分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鉴定引起新疆巩留县杏树果实斑点病病原菌,研究造成杏树果实病害的原因,为当地杏树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罹病杏真菌菌株,利用传统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分离出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及其致病性检测。[结果]杏果病斑处的病原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分生孢子形态与经PDA培养基培养后观察到分生孢子形态均与Thyrostroma carpophilum(Lév.) B.Sutton所产生分生孢子一致;将分离获得的3株真菌的rDNA-ITS片段测序后与NCBI参考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的结果显示,其序列与T.carpophilum一致性为100%;在基于ITS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3株菌与T.carpophilum聚在同一分支。在接种了T.carpophilum后,杏果实和叶片均产生明显病斑并且从其所产生的病斑上再次分离到所接菌,满足柯赫氏法则。[结论]从新疆巩留县杏果实病斑处分离获得的3株真菌,经鉴定为引起杏穿孔病的病原菌T.carpophilum。这是该菌首次在该地区发现并报道。  相似文献   

13.
谢菲  梁军 《林业科学研究》2019,32(3):121-126
[目的]研究毛竹林的立地条件和枯梢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江西省不同立地条件的60块毛竹样地开展了监测调查,分析了坡度、坡位、坡向、海拔高度和土壤层厚度5个立地因子对毛竹林枯梢病感病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在不同坡度、不同海拔、不同土层厚度下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且感病指数与坡度及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层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感病指数与坡向呈负相关关系;坡位对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无显著影响。同时,为了探究这5个立地因子对毛竹枯梢病感病指数的综合影响,利用数量化理论,以这5个立地条件为自变量,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方程,该预测方程复相关系数R=0.854,复相关系数的F检验得F=10.432F_(0.01)(11.48)=2.64,经T检验,与毛竹枯梢病感病指数关系最大的立地因子是土层厚度,其次是海拔高度和坡度,这3个因子是影响毛竹枯梢病的主导因子。[结论]综合分析得出,在急险坡、上坡位、阳坡面、高海拔、薄土层的立地条件下,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最大;在平缓坡、下坡位、阴坡面、丘原、肥土层的立地条件下,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最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目前有关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的关系及伴生细菌的病原作用是松树枯萎病研究的重点。为了揭示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作者对松材线虫LIV幼虫携带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方法]根据培养性状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以及系统发育学等方面进行分析鉴定。[结果]确定LIV幼虫携带的是香茅醇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携带率为100%;每条LIV幼虫携带量在1.4×105~4.5×105。LIV幼虫生活在松褐天牛体内,是引起松材线虫病侵染流行的唯一虫态;新发现的香茅醇假单胞杆菌能分解纤维素及降解或合成萜烯和酚类化合物。[结论]LIV幼虫携带香茅醇假单胞杆菌的发现,揭示了松树、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细菌同为一体的紧密关系,并为揭示松树枯萎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病原和重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竹林与其林下植被凋落物叶之间相互影响的潜在机制,为合理经营管理毛竹林林下植被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原位分解袋法研究了四川长宁毛竹与林下植被芒箕凋落物叶分解和养分释放过程。[结果](1)芒箕凋落物叶初始C、N、P含量和羟基碳高于毛竹(P 0. 05),而C∶N、C∶P、烷基碳、氧烷基碳和芳香碳低于毛竹(P 0. 05)。(2)凋落物叶分解和养分释放速率芒箕整体高于毛竹,芒箕和毛竹分解常数(k)分别为0. 58±0. 03和0. 73±0. 02,C、N、P养分释放均表现为净释放。(3)凋落物叶混合对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抑制了N、P元素整个分解周期和C元素中后期的释放。(4)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元素含量变化格局表现为C含量和C∶N比整体呈下降趋势,N含量和N∶P比有小幅上升,P含量有微弱的下降趋势,C∶P比呈波动性变化。(5)凋落物叶分解速率与土壤温度、初始凋落物叶N和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 01),与初始凋落物叶的C∶N和C∶P呈极显著负相关(P 0. 01),与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结论]单独分解过程中,毛竹凋落物叶分解速率低于林下植被芒箕,养分释放特征均表现为直接释放;混合分解过程中,毛竹和芒箕凋落物叶分解速率无显著混和效应,但养分释放的混合效应表现出一定负效应和不同阶段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构建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果胶酶Bxpel2基因干扰载体.[方法]通过Trizol 法提取松材线虫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带T7启动子的果胶酶Bxpel2基因引物,以cDNA为模板扩增出果胶酶Bxpel2基因片段,连接到RNA干扰载体,再以干扰载体为模板,PCR扩增出目的片段后进行测序鉴定,合成果胶酶Bxpel2基因双链RNA(dsRNA),采用RT-PCR检测松材线虫Bxpel2基因干扰后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提取的松材线虫总RNA完整性好,无降解;2)成功克隆出松材线虫果胶酶Bxpel2基因片段(790 bp)并将其连接至pMD19-T载体;3)以RNA干扰载体为模板合成dsRNA,浓度分别为1.313 mg·mL-1和1.152 mg·mL-1;4)RT-PCR结果显示,松材线虫经过dsRNA干扰后,Bxpel2基因表达基本受到抑制.[结论]成功构建松材线虫果胶酶Bxpel2基因干扰载体,为进一步研究Bxpel2基因在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During the summer of 2018, one Syringa reticulata plant showing witches' broom and small leaves was observed in Beijing, China. Molecular diagnostic tools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cell observation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possible pathogen of this disease. As a result, the phytoplasma in the symptomatic S. reticulata tree was confirmed by amplifying the 16S rRNA gene using the phytoplasma‐specific universal primer pair R16mF2/R16mR1 and observation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rp and tuf genes of the phytoplasma were also cloned and sequenced as the 16S rRNA gene. Sequence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the 16S rRNA, rp and tuf genes indicated that the phytoplasma associated with S. reticulata witches' broom (SrWB) disease belonged to the 16SrV‐B subgroup, and i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16SrV‐B subgroup phytoplasma strain jujube witches' broom, which causes serious disease of jujube fruit trees in China. This study shows the S. reticulata tree as a new host of a phytoplasma belonging to the 16SrV‐B subgroup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普通油茶无性系抗炭疽病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对炭疽病的抗病性,为油茶炭疽病抗性种质材料筛选和优良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方法和病情指数法,调查2014、2016年两年中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的抗病性。[结果]在参试的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中,未发现免疫(I)、高抗(HR)、高感(HS)无性系,抗病无性系10个,中抗无性系30个,中感无性系65个,感病无性系5个,其中9号、21号、27号、40号、45号、66号、150号、164号、177号、219号是10份抗病无性系。[结论]综合两年调查结果筛选出9号等10份抗病无性系,为深入研究普通油茶抗炭疽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提供了育种基础材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获得高效拮抗3种兰花病原真菌胶孢炭疽菌、尖孢镰孢菌和腐皮镰孢菌的菌株。[方法]使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结合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目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筛选获得5株同时拮抗三种病原菌的菌株,其中菌株GT312拮抗效果明显。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与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模式菌株FZB42T)相似性最高,为99.93%。菌株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结果与B.amyloliquefaciens描述一致。[结论]菌株GT312可同时拮抗3种兰花病原真菌,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兰花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棉革菌属外生菌根的分布情况,探索外生菌根与林木互利共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表型分析和r DNA ITS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灌丛4种优势林分的外生菌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形态及解剖结构特征分析,从4种优势林分中分离得到7种具有棉革菌属(Tomentella)典型特征(如颜色为棕色)的外生菌根; r DNA ITS区段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得到的7种外生菌根隶属棉革菌属,并可将其中6种形态型分别鉴定为T. badia、T. fuscocinerea、T.atramentaria、T. lapida、T. ramosissima和T. terrestris。[结论]首次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棉革菌属外生菌根真菌6种,为该属外生菌根与优势林分的共生关系及功能研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