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松优树子代树高生长的遗传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松自然分布区内3个亚区、9个地点、108株优树子代10年生树高测定的结果表明,亚区间和家系/地点/亚区间差异显著、极显著,北亚区在带岭生长表现最好;亚区、地点/亚区、家系/地点/亚区间遗传力分别为0836、0537、0365。  相似文献   

2.
集安市植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集安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状况,将集安市划分为西北部低山森林植物资源亚区,中部中山森林植物资源亚区,东南部丘谷森林植物资源亚区,并依据三个亚区植物资源组成的不同,提出了开发利用的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林栽培区划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何方 《经济林研究》2000,18(1):1-10
本研究报告共划分9个气候带和1个高寒区域;在中暖温带中划分出7个湿润和干旱区(在个别省中地区分出旱、湿区未列入)。亚热带普遍湿润,因而未划分,旱湿区直接划亚区。共划分出52个亚区,其中有经济林生林的50个亚区。39个小区(有的亚区未分小区)。在原研究报告第三章,各带区特征作了综述。亚区晃经济林生产单位,不仅有自然特征综述,并明确提出经济林生产项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湿地文化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化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理论,对中国湿地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分区,将其分为七个区十九个亚区,并简单概述了不同区域的湿地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红松天然林优树子代测定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红松自然分布区内3个亚区、12个地点、557株优树子代10年生数量性状为依据,分析了亚区间、地点间及个体间生长差异及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南亚区优树子代以辽宁草河口表现最好,中亚区最差。从性状间相关分析可知,3个亚区表现出不尽一致的遗传特性。从选择效果看,3个亚区内优树都为正向选择。作为对照的草河口人工林子代在生长上大大超过了天然林优树子代,表现出显著的种源效应。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中国竹类物种资源现状及其自然地理区划,并探讨了竹资源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有竹类植物47属770种55变种251栽培品种;天然竹林根据自然地理分布可以区划为4个区:丛生竹区、混合竹区、散生竹区和亚高山竹区;其中,丛生竹区又可分为东南季风丛生竹亚区和西南季风丛生竹亚区2个亚区,散生竹区又可分为降水性散生竹亚区和灌溉性散生竹亚区2个亚区。中国竹资源发展将呈现如下变化趋势:1)野生竹种的数量增长不大;2)竹品种数量将较快增加;3)野生竹林将受到严格保护;4)人工竹林将有序增加;5)竹资源管理与利用将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7.
以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etZucc.)自然分布区内3个亚区、12个地点、557株优树子代10年生数量性状为依据,分析了亚区间、地点间及个体间生长差异及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南亚区优树子代在辽宁草河口表现最好,中亚区最差。从性状间相关分析可知,3个亚区表现出不尽一致的遗传特性。从选择效果看,3个亚区内优树都为正向选择。作为对照的草河口人工林子代在生长上大大超过了天然林优树子代,表现出显著的种源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红松自然分布内3个亚区、9个地点、108株优树自由授粉家系测定表明,亚区间和家系/地点/亚区间差异显著、极显著,变异是分层次的。从选择效果上看,总体选择大于亚区内选择,108个家系超过对照78个,占参试总数的72.2%;超过对照20%以上的有34个,超过对照40%以上的有8个。  相似文献   

9.
油桐(Veraicia fordii)是原产我国的重要工业油料树种。在我国南部15省区有栽培分布,栽培面积2000万亩。油桐栽培区划是以原有油桐栽培分布面积集中程度、油桐的生物学、生态学及林学特性为依据,遵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按照分布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划分为边缘栽培区、主要栽培区和中心栽培区三个一级栽培区,二级划分为亚区,三级划分为地区。共划分出3个栽培区,15个亚区,38个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为选择在草河口地区生长、结实表现最好的优树无性系,对红松自然分布区内3个亚区、12个产地、720个优树无性系的30年生树高、胸径、结实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树高、材积差异显著,南亚区北亚区中亚区,3亚区均低于草河口无性系(对照);结实量差异显著,南亚区中亚区对照北亚区;胸径差异不显著。在草河口地区树高、材积生长以草河口无性系最高,结实量以马鞍山林场的无性系为最好。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系统区划原则指导下,对小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区划因子进行了分析与选择,参照《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中的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对小兴安岭林区3个立地亚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营养物质保持进行重要性评价,结合自然概况,提出了各立地亚区的主要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12.
根据小浪底风景区的地貌、土壤、海拔等自然条件,将小浪底风景区划分为2个立地类型区,3个亚区,7个立地类型组,33个立地类型。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区和新疆干旱荒漠区退耕还林区域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黄土高原和新疆干旱荒漠区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在以县级单位为单元进行系统区划 ,建立了 4个大区 - 12个区 - 39个亚区 - 116个小区 4级区划体系的基础上 ,按照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根据大量试验地观测结果和长期生产实践的科学分析 ,并参考大量前人研究成果 ,分别研究了各区的退耕还林模式 ,经过系统集成、创新提炼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退耕还林区域模式体系。共计 6个亚区 17个小区模式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东北山地沙地区和京津周围沙地平原区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在对退耕还林工程25个省(区、市)1897个县(市、区、旗),以县级单位为单元进行系统区划,建立了4个大区-12个区-39个亚区-116个小区4级区划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大量试验地观测结果和长期生产实践的科学分析,并参考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分别研究了各区的退耕还林模式,经过系统集成、创新提炼,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退耕还林区域模式体系。共计9个亚区31个小区模式。  相似文献   

15.
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在对退耕还林工程25个省(区、市)1897个县(市、区、旗)以县级单位为单元进行系统区划、建立了4个大区-12个区-39个亚区-116个小区4级区划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大量试验地观测结果和长期生产实践的科学分析,并参考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分别研究了各区的退耕还林模式,经过系统集成、创新提炼,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退耕还林区域模式体系。本文是黄河源头高原区和甘蒙沙漠区退耕还林区域模式研究结果,共计4个亚区12个小区模式。  相似文献   

16.
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在对退耕还林工程25个省(区、市)1897个县(市、区、旗)以县级单位为单元进行系统区划、建立了4个大区-12个区-39个亚区-116个小区4级区划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大量试验地观测结果和长期生产实践的科学分析,并参考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分别研究了各区的退耕还林模式,经过系统集成、创新提炼,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退耕还林区域模式体系。本文是川渝鄂湘山地丘陵区和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区域模式研究结果,共计9个亚区25个小区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山西东部土石山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按亚区的区划原则将该立地区分为太行山北段山地立地亚区、晋东土石山立地亚区和中条山土石山立地亚区3个亚区,并根据立地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和立地类型的划分原则将该立地区划分为9个立地类型小区,51个立地类型组和95个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18.
关于山西生态林业区划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通过对山西省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分析,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系统和生态重要性为主导,结合现在的生态林业工程全省林业区划进行调整,完成山西生态林业区划,将全省区划为5个区16个亚区。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山西省中南部盆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按亚区的区划原则将该立地区分为忻太盆地立地亚区和晋南盆地立地亚区两个亚区,并根据立地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和产地类型的划分原则将该立地区划分为4个立地类型小区,14个立地类型组和22个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山西省吕梁山土石山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按亚区的区划原则将该立地区分为管涔山、关帝山山地立地亚区和吕梁山南部山地立地亚区2个亚区,并根据立地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和立地类型的划分原则将该立地区划分为4个立地类型小区,19个立地类型组,39个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