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的闭幕会上,李瑞环同志发表了《关于我国绿化的几个问题》的重要讲话。他首先从历史的和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绿化,特别是植树造林对人类居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意义。他例举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的衰落,以及我国古黄河文明的转移,都与森林被破坏密切相关。他断言,人类如果失去森林也就会失去未来,失去一切。这是迄今我所见到的对绿化重要意义的最深刻、最高度的概括和表述。我们似乎听到他大声疾呼:人类毁坏森林,就等于毁灭自己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基础。生态系统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本源基础。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就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生态危机,就没有生态文明。历史上,由于生态破坏而导致国家衰亡、文明转移的例证屡见不鲜。南太平洋的复活节岛原来是一个生态优美的地方,曾经居住着7000多居民,随着生态的破坏,最终失去了人的生存条件,成为人类无法居住的荒岛。无数的事实证明,失去森林,就会失去水之源、土之本,就会失去良好的生态,失去人类  相似文献   

3.
失衡的绿色摇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孤舟的绿色盾牌,森林亦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回顾一下人类的文明进程,不难发现,森林的繁茂,曾为人类文明带来光明,森林的衰亡亦曾把人类文明推向黑暗。古巴比伦文明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巴比伦文明就是在那沃野千里、林海茫茫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上兴起的。由于森林大量砍伐,草地过度放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原来大片的森林草原渐成今天的伊拉克沙漠。古巴比伦文明也因此而衰落下去。恩格斯对此的评论犹如警策,“美索布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  相似文献   

4.
生态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大事。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主要支撑作用。历史事实证明,人类离不开森林,失去森林,将失去一切。江泽民同志在海南考察时作出了“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主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精辟论断。国家把生态公益林建设列为本世纪林业建设的重点工程,这对于改善全球六大生态危机(土地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与森林经营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森林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步入工业文明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于森林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关系没有给予应有的认识和关注,全球范围内森林资源的持续减少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是导致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面临严重威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森林经营思想的发展变化,有利于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正确地经营和管理森林,使林业的发展能够逐步满足人类对森林产品及其森林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也是民生的重要基础,森林兴则文明兴,森林衰则文明弱。 近年来,森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被推到了重点开发和扶持的最前沿。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美丽中国"的建设思路,我国林业进入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7.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我们的祖先从原始时代就生存于森林,逐步发展了人类的文明。就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类也不能离开森林。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犹如人体的皮肤,覆盖着地球的表面。如果失掉森林,人类将失去赖于生存的条件,地球就会造成灾难。   “人类不要过分得意地征服了大自然,大自然迟早要报复的。”如果我们人类为种粮毁林开荒,填湖造田,那么生态平衡将被破坏,自然灾害也会接踵而来。我国古代楼兰王国毁林亡国,就是遭到自然报复的一场悲剧。   森林,只有森林掌管着奖惩大权。人类破坏了森林,必将受到大自然…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产生、发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与森林有着血肉难分的关系:人类的祖先由森林动物的一员,逐渐进化到今天的人,从森林中走出来,并依赖森林得以生存,这是原始文明时代的特征.农业文明时代,以毁林开荒,变森林为农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盂宪毅 《内蒙古林业》2009,(4):F0003-F0003
森林和草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承载着人类的过去,支撑着人类美好的未来。它既是陆地上维持良好生态的关键因素,又是陆地上重要的生物生产基地,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人类如果失去森林,失去草原,也就会失去来来,失去一切。  相似文献   

10.
毁于生态灾难的古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灿烂的农业文明,如古巴比伦文明(今伊拉克境内),地中海文明(今黎巴嫩、苏丹和阿尔及利亚一带)、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黄河文明等。这些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有充沛的水源,周边有森林或草原。然而,古老的农业文明,大多在历史上风光一时便衰落或消失了,成为今天世界上最荒芜的景观环境或穷乡僻壤。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古生态文明的衰落或消失,是人口密度加大,过垦过牧,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结果。这是人类自己谱写的  相似文献   

11.
《国土绿化》2013,(11):1-1
湿地被比喻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宝贵自然资源。加强湿地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改善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中,生态环境的状况与文明的进步、衰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由于生态环境变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一些世界最早出现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衰落甚至消失。在中国,黄河流域由于生态环境变异,古黄河文明也随之发生了转移。楼兰古国,西夏统万城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繁荣之  相似文献   

13.
森林是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也是改造自然、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保障。有史以来、它与人类社会的生产与文明都是息息相关,共存共荣的。森林除了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各种用材和动、植物林副产品外,森林还具有  相似文献   

14.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实现价值补偿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裕、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价值。一方面森林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多种林产品,满足国民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三、回归森林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愿望 回顾世界文明发展史,人类来自自然,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在原始社会时代,森林覆盖着地球上2/3的陆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养育了人类,人类与森林和谐相处。但是,随着农业的开垦、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建,人类对森林的破坏日益严重。近100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由此而来的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到了20世纪末期,全球森林覆盖率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远离城市,踏进森林,仰望苍翠的巨木,或放眼广大的林海,常会产生敬畏、神秘、舒畅、喜悦等诸多感受,这是人与树之间三古以来的无声对语,是使人类肉体和心灵得以舒展的故乡。重返森林已经成为近代文明人类回归自然的本能要求。“森林浴”一词虽源于日本,其理论...  相似文献   

17.
文明进程视野下森林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关系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食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在人类文明进程视野下分析森林系统中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关系演变规律, 对于现阶段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协同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首先提出了森林生态和森林食品的安全性作用机理模型, 而后依次讨论了采猎文明、农耕文明、传统工业文明、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文明时期森林食品和森林生态的安全性作用特性, 最后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构建了森林食品与森林生态的安全性演化路径模型。研究表明, 正是森林食品安全与森林生态安全相互关系的演变, 从一个侧面反映并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行,城市承载了越来越多的人类发展梦想。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城市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如何让城市更好地服务人类?如何让城市更好地融入自然?建设森林城市就是实现天人合一梦想的最好答案。自然是一种无声的召唤,让人回归草木,回归山林。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森林城市建设不仅增加了森林面积、保护了森林资源,还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丰富了生态文化,遍洒恩泽惠万家。  相似文献   

19.
森林是国民经济的宝贵资源,不但可以得到木材、能源和多种林副产品,更重要的是森林在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保障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林业应肩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使命。怎样才能建  相似文献   

20.
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是伴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出现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林业与健康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进一步发挥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在弘扬生态文明、改善民生福祉中的巨大潜力,探索邢台市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新思路,该文对邢台市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