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黄龙山次生林区天保工程概况 黄龙山次生林区位于延安市东南部的黄龙山腹地,行政区划包括黄龙、宜川、洛川三县各一部分,属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工程实施范围是黄龙山林业局所属的10个国有林场。工程规划实施期从2000—2010年共计11年,总投资11150.9万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河南省天然次生林资源评价,将全省天然次生林划分为2个天然次生林区,15个次生林类型组,34个天然次生林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4个经营类型,为今后合理经营和天然次生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次生林是我国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国次生林区立地条件复杂,林分类型不仅多样,而且质量差异很大。为了更好地经营次生林,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效益,本文对河北省茅荆坝林区进行了森林类型划分,并对各类型的自然特性及生产力进行了评价,为茅荆坝次生林区乃至华北次生林区今后的森林经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莽山次生林区次生林的现状和现代木材加工业、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水源涵养等多方面的需求,将区内现有次生林按照永续利用、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等原则进行抚育、改造、利用、封护等一系列尝试性经营,并建立相适应的经营技术体系,为次生林的经营取得了一定的示范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次生林区是我区的重要后备森林资源基地,它对改善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根据1993年森林资源清查,对我区次生林区1988年至1993年森林资源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并就如何经营好次生林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该文是在太行山区油松天然次生林立地类型划分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分区分类的多级序原则建立的太行山天然次生林经营类型分类系统及经营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共划分了10个油松天然次生林的经营类型,为本区油松天然次生林的合理经营,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次生林是东北地区森林的主体,如何有效经营次生林对中国林业的发展及林业工程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介绍了东北森林资源现状,以东北次生林为对象将定向培育体系细化,为东北次生林培育优质良材提供参照,为提高东北次生林区乃至全国森林经营水平,大力开展林木定向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莽山次生林区的次生林资源,综合考虑现代木材加工业、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水源涵养等多方面的需求,以简明、实用、合理为原则,将现有次生林划分为抚育型、改造型、利用型、封护型等四种类型,并建立相适应的经营技术体系,为次生林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学研究所于1979年6月在甘肃省天水地区小陇山林业总场召开了北方次生林经营科技协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北方14省(区、市)的科研、教学、生产和林业行政等单位的代表83人,共收到学术报告及科技资料共44篇。会上总结和交流了多年来次生林经营和科研工作的经验,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对不同意见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次会议决定恢复北方14省(区、市)次生林科研协作组,并制定了今后次生林经营工作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科研协作计划。大家一致认为:今后次生林科研工作应大力开展基础理论的研究:研究工作应尽快使用现代化手段:应积极建立次生林科研基地;加强国内外情报资料交流和组织多学科共同攻关,以便把次生林经营工作尽快地提高到一个新  相似文献   

10.
在湖南省莽山林区次生林的分布区内,设置标准调查样地,测定生态环境因子,调查植物群落、林分状况及次生林成因.根据该区林分的建群种和有指示意义的灌木种类,在莽山林区选择5个典型低质低效次生林即: (1) 硬斗石栎、山鸡椒、南岭箭竹为主;(2) 杉木(萌芽)、红楠、东方古柯、南岭箭竹为主;(3) 马尾松、金毛石栎、鹿角杜鹃、苦竹为主;(4) 马尾松、铁芒萁为主;(5) 马尾松无灌草次生林.分别对这5种类型低质低效林分的结构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可知低质低效次生林的成因是:(a)自然条件差,如高寒、坡陡、土壤贫瘠;(b)经营方式不合理,如缺乏有效的抚育间伐,人为干扰破坏.  相似文献   

11.
黄龙山次生林在陕西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列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研究分析黄龙山次生林区在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实施林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 黄龙山次生林区的范围与概况1 .1 广义的黄龙山次生林区广意的黄龙山次生林区 ,系指位于黄河西岸、洛河东侧的梁山山系 ,包括黄龙县的全部 ,宝塔、甘泉、宜川、富县、洛川、韩城等县(市、区 )的大部分或一部分范围内的森林 ,它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演替的天然次生林 ,…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落叶松林集约经营,实行定向培育,充分发挥林地潜力,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近几年大兴安岭次生林区各林业局和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宁城县黑里河林场开展了对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经营采伐试验。目前试验面积已达566公顷。我们对南木、巴林、乌奴尔等3个次生林区林业局和赤峰市旺业甸林场搞的经营采伐试验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耿耿护林人     
尼勒克县三位护林员的小故事 新疆尼勒克县境内有1.42万公顷河谷次生林,是目前全国第二大河谷次生林,林中拥有100多种各类植物。这片西北三省区保护最完整、生态效益发挥得最好的河谷次生林,凝聚着尼勒克县次生林管理总站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这里仅说说在护林岗位上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三个老护林员的小故事,他们名字是:阿不拉江、阿不力克木、塞依拉西,他们都用责任和忠诚演绎着自己平凡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的天然次生林分布很广,经解放以来的封山育林和积极营造,有了很大发展,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森林资源。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次生林区已由过去的“封、养、护、管”走向“护、育、改、用”的新阶  相似文献   

15.
赵小刚 《防护林科技》2010,(5):72-72,95
通过调查小陇山林区珍稀树种的保护现状,提出了次生林区珍稀树种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地的土壤水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8年5月12 日-10月12日间采用EnviroSMART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以每30 min监测1次的频度对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地、油松人工林地、次生林地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150 cm土层中次生林地蓄水量是刺槐人工林地的1.4倍,有整地措施的油松林地蓄水量与次生林地相近.人工林较次生林多消耗的土壤水分主要是深层的土壤水分,次生林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和消耗浅层土壤水分维持其生长.从表层到深层次生林地蓄水量逐渐增加,而有整地措施的油松人工林地蓄水量逐渐减少.随深度的增加各林地蓄水量的变幅逐渐减弱.0~150 cm土层的平均蓄水量8月最低.层次越深,蓄水量的最低值出现时间越晚.90~150 cm土层的蓄水量5-10月处于消耗状态.生长季刺槐人工林地0~150 cm土层耗水量为249.73 mm,油松林人工林地为248.09mm,次生林地为129.40 mm.刺槐人工林地最大的日耗水量为4.70 mm,油松林为4.77 mm,次生林为2.28 mm.刺槐与油松人工林地的耗水量明显大于次生林,因此,在干旱的黄土区应该模拟次生林营造水土保持林.  相似文献   

17.
根据北安区次生林的现状和特点,划分5种经营类型并按类型设计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经不同措施改造后的辽东山区次生林进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调查,计算了该次生林下物种丰富度Margalef、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改造后林下植被数量和物种数均高于对照区。改造后草本和木本植物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照区,而优势度指数均小于对照区。可见,改造措施可以改变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增加植被数量和种类,加速林下植被演替,增加森林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白桦是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次生林区的主要树种之一,也是赤峰市次生林区最主要的天然用材林树种,其与落叶松组成的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演替和适应过程,形成的稳定的森林群落。白桦具有生长稳定、抗病虫害等优点,而且生长快、材质好、天然更新能力强、遭受破坏后易自然萌芽恢复,因此研究白桦育苗技术,营造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对于推进生态建设、提高造林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地开展热带次生林经营,在国际热带木材组织“旨在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热带地区次生林经营研究与示范”项目(ITTO PD294/04)的资助下,对较为典型的中国热带次生林——广东古兜山林区开展了森林资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相关调查,其结果认为:中国热带林区的热带森林除自然保护区外,几乎都以低产低质的次生林状况存在,这类林分质量普遍较差,很少开展经营活动,因此缺乏经济和生态效益。林区居民主要依靠政府的生态公益林补偿、砍伐林木、出租林地供商品林经营以及农耕等获得收入,生活仍然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人均年收入仅3780元(约合556美元)。林农普遍的愿望是将次生林地改种以桉树为代表的速生丰产商品林经营,以获得较高的经营效益,次生林的保护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