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于风景区夜间景观,国内外尚无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对此进行定量评价。文章提出一个基于二维尺度基础上的三要素评价方法,即建立一个二维的评价平面,根据三个不同的夜间景观要素(单体照明设计、灯光亮度、空间心理体验)形成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分级,并把得出结果转绘到平面地图上,形成夜景视觉廊道图,使评价可视化。以惠州西湖风景区夜间照明景观评价为例,体现评价过程,为科学评价夜间景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如何定量评估城市绿地对风环境的影响成为构建高效绿地生态空间的重要议题。现有风环境研究多采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再基于模拟结果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文章对目前主流的风环境模拟软件进行使用特征梳理与比较研究,着重综述风环境模拟在城市绿地研究中的多尺度应用及成果进展。研究表明:城市绿地对风环境影响的研究涉及多尺度,其中城区与片区尺度下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对于建筑布局方面的成果,以绿地格局为自变量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且尚未深入思考绿地与其他要素的空间关系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旨在明晰主流风环境模拟软件在城市绿地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和实效性,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对森林景观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影响森林景观的人为活动的性质入手,将人类活动分为两类:土地利用和森林经营,分别阐述其研究现状.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通常使林区转变为非林区.森林经营活动主要包括采伐和修建道路.采伐影响森林格局和动物生境,前者侧重于采伐参数和格局结构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后者着重于从动物生境保护角度设计采伐格局;修建道路会改变景观格局和过程,近期焦点为道路网空间结构特征与景观格局的关系、该关系在不同尺度下的表现规律及道路影响下景观过程变化.目前,在中国道路研究尚未引起重视.本文对中国进行人类活动对森林景观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1)人类活动作用的时空格局定量化是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的前提,这方面研究较少,阻碍了研究的深入进行;2)目前,各种模型的开发、应用仍方兴未艾,模型验证及灵敏度分析是难点和热点,中国处在模型应用的起步阶段,亟待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空间直观模型;3)该领域开始从格局研究向过程研究深入(如景观格局与动物生境关系、森林格局与水文过程关系的研究),前者重点解决动物的迁移、分布和景观格局的关系,我国受动物行为学研究较薄弱的制约而仅限于生境描述和分析,后者从格局出发,以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异质性理论,强调森林水文功能对采伐面积、强度、方式、伐区空间位置的响应;4)多数地区的森林景观动态深受政策影响,研究其对典型政府决策反应的方向和速率,能为森林经营和自然保护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作为衡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可以定量地分析研究区域的生态盈亏状况。现研究多为回顾性分析或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少有生态足迹地理空间分布的研究。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丰富的遥感产品提供了更加精细的尺度研究生态足迹的可能性。在GIS的支持下,基于人口密度分布数据、夜光影像与MODIS产品,提出一种在公里格网尺度研究生态足迹的方法,并提出"产出型"生态足迹与"消费型"生态足迹两种在公里格网尺度描述生态足迹空间分布的新方法。在估算了2010年湖北省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北省生态足迹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3月30日,联合国在北京、伦敦、华盛顿、东京等全球八大城市同步发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综合报告》。95个国家的1360多名科学家经过4年的研究表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有60%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自然资源的2/3已被损耗。科学家们警告,未来50年内,这种退化也许还会加剧,随之而来的生态系统突变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2001年6月宣布启动,是一项为期四年的全球性合作项目,得到联合国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资助。这是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对生态系统及其对人类福利的影响进行的多尺度综合评估,目的是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地球生态系统变化的信息。这份报告是全球有史以来有关生态系统最全面和最深入的调查报告,也是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科学合作之一。  相似文献   

6.
基于TM影像提取的乌岩岭NDVI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学中Moran’s I和半变异函数分析的方法,选择适宜尺度,并在该尺度上对乌岩岭NDVI的空间格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各尺度上的Moran’s I和半变异函数的分析得到一个较佳空间自相关分析尺度为650m;(2)乌岩岭风景区NDVI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在650m的尺度上,其空间自相关指数为0.16,且Z值为4.51,这说明乌岩岭风景区植被空间关联性很强;(3)利用半变异函数对乌岩岭的NDVI进行全局空间分析,在650m的尺度上,NDVI的变程为1244.6m,即研究区具有空间自相关NDVI值的最大距离为1244.6m。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空间共存机制主要存在3种假设模式:即毗邻但空间不重叠;共享局域空间,但活动区域分开;共存在小尺度空间。明确人类与野生动物的空间利用模式,能为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提出科学参考依据。为此,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集中分布区域同时监测大熊猫及人类活动,通过分析大熊猫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大熊猫与人类的共存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初期(2011. 11—2013. 04)人类活动月相对丰富度较低,此时该区域内监测到的大熊猫月相对丰富度较高。但从2013年5月起人类活动强度骤增且此后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导致大熊猫的月相对丰富度急剧降低。(2)虽然在关键的限制性因子(如水源等)的利用上大熊猫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存在重叠,但总体而言,人类活动频繁出现的区域大熊猫的出现频次明显减少。结合人类与野生动物共存的3种机制分析得出大熊猫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共存模式为共享局域空间,但活动区域分开。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保护区应全面考虑人类干扰活动对大熊猫的影响,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同时,减少人类与大熊猫对空间和资源的竞争。  相似文献   

8.
应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对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风景区景观多样性较高,植被景观仍是风景区的主导景观,但人为影响较为明显,人工影响下的景观类型占了较大比重。保护好风景区的植被景观,限制人为活动对景区的影响,合理调整景观空间结构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当前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严重后果,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人类活动对野生褐马鸡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褐马鸡的分布区发生变化,褐马鸡繁殖及其种群逐渐缩小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因此,加强对人类活动在不同层面上对褐马鸡影响机制的研究,调整其保护措施,对褐马鸡及其生境的保护,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找、入户访谈等一系列方法对芦芽山区褐马鸡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了解各种人类活动对褐马鸡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的保护褐马鸡这一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褐马鸡的分布区发生变化,种群逐渐缩小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因此,加强人类活动对褐马鸡不同层面上影响机制的研究,调整其保护措施,将对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找、入户访谈等一系列方法对小五台山区褐马鸡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了解各种人类活动对褐马鸡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的保护褐马鸡这一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11.
准确评估风景区生态质量及变化对我国西部地区的风景区规划与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作用。本研究选取新疆那拉提旅游风景区2007、2014和2019年Landsat5/8遥感影像,通过计算植被覆盖度(FVC)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估那拉提旅游风景区2007—2019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风景区的FVC和RSEI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有较强的一致性,FVC和RSEI的结合能够较好反映2007—2019年风景区生态质量及其空间变化特点。2)风景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降后升趋势,整体呈微弱上升趋势。3)NDVI和WET对RSEI影响较大,NDSI和LST对RSEI影响较小;降雨量和风景区的开发保护策略对RSEI的变化有密切关系。4)风景区西北部海拔较低区域的FVC和RSEI变化幅度较大,东南部海拔较高区域的变化幅度较小;FVC和RSEI较高的区域分布在海拔2 900 m以下,超过2 900 m后,FVC和RSEI都急剧下降。5)坡向对平面、东南、南、西南方向的FVC和RSEI有轻微影响,其他方向影响不大;地形起伏度对FVC和RSEI均值的影响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在起伏度为50~100 m时,FVC和RSEI的均值均为最高,之后出现小幅度下降。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对风景区进行科学规划、稳步开发、强化管理、统筹全局,促进风景区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均造成较大的影响。采用遥感监测的方法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进行监测,获取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的变化情况,预警自然保护地存在的生态风险,为自然保护地开展日常监管等提供基础数据。基于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的变化情况,探讨控制和减少人类活动的相应对策,如加强管理监督、监测评估、科学绿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社区共管和生态修复等,对于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提高自然保护地管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今天人类的足迹无处不在,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日益加剧,自然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关系日渐受到破坏,直接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将生态理念引入景观设计,为其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具有相当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景观设计参与者,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理解和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探索生态化景观发展模式,体现人、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与平衡,共同努力维护我们生存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4.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随着荒漠化加剧、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人类贫困与土地退化形成恶性循环,极大地影响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荒漠化问题已被列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首位。  相似文献   

15.
旅游干扰下风景区生态系统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风景区的游憩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风景区生态系统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影响,归纳风景区生态系统作用机制,提出应用耗散结构理论调控风景区内的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以保证风景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实现风景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以林分为空间单元,动态评估小班尺度潜在森林火灾风险对于火灾预防管理实践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以云南临沧市临翔区多年采脂思茅松林分为对象,采集多年未采脂、采脂条件下的林分因子样本,以火源可及性、死可燃物载量、林分易燃性,以及坡度、坡向、地表湿润度为评估变量,构建小班尺度上的森林火险评估模型,分别评估林分在全国火险等级模型下的基础火险值(BHX)、未采脂条件下的静态火险值(SHX)及采脂条件下动态火险值(DHX)。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利用地图模拟表达采脂活动引起林分可燃物载量和易燃性、火源密度等增加下的火险动态变化格局,并分析林分森林火险等级大幅变化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所有林分具有一致的基础森林火险值(BHX),危险性大;林分可燃物条件差异造成的未采脂林分静态火险值差异较大,大部分小班处于高火险等级;林分因采脂经营活动使各小班火险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林分火险等级主要集中在极高火险,火险上升比率大于25%的林分面积超过60%;过度、非规范的采脂经营活动是林分火险等级增加的主要原因。林分是森林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火险评估精细化至不同经营水平下的林分小班尺度,研究对基层林火管理及其它经营措施下火险动态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及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祖先、人类的远亲是在森林里度过的。我们知道,类人猿诞生在大森林里。我们的祖先不留恋森林的温馨、舒适,敢于经受艰苦的磨炼,直立行走,离开山林,向大自然斗争,发明用火,使用熟食,终于进化为现代的人类。追溯远古历史,哪里有森林,哪里就有古人的足迹,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济南灵岩寺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对宗教文化风景区进行概述,分析了灵岩寺风景区植物选择、规划布局、植物配置及禅意空间的营造方法和特征。  相似文献   

19.
径流泥沙影响因子及其尺度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径流和泥沙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水文学界研究的重点。文章分析了降雨、森林植被、地形因素、人类活动、地质和土壤因素对径流和泥沙的影响。阐述了水文学中的尺度分析和尺度转换,提出了不同尺度下影响径流泥沙的主导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使用后评估(POE)作为设计环节的反馈机制,可以为设计方案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后期更新改造建议。通过使用后评估的问卷调查、认知地图、行为观察和使用者访谈等调查研究方法对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校园建筑空间、校园街道空间、校园户外活动空间和校园公共设施等主要的校园景观空间进行分类评估因子的分析评估,从评估结果可以得出,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各类景观空间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四种校园景观空间的评估结果,对该校区提出可行的校园景观更新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