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卫星林火监测及信息传输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林火监测、计算机网络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应用,提高了森林防火工作的科技含量,为森林防火提供了更可靠的监测和信息传输手段,但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 卫星林火监测及其信息的应用1.1 卫星林火监测卫星林火监测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的森林火灾监测手段,是利用目前在轨运行的NOAA系列气象卫星,即NOAA-12、NOAA-14、NOAA-15(将用来替代NOAA-12)组成的双星系统实现对森林火灾的适时监测,两颗星上下午正交运行,可覆盖全球的绝大部分地区,对同一地区每天至少能提…  相似文献   

2.
森林灾害动态监测防治与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立 《林业科技》1998,23(4):18-21
以3S技术为核心,以松材线虫和为害杨树的杨尺蠖、杨舟蛾及大兴安岭林火为背景,根据各类森林虫源和林火的生物特性及影响的波谱特性,研究森林灾害的空间展布规律,建立动态监测模型,提出了林区业务化的灾害动态监测,治理方案优化一体化的系统构建,为林区生态变化预测、动态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遥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病虫害是森林的主要灾害之一。遥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文章从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原理,监测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监测的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阐述了近80年来遥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近年来研究和应用航空录像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基础上,介绍了它的实际操作:飞行前准备、使用飞机类型,录像设备的安装,航空录像的飞行操作,趋势勾画灾害区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最后确定灾害区及绘制灾害分布图,供分析决策或其他管理系统使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近年来研究和应用航空录像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基础上,介绍了它的实际操作技术:飞行前准备、使用飞机类型、录像设备的安装、航空录像的飞行操作、直接勾画灾害区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最后确定灾害区及绘制灾害分布图,供分析决策或其他管理系统使用。  相似文献   

6.
松毛虫早期灾害点遥感监测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武红敢  严小君 《林业科学》1995,31(4):379-384
松毛虫早期灾害点遥感监测研究初报武红敢,黄建文,乔彦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北京100001)严小君,陈林洪(浙江省江山市森林防疫站江山324100)关键词松毛虫害,TM数据,影像,监测松毛虫为我国最为严重的森林害虫[1]。几十年来,各级政府...  相似文献   

7.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病虫害是森林的主要灾害,快速准确监测森林病虫害是开展病虫害防治的关键。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监测森林病虫害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手段。为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的研究和实践,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监测森林病虫害研究现状,系统总结了应用卫星遥感影像监测森林病虫害的主要技术方法,深入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研究展望。研究表明: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研究中主要存在3个问题:1)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研究不足;2)影像纹理信息挖掘不充分;3)失叶遥感监测挑战大等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1)多源遥感数据的综合应用;2)增强图像处理技术;3)加强病虫害生境因子的利用;4)构建病虫害遥感监测系统平台等。  相似文献   

8.
归一化差植被指数(NDVI)在林火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将归一化差值被指数应用于林火监测,弥补了地理信息系统难以随时更新的数据不足,排除了云体对NOAA/AVHRR传感器CH3通道的干扰,提高了森林火灾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遥感方法用于森林火灾的监测具有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费用低廉等特点,是我国林火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用于森林火灾宏观监测的主要是美国NOAA系列和我国风云系列极轨气象卫星,在北京、昆明和乌鲁木齐建有极轨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可以实现对全国各地区森林火灾的24小时实时监测。但由于极轨卫星数据接收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升级维护困难、抗电磁干扰能力差,出现故障维修周期长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接收系统性能的正常发挥和林火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开发的VSAT小站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将归一化差植被指数(NDVI)应用于林火监测,弥补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难以随时更新数据的不足,排除了云体对NOAA/AVHRR传感器CH3通道的干扰,提高了森林火灾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森林生态与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统计数据和图件,随着社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关注,迫切希望这些长期获得保存的信息能够为更多的人共享.森林生态与资源信息共享的服务领域涉及公众服务、科学研究、政府决策,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平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运用近年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网络数据库技术、WebGIS技术,实现基于Internet的森林生态与资源信息共享系统.虽然,网络数据库技术和WebGIS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用于国家宏观林业资源信息与生态信息的整合、共享与发布,还是不多见的(张旭等,2001).  相似文献   

12.
一种衔接森林资源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的新方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我国现行森林资源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数据不协调的问题,借鉴国外森林资源清查中的相片样地或景观样地设计,提出了衔接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的大样地设计新方案,分析了新方案的主要特点,并对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数据的协调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黄龙山林区天然油松林直径结构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黄龙山林区天然油松林直径结构规律,在陕西省黄龙山林区蔡家川林场的油松天然林示范区设置4块0.2hm2的标准地。实测各项因子后应用Weibull分布函数和迈耶负指数分布函数对其进行直径结构模拟,分析了研究区林分的树种组成和直径结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森林资源数据更新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研究森林资源数据更新,涉及各类林业用地以及非林地的地类面积更新和总体蓄积量的估计值更新两个部分。在地类面积数据更新上,主要研究地类面积的转移,利用省级落入市辖区两期的一类调查数据得到5年间地类面积转移矩阵,更新二类调查的面积数据。在蓄积量数据更新上,主要研究采用多种抽样技术的估计方法比较,从中选择相对较优抽样估计方法,并得到在选定方法下的森林蓄积量现状估计值。  相似文献   

15.
环境友好型技术转让作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众多林业相关公约中均有谈及.文中介绍于目前与林业相关的技术转让渠道和现状, 分析技术转让中存在的障碍及改善措施, 讨论我国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转让的意义, 并对我国开展相关国际合作和进行政策规划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房山区林火为研究对象,用神经网络方法研究了林火发生及蔓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研究流程为用GPS采集了林火火场中心数据,测量了火场面积。用GIS做空间分析,提取了火场空间环境因子。将数据在Matlab中用VL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建立了林火风险的预测方程。该风险模型由林火发生的风险模型和林火的蔓延风险模型组成。由于该模型采用的方法不依赖于先验统计模型,所采用的神经网络方法对非线性的数学关系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因而该模型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7.
对小兴安岭伊春林区5个林业局的40块标准地阔叶次生林的群落结构和树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试验区样地共有木本植物12科17属22种。木本植物丰富度13~20种,其中演替层主林层更新层,树种重要值最大为山杨,其次为糠椴和水曲柳;林层多样性指数演替层主林层更新层;试验区多样性指数五营桃山新青翠峦上甘岭;均匀度指数主林层演替层更新层;试验区多样性指数五营翠峦桃山上甘岭新青。整体上树种组成复杂多样,软阔叶树种较多,硬阔叶次之,针叶树种不到5%,硬阔的更替趋势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森林如何变为耕地及为什么要还林,还什么林,怎么还林。结合云南实际提出退耕还林树种选择的指导思想。对昆明地区还林的树种进行了选择。就如何发挥林业科技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作用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9.
关于国有林权流转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国有林这一特殊的所有制形态, 通过对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有关国有林权流转的条款进行梳理分析国有林权流转制度的现状; 在借鉴国外国有林经营管理模式及林权流转制度的基础上, 就国有林权流转的概念、流转范围、流转程序和流转方式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提出加强国有林权流转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Analysing data from 903 permanent sample plots situated in medium-moist and moist forests in the southern Cape, South Africa, we explored factors controlling forest structure. Pronounced subcanopy stem density persistence (well-stocked subcanopy forest matrix) and stem density packing (comparatively high stem densities of relatively large-sized trees) were found in the moist, less seasonal (quasi-tropical) Tsitsikamma forests. These attributes of structure were linked to the prevailing dystrophic, less seasonal conditions and the associated metabolic vertical growth orientation. The cool, moist and seasonal (quasi-temperate) Knysna forests had lower densities of relatively large-sized trees at the canopy level (stem density intolerance). This was attributed to the lateral growth mode and extended persistence of the trees involved. The warm, seasonal (quasi-subtropical) Outeniqua forests, on relatively nutrient-rich soils, had high stem densities at the canopy level relative to the subcanopy stratum;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low subcanopy tree persistence, fast ingrowth of trees into the canopy stratum, which were then lost to mortality before they reached large sizes (high canopy tree turnover). Persistence of the multi-species subcanopy forest matrix supported asynchronous establishment and death of individual trees. Typical for tropical-type forests, the development of trees towards maturity (phase) was associated with a spatially fine-grained disturbance regime. A metabolic performance trade-off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provided an ecophysi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forest structure and its underlying dynamics. This explanatory model indicated causal links between intraspecific metabolic tactics of trees in response to their edaphoclimatic environment and associated attributes of forest structure. Som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tropical forest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