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战略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问题。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作为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基础,重点分析了清河县近几年各项数据变化,由此探讨了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了清河县土地利用战略措施,以期为今后清河县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威  陈燕 《绿色科技》2013,(7):161-164
指出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大气CO2含量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作为全球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极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湿地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所引起的相应碳排放的改变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盐城市滨海湿地1983、2001、2009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所引起的碳排放变化分析得出:盐城市聚居地面积变化速度最快,最为活跃,林地和天然湿地面积都在减少;1983~2001年近20年的碳排放增加量和2001~2009年这9年的碳排放增加量相当。利用近些年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土地利用和相应碳排放数据可以有效地分析盐城滨海湿地近些年的演化情况,从而为日后制定一个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服务。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山区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山区开发建设的先导,是实现山区土地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河北省山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河北山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山区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以期为河北山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借鉴,为山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完善做出指导。  相似文献   

4.
基于河北省1990-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以及信息熵和均衡度等指标,分析了河北省15 a来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利用程度变化及结构功能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5年来河北省林地和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未利用地大量减少;土地利用程度有所提高;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合理并逐渐向均衡状态发展,各职能类的面积差别逐渐减小,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质性逐渐增强,全省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足迹效应研究对区域碳循环及影响机制、优化各类用地布局、制定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碳达峰背景下基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及碳足迹模型对广西山林地区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信息熵和均衡度总体呈缓慢升高的趋势;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其净碳排放量从2009年到2016年增长了2231.13×10~4 t,增长率为66%,林地是主要的碳汇;碳排放强度随着广西GDP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但其远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化石能源消耗中煤炭类是主要的碳排放能源,生态赤字明显,8年间从932.256×10~4 t增长到1577.807×10~4 t,林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不足以承载建设用地人类活动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显著。因此,提出了广西应合理调整用地布局,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通过节能减排和固碳增汇途径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主要研究内容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规律、自然驱动力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局部或区域的个例研究,可以详细地说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环境因素及人文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了渭北高原地区南部的礼泉县作为研究对象,以2005、2010、2015年三期TM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利用遥感技术,运用GIS软件,对研究区域分别从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方面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因素及其社会经济统计指标,运用定性分析的办法,重点对引起礼泉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时空结构变化研究对土地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成都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土地利用年变化率(R)、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量(S),得出以下结论:(1)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幅度较大,总体呈增大的趋势;林地和其他土地总体呈减小趋势;水域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2000—2020年以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日趋集约化,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单一化;(3)成都市在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5—2020年土地处于发展期;而在2010—2015年,土地处于衰退期;并简要分析得到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影响为人口变动、自然因素、产业调整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研究土地变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土地研究的热点。以宜良县2005年、2013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将研究区土地划分为林地、耕地、水域、人工用地、灌草地5个地类,提取了宜良县2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了精度验证。最后通过GIS叠加分析,统计了宜良县在研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沽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GIS/RS环境对两期TM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处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河北省沽源县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沽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明显的是林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并以林地的增加为主,土地利用景观异质性在增强,景观多样性有所减少和景观组分趋向均匀分布,景观聚集度适中且小斑块数量增多,空间连接性减少,空间分布趋向均衡化分布,斑块形状总体上仍然有规律、简单,受人类干扰程度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0.
国内对低碳园林的研究多数还处于定性评价研究阶段,对园林碳排放量的定量分析研究还较少。文中运用生命周期法(LCA),对园林建造、使用及拆除处置等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初步的量化分析,明确低碳园林的内涵,提出了低碳园林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的框架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洱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研究长时间序列洱海上游的土地利用演变过程,分析其与城镇化进程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洱海上游1975,1985,1995,2005和2015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提取了各时期土地利用斑块信息,计算了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借助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信息熵模型和分形模型,定量描述和分析了洱海上游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近40年间,洱海上游以林地、农田和灌草丛为优势地类,建设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整体上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处于中等水平;2)转移变化方面,主要以灌草丛的转出和建设用地的转入为典型特征,单一类型的动态度变化较小,其中建设用地的动态度变化较为明显,其面积处于增加趋势;3)洱海上游1975—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斑块信息熵、均衡度及稳定性亦发生了相应变化。分析研究城镇化背景下洱海上游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对于提升土地集约化程度,合理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政策,促进土地的科学与可持续利用,加快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专题,通过评价可以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及土地开发和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现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以往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导致城市出现许多环境问题,如何在低碳的基础上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是低碳生态建设的重点。文章通过对晋中市海绵城市规划中的几项海绵城市措施碳排放源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如下:1)材料生产的碳排放量是建设施工阶段中最重要的碳排放量;2)所研究的4项典型措施中建设施工阶段单位面积碳排放量顺序为:雨水花园透水铺装蓄水池屋顶绿化;3)建设施工阶段中对于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材料是混凝土。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河北省政府印发《河北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生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对煤炭的用量控制,该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因此对河北省1980~2014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分析与预测。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河北省1980~2014年的碳排放进行了分析,以SPSS软件为手段,用ARIMA模型对河北省碳排放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碳排放EK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的"正U型"。ARIMA模型预测得到2015~2017年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分别为78937.4817、72960.5450、65039.9987万t。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碳足迹分析法,从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和游览5个模块对该景区2012-2016年旅游产生的碳足迹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鸡公山风景区每年的旅游碳排放量是56.43×10~5 kg,人均碳排放量为36.644 kg。在旅游碳排放总量中,餐饮和交通两个模块是导致碳排放最主要的碳排放方式,二者共同贡献了93%的碳排放量。因此,采取合理且有效的措施,以降低餐饮和交通产生的旅游碳排放量是鸡公山风景区未来实现绿色低碳旅游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市是坐落在绿洲上的城市,城市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揭示乌鲁木齐市1990—2017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规律、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借助ERDAS和ArcGIS软件对乌鲁木齐市4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分析,利用物元模型对乌鲁木齐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0—2017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以耕地、林地以及草地的转出和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转入为主;各时段总体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且正处在发展期;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安全程度由不安全增长较安全水平。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及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为未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多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省平山县卸甲河流域作为个例研究,划分了8个土地系统。在研究了各土地系统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比较了它们之间植物群系(林)的分布:植物种数量,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状况,以及植物群系的组成结构。各土地系统之间差别很大。研究说明,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以及保护天然林,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唯一有效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说明生态土地分类注意人类影响程度和土地利用,更加易于和土地分类规划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根据现代农业生产中6个主要碳排放源,测算了湖北省2008~2017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结果表明:湖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近年来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趋势,湖北省在低碳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碳排放量的构成来看,农用化肥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次是农药。进一步采用Kaya模型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有较大的驱动作用,而农业结构、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劳动力等因素也会抑制农业碳排放。据此提出了湖北省贯彻实施农业低碳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方式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矿业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安徽省淮南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20年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的分布规律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20年来,研究区主要以水田和旱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在研究期间占研究区总面积均超过70%。2000-2020年的用地类型变化剧烈,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4.63%,研究区内的水田和旱地面积逐年递减,占比减少了4.3%,坑塘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坑塘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占比分别增加0.4%、4.21%;(2)2000-2020年的生境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37、0.36、0.35,表明研究区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域生境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北京市2005-2011年工业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得出了北京市碳排放量先增后降、清洁能源使用量逐年提高、制造业仍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及工业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的结论。基于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主动调整工业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使工业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结合北京市工业低碳发展的现状,对北京市工业低碳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