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利用生态学和地理区系成分的方法对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古树资源进行资源特征研究,武汉市现有的古树名木共1 130株,隶属26科46属59种,其中刺柏的树龄最大有1 200年,而朴树的数量最多,占22.39%;植被区系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偏重于温带性质;本文还对古树资源应用及其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长沙市古树名木资源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据调查,长沙市建档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265株,分属34科54属69种。其中一级古树23株,二级古树51株,三级古树1191株,属最多的科是蝶形花科,有4属。种最多的科是壳斗科,有6种。株数最多的树种是香樟,有438株,其次是枫香,有250株,两者累计占全市古树名木总株数的54.39%。资源最多的是岳麓区,有714株,占全市总株数长沙市古树名木资源及其保护对策的56.44%。利用MAPINFO PROFESSIONAL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平台,建立了长沙市古树名木资源动态管理系统,为古树名木的保护奠定了基础。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市古树名木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漳州城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漳州城市古树名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漳州市现存古树名木113株,隶属于8科8属8种。大多数古树名木主要分布于寺庙及文物古迹、居住区和道路。古树名木的树高大多为10~25m,占90%以上,10m以下的仅占6.31%,25m以上的占2.70%,胸径主要分布于1.0~2.5m,占87.38%。文章还指出了对古树名木保护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泰山古树衰弱死亡原因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调查,泰山现有古树总数为18 198株。其中,正常古树占25.4%,轻衰和中衰古树占古树总数的63.7%,重衰和濒危古树所占比例为9%,死亡古树比例达到1.3%,急需保护古树935株。对187株死亡古树的死亡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古树自然死亡比例为2.7%,病虫害致使古树衰弱死亡比例为42.8%,工程建设破坏(建筑施工、修路、水泥硬化等)致死比例为25.7%,污水污物(厕所污染,建筑、生活垃圾)致死比例为8.6%,郁闭致死比例为6.4%。分析查找古树衰弱及死亡原因,采取相应的古树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对许昌市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已查清古树名木298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103株,二级古树54株,三级古树138株,同时还查明了古树名木的生存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了山西太宽河野生观赏植物种类组成、地理成分和生活型类型。本区共有野生观赏植物319种,隶属于81科208属,其中乔木类132种、灌木类83种、藤本类21种、草本类83种;分别阐述了它们的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并对本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抽样调查表明,福州市区常见行道树约有25科35属44种,以棕榈科最多,有8属8种,其次是桑科榕属5种,其中以常绿树种和乔木占优势。重要值分析表明,乔木种类以榕树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果,灌木种类以黄金榕占优势。胸径处于25~30cm和树高处于6~8m的树木最多。最后,针对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湖南古树名木资源及保护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历代人民的精心养护,保存了一批具有珍贵科学及观赏价值的古树名木。据调查100年以上古树名木有102831株,为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科研及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2008年9月,长沙市开展了由市民通过网上投票评选"最喜爱的长沙十大古树"活动1-3,其中入选的有樟树、罗汉松、日本五针松(Pinus parviflora)、银杏等。本次活动对提高全市人民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宣传普及古树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口市古树名木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海口市(2005~2006年)古树名木普查结果,讨论分析了海口市古树名木的数量、种类、树龄组成及分布情况,结合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长春地区古树名木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春地区共有古树名木10科13属14种1299株,其中树龄在300a以上的国家二级古树3株。长春地区古树名木分布不均,长春市有古树名木13种77株;榆树市仅有古树名木1种4株,德惠市古树名木数量多达1189株。  相似文献   

12.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调查和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新丰江水库周边6个镇的古树进行逐株调查.结果表明:新丰江水库共有古树59株,包括薄叶蕈树(Altingia tenuifolia)、木荷(Schima superba)、秋枫(Bischofia javanica)、榕树(Ficus microcarpa)等13个种,隶属于10科12属.从古树资源的结构看,古树树龄主要集中在200~300 a,Ⅲ级、Ⅱ级和Ⅰ级古树的数量分别为49、8和2株;树高主要集中在17.0~25.0 m,平均树高22.9 m,胸径主要集中在50.0~125.0 cm,平均胸径118.0 cm,冠幅主要集中在10.0~17.0 m,平均冠幅17.1 m;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古树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部的新港镇;新丰江水库的古树主要是作为乡村的风水树而得到保护,整体生长状况良好、正常、衰弱和濒危级古树分别有46、11和2株,衰弱和濒危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古树缺乏管护,生境较差,或受病虫害侵扰.根据调查结果,对新丰江水库古树资源应加强管理和保护,对现有衰弱和濒危的古树应采取施肥、病虫害防治、修补树洞、改善生境等复壮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树名木,对余姚市古树名木资源10年来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10年内,古树个体数量新增80株,减少47株,净增33株,两次调查均无名木,主要表现为古树在农村区域增加,在城市区域减少。树龄进界是古树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自然灾害则是造成古树减少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对余姚地区古树名木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嘉兴古树资源的调查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嘉兴市共有古树名木373株,分属29科47种,以樟科最多,依次为银杏科,榆科、木樨科。其中树龄最长的为1490余年的古银杏,这些古树名木是探索了解自然、历史变迁的“活档案”、“活文物”。  相似文献   

15.
福州市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炜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121-126
通过对福州市现有古树名木分析,总结了5大特点并结合多年的古树保护经验,探讨了福州市古树景观保护和利用问题。古树景观开发应在保护好古树的前提下进行。古树景观利用切忌异地移植,重点是解救散落于民居中或饱受围困的古树,通过改良环境和复壮,再造宜人景观。文章还涉及古树景观的设计原则、价值评测、指标体系和枯树景观利用以及物种竞争、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慈溪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1年古树名木调查结果,慈溪市现有各级古树名木259株,其中一级(树龄500 a以上)保护古树9株,二级(树龄300~<500 a)保护古树15株,三级(树龄100~<300 a)保护古树235株;指出了保护意识不高、资金不足、管护责任不明确、保护措施不够到位等问题;提出了提高保护意识、落实专项管护资金、明确管护责任、健全古树名木档案、加强古树名木后备资源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湖北随州银杏古树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州曾都区现有银杏古树1 443株,树龄低于400年的占绝大多数,一、二、三级古树数量的比例为1∶2.10∶16.51。雄株特别少,且受人为破坏严重。银杏古树形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当地一道特殊的景观或标志,管理养护粗放,亟待加强。本研究从加强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等角度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1年8月通过访谈、查阅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对贵州省古银杏资源的分布及生长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100~4000年生古银杏共有1969株,主要分布于遵义市和六盘水市;垂直分布海拔为300~1700m,集中分布800—1100m。其中75.96%为雌株,24.04%为雄株,雌雄比为3.16:1;树高最高为50.0m,最矮为2.0m;树龄最大为4000年,最小为100年;胸径最大为479cm,最小为26cm;其平均冠幅最大为40.0m,最小为1.0m。垂乳银杏有88株,复干银杏有35株,雌雄同株仅1株。  相似文献   

19.
古树是宝贵的物产资源和重要的历史文物。及时调查、正确评估古树的健康状况,确定古树的健康评价体系,对于更好地保护古树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归纳影响古树健康的原因,总结国内外古树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着重对古树健康等级标准划分和古树健康评价技术研究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古树健康评价研究的趋势提出3点展望,即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和集成便利的古树健康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