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是花的王国。玉兰花全世界有 120多种,云南就有80多种;杜鹃花全世界有800多种,云南就有400多种;报春花中国有300多种,云南就有200多种;兰花中国有1000多种,云南就有530多种…… “鲜花称斤卖”,是云南十八怪中的一怪。云南鲜花当蔬菜,也已经不算新闻。除了家家种花、个个赏花、人人吃花外,云南人还有个传统习惯:鲜花当茶喝。 在温暖的春季里喝金银花茶,在炎热的夏季里喝玉兰花茶,在明媚的秋季里喝白菊花茶,在寒冷的冬季里喝腊梅花茶──云南,一年四季都有鲜花作茶喝。鲜花茶味美可口自不必说,…  相似文献   

2.
金秀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生产名茶历史也悠久。唐朝陆羽著《茶经》一书罗到唐朝名茶42个产区中,广西象州占一席之地。《象县志》评象茶:“其特佳者,中平乡的青山茶,色黄绿,味香清;大樟乡有东滋茶;瑶山中有瑶茶,色微红,极促消化,隔宿其味不变。”所说的“青山”、“东温”、“理茶”均在金秀县境内。罗香乡罗运村白牛屯生产的“白牛茶”,浸出茶液浅黄色,远闻有香味,茶刚入口,即感甜味、清爽。清朝年间,平南官府以白牛茶进贡皇上,颇具盛名。解放以来,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茶叶生产,50年代初,从外地引进国种5万多公斤种植…  相似文献   

3.
“茶炭”是用于茶道的麻栎炭,由于炭的横断面有像菊花一样均匀的裂纹,所以也称之为“菊花炭”。随着茶道的普及,日本全国各地都开始生产茶炭,并出现了“池田炭”、“伊予炭”、“佐仓炭”等名品,但是,由于缺少从事茶炭生产的接班人等各种原因,茶炭产量有所减少。日本国内需求不足的部分由中国供应,但由于中国政府采取了禁止木炭出口的措施,日本国内的茶炭供应将会出现短缺。  相似文献   

4.
茶韵     
因好喝茶,每有机会出差,我便留心起各地的茶俗来,如闽、桂一带人好喝浓浓的红茶,江浙人喜爱淡淡的绿茶,而北方人则偏爱芬芳的花茶……那年在厦门集美公园草坪上,观当地人喝“功夫茶”,真让我长了一回见识。茶具是一壶四盅,品茶前,先用沸水将壶、盅员热,抓一大把茶叶于拳壶之中。那茶叶粗得很,叫人实难恭维。主人说,这叫生茶,不同于一般喝功夫茶用的乌龙茶、铁观管。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主人亦健谈,我们匣侃了起来。这生条是从茶树上摘下了嫩叶,晒一日太阳,用脚揉枪,再晒一日太阳即成。这种茶叶不经杀青,也不经火锅烘烤…  相似文献   

5.
茶名趣谈     
李盛仙 《云南林业》2000,21(6):23-23
又到新茗飘香时,冲泡上一杯清茶,那美如碧玉的颜色,沁人肺腑的清香,略带苦涩的鲜味,千姿百态的茶形,使人赏心悦目,真是一种艺术享受。 茶叶不仅色、香、味、形颇具魅力,而且名称优雅动听,充满诗情画意。未见其形,未尝其味,人们往往浏览一下茶肆的芳名簿,一种美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是茶名艺术美所产生的效应。 大凡名茶,都有一个文雅、动听,且富有形象美的名称。使人听此名,想此茶;饮此茶,观此茶,再忆此茶。如此无穷回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如陕西的“安化松针”,条索圆直细紧,状如针叶名副其实。陕西南部的“汉水银梭,形…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风景园林,无不与茗茶结缘。介绍了园林和茶文化的共同之处以及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园林提供了饮茶空间,人们在清静幽雅的茶庭品茶论茶,感悟茶道精神,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山茶园经营效益分析郭路生刘新华(江西省遂川县五指峰林场34909)关键词:茶园经营管理效益分析“高山出好茶”乃茶道界经验之谈。这是因为高山茶园有更适应形成丰富内含物质的条件。如:土壤肥沃,有充足的氮源;植被葱郁、云雾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香气成分的...  相似文献   

8.
茶间四品     
日本茶道宗师干利休说“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烧水点茶之间,各人心中那一轮明月与茶色相映,以心品茗,拈花微笑,不经意间也暗合了“会心”这一简单朴素的茶道。茶如同生活,喝茶的时候,茶鲜、水活、器美、艺精固然重要,但与茶有关的心境才是根本。崇尚自然,不拘形式,心闲神宁,超然洒脱,就算是喝茶,也能如周作人先生所说“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相似文献   

9.
在远离潮汕本土的地方,如果随便请一个人说出一件与潮汕有关的事,大多数人的回答恐怕都是:“会做生意”和“喝工夫茶”。他们在回答时,可能并不觉得这两件事物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如果在潮汕地区生活久了,就知道茶道、人道、商道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茶,品出味来之后,便生发许多拟人化了的比较。比如在我看来,江苏太湖的碧螺春犹如江南水乡的小家碧玉;浙江杭州的龙井则为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香草美女,相得益彰,倒也比得妥帖。无怪东坡居士有“从来佳茗似佳人”之说。我本钱塘人,习饮龙井茶。龙井“无味之味至味也”,一杯在握,看其它茶,多少有点不太通情理的居高临下。去茗叟庄晚芳先生家,这位事教50年的浙江农大茶学老教授,每每赐我开化龙顶,言说此为上好烘青。打开闻闻,并无扑鼻之香,亦无娆媚之姿。静心迸息细闻,奇了,幽兰之气竟若有若无悠悠然而来,袅袅不绝,逐渐浓烈。那色泽呢,干时褐…  相似文献   

11.
司书娟  蔡晨瑞 《绿色科技》2011,(11):183-185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茶文化,探究了茶文化中的“和解”心理元素。从“茶之源”中阴与阳、刚与柔、热与寒的和解,“荼之器具”中的天人合一等方面阐述了“和解”心理。分析了“茶之为饮”中的水的阴阳急缓和解,“茶道”的中正平和,“酒文化与茶文化”的互补和解。  相似文献   

12.
夏经敏 《中国林业》2014,(16):56-57
《茶马古道普洱香》是一本介绍普洱茶的书,该书追古抚今,向人们全面介绍了普洱茶的前世与今生。全书分为5个篇章,分别是寻根溯源篇、功效之作篇、冲饮荼食篇、意蕴茶道篇、观赏鉴藏篇,分别介绍了普洱茶的历史、制作工艺、茶道文化以及茶饼的辨别收藏等。  相似文献   

13.
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但人们对于茶的药性,知者甚少。在我国周朝时,人们就将茶叶看成药茶了,当时就成为一种流行于民间的健身饮料。 古书上有“神农触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唐朝时复外竟陵人陆羽,在苕溪养病并研究茶道,当身体或心情不爽时就泡上几杯茶。结果不但病好了,  相似文献   

14.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说明我国用茶的历史应早于我国的“四大发明”,在4700年前已发现茶的用途。我国不仅用茶早,种茶也早,有文献可查的和追溯到3000年前。根据古书记载周武王(公元前11世纪)时已有用茶叶作贡品,并有“园有芳较,香啻”的记载,日见已白人工栽培茶例。秦u裁条具己斯会,西汉时已成为商品销售于市场。魏晋N已学会制作“供条”非懂厚“都亲王仕,光奚守兵自,揭末置瓷器中,以扬浇疆之”一章表、四条的方注O因而在八魏、西昌、南北朝时期已成为一种风使性、区域性的四根,gi人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皇帝等很久了   等着询问   手提茶篓从悬崖边上回来   这位吃茶不吃肉的先生   是怎样   品尽天下泉水   布衣走出竟陵城      茹溪草堂记得   写诗的和尚   湖州夜半念着茶喝   被那个棉乡翻寺逃出的小兄弟   偷偷敲开了月下的门   从此谈诗,品茶   忍着饥寒穿山越岭      陶罐们知道   就是那顶清瘦的方巾   将春天写给树的信   煮得绿香而近乎神秘   每一颗茶树的果实中   都有一部《茶经》   结成一页页,一行行   在茶园上空   听他   运竹为笔泼茶弹琴      看吧,一枚深山…  相似文献   

16.
茶间四品     
日本茶道宗师干利休说“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烧水点茶之间,各人心中那一轮明月与茶色相映,以心品茗,拈花微笑,不经意间也暗合了“会心”这一简单朴素的茶道。 茶如同生活,喝茶的时候,茶鲜、水活、器美、艺精固然重要,但与茶有关的心境才是根本。崇尚自然,不拘形式,心闲神宁,超然洒脱,就算是喝茶,也能如周作人先生所说“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相似文献   

17.
太湖故乡茶     
赞歌 《森林与人类》2001,21(5):21-22
我的书桌上,惟一不变的物品恐怕就是一个已经磨得有点脱漆的茶叶筒,里面永远装着从我的故乡安徽太湖县捎来的绿茶。茶叶筒上面有赵朴初老先生的咏茶诗:“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诗后有朴老的小序:友人赠我故乡太湖茶,叶的形状像谷芽,产于天华峰一带,所以名叫“天华谷尖”,试饮一杯.色碧.香清而味永。  相似文献   

18.
苦丁条,又称来卢茶、富丁条,是我国稀有的名贵茶种,其叶可制作药食兼用的保健抗衰老饮料。用一片干叶能泡一碗苦茶,汤色绿中徽黄、清澈明亮,有一种特有的药香味,初呷一D,苦中带甜,顿觉凉爽;细品二日,生津止渴.回味无穷;一碗喝罢,心旷神怕,五内通畅,大有出神入化的境界!苦丁茶原产于广西大新县龙门乡苦丁村,因其产地得名。壮语的“苦了”即苦涩之意。远在东汉时,民间就有饮用去丁荣的记载。至唐代大盛,元、明时被指定为朝廷“贡茶”。苦丁茶既是饮料,又是药用植物,用乔木,叶大如掌,味苦涩。早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庞大的饮料市场,已成为进口饮料的“取款机”和“摇钱树”,而我国的各种茶饮料又存在两点明显的不便:一是有糖和防腐剂;二是只能喝到冷茶。而消费者的习惯一是喝纯茶,二是开水冲泡、现泡现喝。只要有一台冰热饮水机,方便茶就能满足消费者开水冲泡、现泡现喝的饮茶习惯...  相似文献   

20.
北芪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林区不产茶。人们喝茶大都到商店去买,什么“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应有尽有。但以我父亲为首的几个林子里的叔叔大爷们,喝不惯那种昂贵的南方茶,他们喝的茶是自己制的。 我父亲他们常喝两种茶,一种是黄芩茶,另一种是黄芪茶。黄芩茶沏出茶汤是红色的,像云南风庆“101”。黄芪茶颜色橙黄,像桔子汁,不过非常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