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山,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黄山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山高谷深,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是中国华东地区的植物宝库和天然植物园,植被覆盖率达93%,森林覆盖率达84.7%.丰富的植物资源造就了良好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为黄山风景区的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程家寿 《江苏林业科技》2006,33(3):20-22,24
马鞭草科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见于温带。黄山自然分布马鞭单科植物有6属18种3变种,占安徽省总种数的2/3之多。该文对黄山分布的马鞭草科植物种类的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黄山游記     
8月初,我们决定抛开一切杂务,前往黄山开始寻梦之旅. 黄山位于我国东部安徽省南部,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两顶世界桂冠的景区.正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的童话世界让人心神向往.  相似文献   

4.
红豆杉,又名紫杉,是紫杉科古代孑遗植物,有"活化石"、"黄金树"之美誉,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均有极少量自然公布,列入我国八种最珍稀濒危的一级保护植物.  相似文献   

5.
黄山花楸秋播育苗及造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 Cheng ex Yu,为蔷薇科花楸属落叶小乔木,自然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福建和湖北等地,因其模式标本采自安徽黄山而得名,是我国华东特有的树种。在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海拔1420m处的杂木林中,有一株黄山花楸,树高12.3m,胸围2.44m,冠幅8.2m×10.4m。这株大树的高度已经超过了《中国植物志》所载。其在春季盛开白色密集的花朵,秋季则红色果实挂满枝头,是美丽珍贵的绿化观赏树种之一。现属濒危树种。  相似文献   

6.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1990年12月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区内名花古木,珍禽异兽,种类繁多,自然分布的原生植物共有l450种,还保存有高山沼泽和高山草甸各一处,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是我国华东地区的植物宝库和天然植物园。此外还栖息着丰富的动物种群,包括  相似文献   

7.
江西三清山珍稀濒危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野外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整理,依据IUCN和国内有关珍稀濒危植物评估标准,对三清山国家和地方两级珍稀濒危植物地理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并与邻近的黄山、武夷山、天目山和庐山的珍稀濒危植物地理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清山珍稀濒危植物有128种,隶属于43科96属,分别占江西省珍稀濒危植物种、科、属总数的61.84%、75.44%、75%。三清山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具有种类组成丰富、生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和特有成分显著等特点,集中了丰富的中国特有成分及大量原始的温带属和众多的古老孑遗植物,是我国第三纪植物区系的重要"避难所"。与毗邻山地珍稀濒危植物地理成分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5山地植物区系关系较密切,但三清山与黄山植物区系关系最密切,与武夷山植物区系关系最疏远。  相似文献   

8.
铜陵盆景多取材于皖南山野,得黄山、九华山之灵气,创天生自然之奇葩,移天宿地无门无派.在造型技艺上,既继承了徽派盆景优秀技法,又博采众长,师法自然,独树一帜,自成一体,是我国盆景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湖南湘潭矿业废弃地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湖南湘潭锰矿废弃地的土壤基质特殊性和少量自然定居植物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废弃地土壤以砂粉土为主,通气透水性能差,渗透系数小,易造成地面积水;矿渣废弃地渗透系数大,蓄水量少而蒸发失水强,抗旱力弱.2类废弃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低,重金属元素锰、铜的含量高,毒害大.在自然定居的少量植物中,商陆和荩草为超积累植物.采用植物生物原位修复法改善极端生境条件,既经济又高效.  相似文献   

10.
景景皆松数黄山毕志林黄山在安徽省境内,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旅游胜地之一。1990年联台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后,黄山誉满世界成为各国人民向往的地方,每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数以万计。其实,早在明朝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对黄山就有很高评...  相似文献   

11.
以辽东山区原始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树种组成下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研究了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属性因子和植被覆盖因子的相关关系,并研究了土壤碳密度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3种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 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为红松阔叶林阔叶红松林针阔混交林,表层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枯落物层的分解,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特征表明原始红松混交林树种构成不同,潜在地影响着生态系统内的碳循环。对土壤属性因子而言,碳氮比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容重、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植被覆盖因子而言,枯落物有机碳、全氮、碳氮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则无相关关系;0~100 cm深度内红松阔叶林的土壤碳密度最大,为181.4 t/hm2,针阔混交林次之,为180.56 t/hm2,阔叶红松林最小,为150.78 t/hm2,且接近70%的土壤碳储存集中在40 cm以上的土层内。旨在为揭示原始红松混交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和探索我国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碳分布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方法】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西坡海拔4 200~4 400 m区域为研究区,选择苔草高寒草甸(CAM)、嵩草沼泽化草甸(KSM)、林芝杜鹃灌丛(RTS)和雪山杜鹃灌丛(RAS)4种典型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10~20、20~40、40~60 cm层次土壤样品,测定SOC、TN、TP、TK含量。【结果】1)SOC、TN、TP含量随土层加深而下降,TK则呈升高趋势(KSM除外),空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51.99%、55.52%、4.55%、18.58%,SOC、TN表聚特征明显,TP、TK垂直变化相对稳定。不同植被类型SOC、TN、TP、TK变化范围分别为53.41~338.72、2.89~15.02、0.57~1.00、5.59~18.22 g·kg-1,CV分别为95.58%、84.57%、26.03%、42.21%。2)土壤C∶P、N∶P随土层加深而降低(KSM除外),C∶N比呈升高趋势,垂直变异系数分别为37.40%、37.39%、12.81%,表明区域土壤TP相对稳定,SOC随土层加深的变化稍滞后于TN。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C∶P、N∶P分别在13.85~28.16、73.34~553.13、4.26~29.15之间,CV分别达29.11%、108.85%、111.16%,即由植被类型不同造成的立地条件差异深刻影响着土壤C∶P、N∶P。3)研究区SOC、TN均值分别达139.65、6.74 g·kg-1,显著高于全国0~10 cm土壤平均水平(24.56、1.88 g·kg-1),TP均值为0.73 g·kg-1,略低于我国0~10 cm土壤水平(0.78 g·kg-1)。与全球0~10 cm森林土壤的C∶N(12.40)、C∶P(81.90)、N∶P(6.60)水平比较,4种植被类型的C∶N、C∶P均较高,N∶P较低(KSM除外),C∶N除RAS外均小于25,表明SOC易分解,KSM的C∶P大于200,表明其土壤P的有效性较低,同时KSM的N∶P高达29.15,可能存在P限制。4)相关性分析表明机械组成、容重是影响土壤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内在因子,其中C∶P、N∶P主要与容重、黏粒、粉粒负相关(P <0.01),与砂粒正相关(P <0.01),C∶N则主要与pH值负相关(P <0.05),与容重、机械组成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高寒环境下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及循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土有机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UTM公里网格方法划分的66个网格的土壤剖面数据,分析了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马尾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竹林)的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含量、密度、储量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表土有机碳含量SOC分布在12.61~66.19 g·kg^-1之间,平均值为30.87±1.30 g·kg^-1,大小顺序为竹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多重比较显示竹林(37.63 g·kg^-1)显著高于马尾松林(18.52 g·kg^-1),马尾松林仅为竹林的49.21%。(2)表土有机碳密度SOCD在3.27~15.69 kg·m^-2间,平均值为8.22±0.39 kg·m^-2,大小排序为阔叶混交林〉竹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混交林(10.15 kg·m^-2)和竹林(9.96 kg·m^-2)的SOCD值显著高于马尾松林(4.82 kg·m^-2)(p=0.005,p=0.036),马尾松林仅是阔叶混交林的47.49%。(3)蕉岭长潭保护区表土层有机碳储量为402 100 t,占总面积54.54%的针阔混交林贡献最大,其次为阔叶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和马尾松林。(4)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和0.31;与石砾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6。与林下植物分布有密切联系,有机碳含量〈20 g·kg^-1的指示种有6种,包括千年桐、黄毛楤木、米碎花、谷木冬青、长叶冻绿和乌韭,有机碳含量〉40 g·kg^-1的指示种有光叶海桐和土茯苓,有机碳含量在20~40 g·kg^-1间还未发现指示种。  相似文献   

14.
二滩库区锥连栎林土壤种子库和幼苗格局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二滩库区群落优势树种锥连栎林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锥连栎群落土壤种子库不存在霉烂种子,虫蛀种子的数目较少,仅为2.08个/m^2;而败育种子和种子壳数目相对较多,平均密度分别达到42.78个/m^2和42.96个/m^2。(2)锥连栎土壤种子库组成中完好种子的密度为0.28个/m^2;雨季已萌发的种子密度为0.92个/m^2。(3)土壤种子库各组成的垂直分布较为明显,随土层厚度加深而减少,但霉烂种子例外。(4)经测算,锥连栎种子散布后的主要命运是动物捕食和转移,种子的保存率和萌发率分别仅占到单个树木种子产量的0、59%和1.95%。(5)在锥连栎树木分布的上坡有较多的萌生苗,而下坡实生苗的数量较多。(6)距树干距离不同,萌生苗和实生苗的分布模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皆伐方式对小兴安岭低质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小兴安岭低质林分,采用不同的皆伐方式,利用LI-8100碳通量自动监测系统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低质林分土壤呼吸进行观测,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皆伐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和不同皆伐方式的土壤呼吸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试验区土壤呼吸夏季最大,冬季最低.春季和秋季因土壤温度和湿度差异不大使土壤呼吸相差较小;对于水平带同一条皆伐带,土壤呼吸并无显著性差异,并且不同的带宽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也不显著;垂直带随海拔升高土壤呼吸呈现波动性,总体趋势随海拔升高土壤呼吸逐渐降低,但是差距较小;水平带、垂直带和林窗的年土壤呼吸量分别为1.184,1.426,1.179 kgCO2·m-a-1,垂直带最高,水平带次之,林窗最低.影响垂直带土壤呼吸的关键因素是土壤温度,林窗则是土壤湿度,而水平带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条件则介于垂直带和林窗之间.这说明在不同的皆伐方式条件下,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素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6.
Liu Hong 《林业研究》1999,10(3):178-180
Soil animal communities of Secondary forest,Platycladus forest andQuercus acutissima forest in Confucian graveyard of Qufu were investigated. 3583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belonging separately to 5 Phylums, 11 Classes and 23 Orders. Two dominant groups and 9 common groups account for 94.45% of the total numbers. The soil animals in these three forest habitats differ in composition,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and important indices. The dominant groups of soil animals in the three forests were the same, but other groups differ more greatly. Diversity index (H′) and evenness index (E) of soil animal in Secondary forest are the highest, and yet dominance index (C) inQuercus acutissima forest is the highest. Most soil animals in each forest habitats congregate to the surface soil layer. Their sorts and individual numbers are all layer I>II>III. It is very similar for composition of soil animals in the three forests. Responsible editor: Chai Ruhai  相似文献   

17.
拉萨-林芝植被样带不同群落类型的细根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根通常是指植被地下根系中直径小于2 nun的根,其生产和周转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和养分循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约3%~84%(大部分为10%-60%)的净初级生产力被用于细根的生产(张小全等,2001);而细根的周转则是森林土壤C累积的最大输入量,如果忽略细根的生产、死亡和分解,土壤有机物质和养分元素的周转将被低估20%-80%(Vogt et al.,1986;1996).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省洋口林场开展杉木与乐东拟单性木兰混交林研究,从生长量、蓄积量、林分植被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分析了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与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带状混交林(5∶5和6∶4)中杉木生长较杉木纯林迅速,混交林植被发育繁茂,混交林土壤容重小,而孔隙度大,表层土壤的养分含量高于杉木纯林。杉木与乐东拟单性木兰带状混交可减缓杉木纯林地力衰退,为杉木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湘中丘陵区水田、旱地、农田、撂荒地和林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基本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水田的土壤全氮、有机碳平均含量、土壤容重均值均高于旱地土壤,水田土壤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分别为2.03%、3.89 g/kg、1.20 g/cm~3;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含量、碳氮比均高于撂荒地土壤的;水田转化为林地后,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分别比水田土壤低212.00%和80.80%,而土壤容重比水田的高7.69%,但林地土壤的容重高于农田;农田撂荒后,土壤的全氮含量变化规律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0~5 cm土层,为0.314%,最低值出现在30~35 cm土层,为0.05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秦岭辛家山林场云杉和红桦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估算结果,检验新方法通过扣除根系体积而提高的估算精度。【方法】分别估算矿质土层(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和有机土层(凋落物的未/半分解层和完全分解层)的有机碳密度。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扣除林木根系体积含量来提高矿质土层有机碳密度的估算精度。各层林木根系体积含量的估算方法为:首先,使用前人提出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单株林木根系生物量,乘以林木生长密度得到单位面积林地的根系总生物量;其次,通过采集部分根系样品测定其生物量和体积,并计算出根系样本的密度以代表整体根系的密度;然后,通过单位面积林地的根系总生物量除以根系的密度计算出单位面积林地的根系总体积;最后,利用前人研究得出的根系沿深度的分布规律,将单位面积根系总体积分配到各土层,计算出根系体积含量。对有机土层有机碳密度的估算,使用林木平均地径估算林木根基部所占面积,将有机土层中含有的林木体积扣除。此外,由于有机土层的各组分分布极不均匀,本研究依据来源器官和物理形态对凋落物(有机土层)中的不同成分进行了细致的分组,分别测定各组分的有机碳密度。【结果】云杉林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的厚度分别为19.10、14.20和31.03 cm,红桦林则分别为18.57、15.13和28.13 cm;云杉林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4.56±3.72)、(25.63±1.77)和(10.79±2.28)g ·kg^-1 ,红桦林的分别为(34.11±5.46)、(19.06±4.95)和(11.02±3.86)g·kg^-1;2种林分有机土层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凋落物中枝条、根系、云杉球果和苔藓的有机碳含量均大于600 g·kg^-1 ,叶片次之,云杉林和红桦林分别为(458.90±46.81)和(420.72±55.66)g·kg^-1 ,其余难以分辨的细颗粒含量最低均小于300 g·kg^-1;在矿质土层,云杉林各层每公顷根系体积(及体积比例)分别为表土层66.81(3.5%)、心土层20.69(1.5%)以及底土层9.18(0.3%)m^3,红桦林则分别为50.57(2.7%)、31.75(2.1%)和17.22(0.6%)m^3;使用改进公式估算的云杉林矿质土层有机碳密度为16.58 kg ·m^-2 ,有机土层有机碳密度为4.26 kg ·m^-2 ,完全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分别占84%和16%,矿质土层和有机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较原方法降低2.13%和0.73%;使用改进公式估算的红桦林矿质土层有机碳密度为 14.06 kg ·m^-2 ,有机土层碳密度为3.49 kg ·m^-2 ,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分别占90%和10%,矿质土层和有机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较原方法降低1.61%和0.48%。【结论】去除根系体积含量后,云杉林与红桦林的土壤总有机碳密度估算值分别降低1.85%和1.39%,这意味着目前预测的林地土壤碳储量可能普遍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