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分析福建省永安市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在预测供需趋势的前提下,制定林地保护利用的目标和方针、进行林地利用分区、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有林地逆转非林地、统筹安排各工程建设用地等技术要点。当今世界,人类面临人口、粮食、能源、资源与环境五大问题,均直接或间接与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有关,林地是一种林业资源,是一种环境,更是社会生产要素之一,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托基础。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目的是为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改善当地生态经济环境,以及强化使用林地的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产业之间使用林地矛盾,促进林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使之既能尽量减少林地消减,以满足林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又能确保各项工程项目建设需要,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对福建永安市2003年开展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践,研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江西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林地资源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林地定额缺口不断加大,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对于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社会客观需求测算法为主,以平均增长率法、曲线拟合法和灰色预测模型等数学模型法为辅,对江西省“十四五”各类建设项目对林地需求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不仅有助于江西省科学合理地编制“征占用林地年度定额”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而且对于江西省维持林地总量动态平衡,满足生态建设用地需求,维护生态安全,保障社会经济良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济源市林地保护规划中补充林地的来源及保护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保护规划,是依法保护林地资源,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土安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确保林地规模适度增长,林地生产力明显提高"的目标,科学补充林地资源是规划的基础和关键。从济源市自然、社会、经济实际出发,科学地阐述了补充林地的来源和保护利用措施,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各项建设用地征占用林业用地量不断增加,如何保护和利用林地,发挥平原少林地区的森林生态效益,成为当前的紧迫工作。为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林地资源,苏州市吴中区启动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程,实行分级保护、分区管理、分类经营、总量控制、合理利用,实现该区生态公益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树森 《中国林业》2012,(13):52-52
科学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对于实现林地科学管理、优化用地结构、规范林地用途、遏制滥垦滥占林地、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为域内林地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建设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了几个小技巧,现归纳如下。一、利用Excel创建数据透视表Excel2010的数据筛选功能,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为科学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小班因子一览表和属性结构表汇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要具体到乡镇,易造成重复工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漳县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林地既要承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任务,又要承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任务,为了科学、高效、合理利用林地资源,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漳县林地生态布局作出区划。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城市林业用地属性划分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阐述了城市林业用地属性划分的总体思路.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将城市林业用地属性划分为5种类型,即管控林地、农用地上的经济果林、瞻仰景观休闲用地上的林地、其它建设用地上的林地和其它农用地上的林地,并分别对不同类型的用地属性,提出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的管控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2年嘉定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界成果,对嘉定区林地资源现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总结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的对策和措施,既有效保护林地,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
采用土地资源利用动态度等相关模型对江口县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5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呈现逐年增加态势,耕地、草地、林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减少,土地利用由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向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化。为了保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提出了要对耕地、园地、草地、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实施保护,加大对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力度,以满足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以松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为依据,采用走访有关部门、深入各乡镇实地调查的方法,重点调查研究了近几年来全县林地分类保护、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合理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从规划、区域重点管理、健全林地管理制度、加强基础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松溪县林地保护利用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蓝旗林地面积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44.02%,林地资源丰足,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增加,加之国家对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大,大量用地项目向林地转移,林地保护利用的管理任务日益加重。文章立足于正蓝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林地保护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在生态位理论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生态位模型定量分析了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和经济生态位。研究表明,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中,耕地数量生态位最高,其次是草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数量生态位最低;2000—2009年期间,耕地、草地数量生态位呈总体下降趋势,园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数量生态位呈总体上升趋势;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差值较大,近几年市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加剧了这种差值的进一步拉大。最后,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从提高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宜昌市夷陵区林地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生产建设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林业发展之本。作为三峡库区的夷陵区,保护三峡生态资源,构建三峡生态屏障,林地资源的管理尤为重要。笔者从夷陵区林地资源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林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林地资源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方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矛盾在南方集体林区自然保护区建设中普遍存在。六步溪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以集体林地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通过社区发展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影响分析,提出保护区社区"契约管理"模式以及处理和协调保护区建设与社区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RS和GIS的支持下,获取了滇池流域1998年、2002年及201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图,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分析了流域22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沿滇池分布,林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发生在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其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1.598%、2.698%和9.021%;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占用林地。在不可避免地造成林地、林木资源损失的同时,工程施工全过程也对项目区的环境和林业建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原油管道类建设项目,因其线路长、施工周期长、大型机械运用多,又存在原油泄露的安全隐患,因此,原油管道类建设项目占用林地的行为倍受关注。以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承担完成的"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工程使用林地可行性研究"项目为例,分析该项目在使用林地过程中对项目区环境和林业建设的各种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其它类似的建设项目提供借鉴,为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林地许可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上饶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十一五”期间占用征收土地、林地情况,对上饶县(至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需求进行合理分析,并进行估值测算,为今后一段时期上饶县的林地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人为干预下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清水河流域1959,1986和2007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对象,对该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时期清水河流域总面积的97%以上为林地、草地和农田;从1959—2007年土地利用表现为林地面积的增加,草地和农田面积的减少;3种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价值除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外,其他各项服务价值从1959—2007年均表现为递增,增幅由大到小依次为气体调节>原材料>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形成和保护>气候调节和娱乐文化。由此可见,在追求总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在该流域不能只追求林地面积的增加,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利用昆明市1990年和2000年2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和统计软件,对昆明市10年间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0年昆明市各景观要素之间变化显著,景观要素面积增加的有建设用地、城镇居住用地、草地和旱地,增加最大的是城镇居住用地,增加了10.92 km2,比1990年增加了5.5%;面积减少的有水田、林地和湿地;各景观要素之间相互转化,其主要特征:①城区外水田、旱地等生产用地向城市居住用地和建设用地转移,其中水田在10年间向城镇居住用地转化了1 134.25 hm2,占1990年水田的5.81%;②林地、旱地和草地之间相互转化,林地向草地转化的面积最大,为1 694.19 hm2.对昆明市景观格局分析结果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用地景观破碎度减少,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林地、草地和旱地景观破碎度增大、斑块形状复杂化;景观总体格局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20.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policy issue. Numerous carbon sequestration policy initiatives, potential benefits of which in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terms could be substantial, are directed toward both woodland expansion and using of wood as a substitute for fossil fuels.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uncertainty, however, on how to define sustainability of such policies in a broadly acceptable and efficient way; how to translate sustainability requirements into policy guidelines; how to overcome market limitations and where to place biomass production in the general context of land use where contemporary agricultural change will likely be influential. On the basis of several countries from Europe (the United Kingdom, the Netherlands, Slovakia, and Ukraine) this paper highlights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of moderating carbon emissions through afforestation. It provides an indication of whether forestry can offer a socially acceptable and a low-cost opportunity for carbon uptake. The conclusion is that along with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the level of land use integration and the stage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play important roles for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limate policies. The necessity is then to link these policies with regional developments, and to back them up with adequate economic incentives, appropriate institutions and with public engagement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