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长江中下游湖区5省滩地综合治理开发项目实施的5种主要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描述。对有螺滩地治理开发模式建立前后的钉螺密度、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及效益进行了对比。其结果表明,各试验区内钉螺密度下降88%,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下降40%~50%,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因此,在沿江滩地建立各种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可达到消灭钉螺,改善环境,增加收入的目的,是治理开发滩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滩地造林与灭螺防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滩地造林,在林分郁闭前,通过以林为主的多种营林技术措施,改造钉螺孳生环境,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能有效地降低活螺和感染螺密度,降低湖水感染性,降低居民感染率。林分郁闭、林下间种停止后,林地森林生态环境朝着不利钉螺孳生的方向演变,滩地造林的灭螺作用是持久的。  相似文献   

3.
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0年以来, 我国一些林业学者在总结长期生产和科研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以林为主, 抑螺防病"的林业血防生态工程科学设想, 即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 采取以林为主, 生态学、环境学、农学、系统工程学以及流行病学等众多学科结合, 林、农、副、渔等多种经营, 创立融抑螺防病、经济、生态三效一体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抑螺防病林。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 提出了多物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低丘滩地的治理与开发模式以及不同类型的抑螺防病综合治理模式, 形成了以生物为主与工程措施相互结合的一整套较为系统的抑螺防病林体系。目前在长江流域湖区5省建立抑螺防病林试验点19个, 试验区面积6万多hm2, 抑螺防病效果十分明显。同时, 林业血防生态工程还兼具湿地保护、促进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有效降低滩地钉螺密度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等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4.
滩地造林与钉螺分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滩地造林后林地钉螺的分布与造林密度、高程及耕种抚育措施密切相关。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形成使得系统内光照强度、温度、土壤水份及植被均朝着不利于钉螺生存的方向演变,从而使其成为钉螺非适生区。  相似文献   

5.
望江县1991年在河湖洲滩地,“兴林灭螺”工程造森1.9万亩,当年造林地钉螺平均密度下降23%。造林三年的下降35%,造林六年的下降45%,这些地区的有螺面积均大幅度下降,不仅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大大降低,而且活立木蓄积产值增达330多万元。但由于“兴林灭螺”工程芦苇杂草丛生,造林难度大,水淹风险大,必须抓好以下有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滩地造林及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滩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特殊的地类 ,多呈冬陆夏水状态 ,土壤疏松肥沃 ,十分有利于耐水湿植物生长 ,但也有利于钉螺的繁衍。为了开发治理滩地 ,近几年来 ,我们结合“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项目 ,在长江外滩、内湖滩地和一些沙洲地 (即洲滩 )营造了近万亩滩地林 ,改善了滩地生长环境 ,对江河防洪防浪、滩地灭螺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三滩”地造林 ,由于造林立地条件不同 ,加之水情复杂 ,各树种耐水能力大小与淹水时期长短极为相关。因此 ,生长速度差异较大 ,根据多年经验 ,营造滩地林应掌…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滩地是我国钉螺分布的主要区域,也是血吸虫病的主要流行区。近些年我国大力实施的林业血防工程通过滩地营造人工杨树林,使得钉螺原有孳生地的多种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发生了明显变化,显著减少了钉螺种群的分布空间,从而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目前,国内外在滩地造林后单一要素改变对钉螺的影响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有关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对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还未有深入探索,对钉螺孳生产生抑制作用的关键要素尚不明确。文中综述了滩地造林后林下的草本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光照、地温等诸多要素发生变化对钉螺生存的不利影响,总结了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提出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运用不同调查方法对安庆沿江滩地杨树林地、江滩草地、芦苇丛等5个植被类型区的钉螺分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了钉螺样本的形态指标和阳性率,以及对其与已采取的灭螺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成熟杨树林地、中龄杨树林地均无钉螺分布;杨树幼林地、江滩草地、芦苇丛螺口密度分别为4只/0.11m2、5只/0.11m2、7只/0.11m2。(2)杨树幼林地、江滩草地、芦苇丛所获钉螺样本的阴阳性检测,没有被血吸虫感染,均为阴性。(3)江滩营造抑螺防病林是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及人工控制钉螺种群密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长江下游滩地柳树无性系造林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江滩地立地条件,试验分析了低湿滩地苏柳无性系人工林密度效应,不同规格苗木造林后期生长情况,插干、修枝、施肥的效果。由此提出推广滩地柳树插干造林,造林密度 低于1677株/hm^2,造林苗高2.5-3.5m和要因地施肥等造林、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0.
根据长江滩地立地条件,试验分析了低湿滩地苏柳无性系人工林密度效应,不同规格苗木造林后期生长情况,插干、修枝、施肥的效果。由此提出推广滩地柳树插干造林,造林密度不应低于1677株/hm2,造林苗高2.5m~3.5m和要因地施肥等造林、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1.
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对水淹环境的适应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李家洲林场长江外滩杨树林分为代表,研究了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对水淹环境的反应,其主要结论是:1.幼林成活与淹水状况和林木本身的生长状况密切相关,成活率与淹水时间呈负相关,与林木直径呈正相关,回归模型为y=100.7033+3.6586X_1-0.4547X_2-3.4106Xa;2.淹水对幼林生长有明显影响,淹水40天以后每增加10天,生长量平均下降10%,淹水对3年生以上的林分影响不大;3.100天以内的淹水时间越长,钉螺分布密度越大,林地钉螺主要是受江水携螺情况的影响,汛期过后,钉螺分布密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滩地林分郁闭度与钉螺密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分郁闭度大小是改变林下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通过对林下草本植物分布变化以及林下温度、湿度、光照及地下水位等因子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滩地林分郁闭度大小与钉螺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滩地柳树无性系人工林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长江滩地4年生苏柳172等无性系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蓄积量生长和林木干形影响显著,1m×1.5m密度林分,蓄积年生长量达27.5m^3/hm^2,滩地柳林造林密度应不低于1667株/hm^2。  相似文献   

14.
以林代芦造林技术与效益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江滩(包括洲滩)杨树造林技术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芦林混交,可以实现以林代芦的目的,造林密度越大,以林代芦的演替进程愈快;2.芦地造林改造了钉螺的革生环境,活螺密度较造林前下降21.3~91.1%,是控制钉螺的有效措施;3.采用林芦混交模式,林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比纯芦苇地高22.3~52.7%。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60多万公顷的滩地资源,主要包括长江滩地以及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滩地[1]。如何有效利用滩地资源,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过去人们常常将滩地进行围垦或闲置,导致湿地功能的消退,并引发钉螺的蔓延和血吸虫病的危害。近30年来,许多人针对滩地资源特点,开展了  相似文献   

16.
滩地钉螺种群消长与杨树人工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滩地杨树人工林内采取定位观测为主的研究方法,对滩地的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螺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滩地杨树人工林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揭示了杨树人工林内钉螺种群消长的内在规律和环境因子的偶发效应,显示出滩地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抑螺机制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体现了滩地杨树抑螺林的血防安全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省洞庭湖区现有各陆复水型滩地22万公顷,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中间宿主,全省有螺滩地面积达16.6万公顷,因此,滩地灭像一直是血防工作的重要环节。“八五”期间,“兴林灭螺”列入林业部和湖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阶段性成果“以林为主灭螺防病综合防治开发‘三滩’研究”已于1995年9月通过省级鉴定,荣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有螺滩地上开展以营林为主导的环境改造,能够获得木材和间种作物最大产量,同时改善滩地生态,防浪护堤,人工促进钉螺生存环境的逆向演变,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试验区林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在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南埂长江滩地不同时期所做的杨树解析木资料,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滩地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长量,并建立了其材积生长方程和生物量方程。结果表明:长江滩地杨树林分具有较高的生长量和森林生产力,并且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快生长,这有利于长期维持滩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有效地发挥“抑螺防病林”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长江滩地杨树的数量成熟迟于一般杨树林分,约在22年左右;长江滩地杨树树干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在60%以上,树枝17%左右,树叶3%左右,树根大致在13%-19%之间,树干生物量分配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枝叶则略有下降,而树根下降较多。  相似文献   

19.
林业抑螺防病的机理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疫区人民的身体健康。长江流域的“三滩地”是血吸虫宿主钉螺的重要孳生地,彭镇华、江泽慧教授提出建立“以林为主,灭螺治病,综合治理,开发三滩”的生态系统,是以林抑螺防病,发展经济的创举。文中回顾了林业抑螺防病的发展过程,概括了林业抑螺防病的机制和主要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20.
抑螺防病林的抑螺机理与营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疫区人民的身体健康。长江流域的滩地是血吸虫唯一宿主——钉螺的重要孳生地,彭镇华、江泽慧教授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提出建立“以林为主,灭螺治病,综合治理和开发三滩”的生态系统是以林防病,发展经济的创举。回顾了抑螺防病林研究的发展过程,概括了抑螺防病林抑螺机制及其主要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