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林业   16篇
综合类   6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选择出适宜鄂中地区栽培的杉木优良种源 ,本文对杉木分布区内的6 1个杉木种源进行了苗期试验和造林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1、杉木不同种源间树高、胸径、材积、冠幅、侧枝粗、侧枝数、结实率等主要性状都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 ;2、杉木从幼林阶段到速生阶段秩次相关、早晚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 ;3、杉木种源间生长变异受经度和纬度双重影响 ,呈现出从南至北、由东向西生产量逐渐下降的演变趋势 ;4、综合评定结果为 :适合鄂中地区的最佳种源有锦屏、邻水、大田、开化、那坡。优良种源有长停、修水、洪雅、乐安、谷城 ;5、采用杉木优良种源造林其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树高平均遗传增益为 90 4% ;胸径平均遗传增益为91 3% ;材积平均遗传增益为 83 5%。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二年以来,我们针对杂交高粱品质差的问题,开展了以选育优质,配合力高的高粱恢复系为主的高粱育种工作。把辐射诱变当作高粱育种主要方法之一,和杂交育种相结合,坚持了年年南育,现已进行了十二个世代的选育工作。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谈谈几年来在高粱辐射育种实践中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选择鄂州,石首,松滋,浠水4县市作为试验点,进行了低丘和滩地的立地划分,开发模式,适地适树,抑螺植物选择及良种壮苗快繁等技术的研究。并将滩地扬树优良无性系选育截杆扦 插造林等技术组装成扬树产业化技术体系。通过本项研究技术成果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长江中下游(湖北段)低丘滩地的生态环境,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该技术成果还为整个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提供了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宜昌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宜昌市自然、社会和经济等信息源入手,按照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人口流相互联系的规律,运用城市复合生态观、城市景观生态学等方法,开展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类型及空间布局、城市森林水文效益、城市不同绿地类型环境效应等的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并通过对宜昌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辩识、诊断、调整与重构等过程,建立一个以成片森林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森林生态系统,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在区划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马尾松种源进行了亚染色体结构水平上的分析鉴别。结果表明,马尾松种源具有丰富的着丝粒C-带和中间C-带。抽样研究的5个种源的C-带,在同一种源内带型基本相同,不同的种源间带型各不相同,呈现出种源差异。聚类分析表明,种源的C-带带型与区划基本上相符合,证明马尾松种源的表型地理变异与染色体亚结构的变异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是青海省浅山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为了提高该区马铃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加强该区马铃薯栽培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过去青海省浅山地区采用传统的农业固定模式栽培马铃薯,由于这些地区多是旱地,以至于生产效益始终不高。而双模集雨技术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抗旱技术,为该区马铃薯种植的高产、稳产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渠道,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浅山地区马铃薯双模集雨栽培技术进行探讨,旨在促进该区马铃薯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8个杉木地理种源染色体的G—带带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的带纹总致、带纹分布、纯合程度和带纹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G一带带纹,可以作为识别不同染色体、染色体臂和片段的标记。可供在染色体工程育种、基因定位和进化研究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林代芦造林技术与效益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江滩(包括洲滩)杨树造林技术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芦林混交,可以实现以林代芦的目的,造林密度越大,以林代芦的演替进程愈快;2.芦地造林改造了钉螺的革生环境,活螺密度较造林前下降21.3~91.1%,是控制钉螺的有效措施;3.采用林芦混交模式,林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比纯芦苇地高22.3~52.7%。  相似文献   
9.
杉木染色体G-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82年,Drewry报道了红松(Pinus resinosa)染色体G-带。随后,国内外一些学者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多种植物染色体上诱导出了G-带,带纹清晰,数目多,沿染色体全长分布。这说明Greilhuber关于植物染色体不存在G-带的假说是不可信的。杉木的G-显带研究很少。夏晓敏等采用HSAG分带法,初步显出了杉木的染色体G-带,但多数染色体带纹尚欠清晰,而且没有进行G-带染色体的组型分析。我们应用改良的ASG法,首次在杉木前中期和中期染色体上诱导出清晰的G-带,并进行了G-带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相似文献   
10.
滩地林分郁闭度与钉螺密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分郁闭度大小是改变林下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通过对林下草本植物分布变化以及林下温度、湿度、光照及地下水位等因子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滩地林分郁闭度大小与钉螺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