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番茄煤霉病菌致病毒素提取及其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3种方法提取毒素,结果表明:活性碳法、有机溶剂法、硫酸铵分级沉淀法均提取到毒素,硫酸铵分级沉淀法是比较简便而有效的方法。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毒素对番茄幼苗及叶片具有致萎作用。针刺叶片可产生褪绿斑。滤液透析及热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毒素为大分子化合物,这与用有机溶剂提取毒素所得结果一致,同时测得它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陈桂平  客绍英  陈玉芹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92-16394
[目的]为深入研究菘蓝对根腐病的抗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菘蓝根腐病菌毒素处理菘蓝幼苗,筛选最适处理浓度;对最适浓度毒素处理过的菘蓝幼苗的外部形态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结果]稀释10、20倍毒素处理过的菘蓝幼苗在试验期间全部萎蔫死亡,稀释40、50倍毒素处理过的菘蓝幼苗在试验期间大部分无病变现象,稀释30倍毒素处理过的菘蓝幼苗病变现象明显,处理72 h后50%幼苗萎蔫死亡。经稀释30倍毒素处理的菘蓝幼苗可溶性蛋白的谱带大体相同,但也出现了个别特异性条带;经毒素处理的样品蛋白条带数多于对照,且染色较深。[结论]菘蓝根腐病菌毒素的筛选压力以稀释30倍最好。  相似文献   

3.
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原菌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毒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并用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切根苗进行了毒素生物活性及最佳浓度的测定、筛选。结果表明:毒素的提取采取弱极性的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比较理想,尤其是用乙醚萃取;用稀释100×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的切根苗可以产生与病原菌下胚轴接种法相同的症状,同时也证明该毒素是一种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相似文献   

4.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的致病能力,将发酵液离心除菌,用硫酸铵-丙酮协同沉淀法提取棉花黄萎菌毒素,并对毒素进行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用硫酸铵-丙酮协同沉淀法比传统的单独用硫酸铵沉淀提取的毒素浓度高,此毒素对棉苗有强烈的致萎作用,可对棉花叶片造成损伤,并抑制棉花种子的萌发,而且与浓度有密切关系,高浓度的致病力强,200倍的低浓度几乎无致病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有机溶剂法、活性炭法、硫酸铵分级沉淀法提取黄瓜褐斑病菌除草活性物质,并应用种子萌发法对除草活性物质进行活性测定.提取方法的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溶剂法能有效提取到除草活性物质,其中丙酮萃取物对反枝苋种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好,校正抑制率为93.24%,除草活性物质为极性较强的大分子物质;活性炭法不能将除草活性物质提取出来.理化性质试验结果表明,除草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紫外光照和热稳定性,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以大蒜白腐菌为材料,分别用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得到了大蒜白腐病菌粗毒素,采用气相色谱对粗毒素进行了物质组分分析。结果表明,用正丁醇提取的大蒜白腐病菌粗毒素活性高于乙酸乙酯提取的大蒜白腐病菌粗毒素,但二者均可引起大蒜叶片病斑产生,表明其具有生物活性;其中有4种物质被鉴定,分别为2,4-二甲基庚烷、十一烷、3,5,5-三甲基-2-环己烯-1-酮、邻苯二甲酸丁基酯2-乙基己基酯。  相似文献   

7.
辣椒褐斑病菌粗毒素的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辣椒褐斑病病原菌(Cecospora capsici Heald.et Wolf)毒素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极性大的有机溶剂萃取效果最好,萃取产生沉淀,分别对上清液和沉淀进行生物测定,具有致病作用的物质基本都在上清液中,说明辣椒褐斑病菌在液体培养基中所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物质属于小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在一定浓度根腐病菌粗毒素的胁迫下,对窄叶菘蓝体细胞无性系植株的根腐病抗性进行了筛选,初步获得了具有表型抗性的植株.取同一个无性系的窄叶菘蓝植株及其亲本,提取其DNA,经过检测后进行RAPD分析.通过对40个引物筛选和反应参数优化,选用20个随机引物对DNA样品进行RAPD扩增,12个获得较为清晰的扩增谱带.对RAPD扩增结果的分析表明,无性系植株的遗传背景一致性很好,但也发生了DNA水平的变异,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鉴定菘蓝抗性突变体和分离抗病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花生疮痂病菌毒素种类、提取方法及生物活性,对花生疮痂病菌毒素进行颜色反应、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和薄层色谱分析,以提取液中的毒素含量为指标考察毒素的较优提取工艺,并采用离体叶片测定毒素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花生疮痂病菌毒素提取液呈红色,遇碱变绿,遇酸恢复为红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全波长扫描,发现在460nm、525nm、565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薄层色谱分析中出现5条清晰条带,Rf值分别为0.68,0.50,0.35,0.22和0.08。初步明确花生疮痂病菌所产毒素为痂囊腔菌素(Elsinochrome)。花生疮痂病菌毒素以超声振荡法提取效果最佳,提取液中毒素含量为3.11mg·g~(-1),较优提取工艺为:提取试剂为丙酮,菌丝粉碎细度为60目,液料比为100∶1,超声温度为40~55℃,超声时间为60min,超声功率为70~100W,超声提取2次。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毒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产生与病原菌侵染相似症状,病斑扩展与毒素接种浓度呈正相关,表明毒素痂囊腔菌素是花生疮痂病菌的重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0.
用改进的Fries培养基在最佳条件下培养出的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滤液,采用硫酸铵沉淀制备蛋白类、非蛋白类粗毒素。经致病性检测,前者生物活性低于后者小分子毒素成分。基本性质研究显示非蛋白粗毒素有一定专化性,但专化性不强,介于专化性与非专化性毒素之间;具有较强的热和紫外线稳定性、对pH敏感,易受碱性物质影响;9种不同极性物质对毒素的生物活性有不同影响,该毒素可能为极性较大的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