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自然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绝对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相对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 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和Jaccard指数5个指数,对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的季节雨林、山地雨林、落叶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性落叶阔叶林、暖热性针叶林和热性竹林8种自然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在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的8种自然森林植被类型中,季节雨林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森林植被类型,热性竹林是物种多样性最不丰富的自然森林植被类型,其他6种自然森林植被类型介于二者之间;人为干扰是造成了糯扎渡自然保护区一些自然森林植被类型(如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等)物种多样性下降的诱因;各种自然森林植被类型之间具有较大的生境差异性,即糯扎渡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生境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24(3):F002-F002
贵州大学林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贵州农学院林学系和园艺系园林专业,是贵州省唯一的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等林业教育机构。全院教职工呕心沥血,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贵州林业发展、植被恢复、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大木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先容  尚进  江波  刘玉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837-1839,1847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中国植被》的划分方法,该区自然植被有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草甸共8个植被型,计23个群系,均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其群落结构和组成具亚热带森林植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就保护区植被的恢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桉树迹地自然更新成为杉木林的林分植被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桉树迹地上萌芽生长的杉木成林后,林分生长正常,未因种植桉树而出现异常现象,林下植被生长正常,植被种类差异不明显。因此,针对受冻后的桉树低质低效林,可选择杉木萌芽条数多、生长势较强、分布较均匀的地块进行林分改造。  相似文献   

5.
以遥感影像解译和植被生态调查为基础,研究了深圳市区域绿道植被景观空间格局和植被类型特征.结果表明,深圳市区域绿道沿线植被景观格局空间分异明显,表现出从中西部以人工林为主过渡到东部以自然林为主的空间变化特征.中西部宝安区和大运支线等地段绿道周边植被人为干扰较大,植被斑块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东部三洲田等地段自然植被斑块完整性较好,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其中部分地段保存有较好的原生植被.最后针对深圳市区域绿道植被类型特征和空间分布提出规划设计和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作者根据辽宁东部山区的自然历史、社会条件及次生林的特点,讨论了国内外林学家划分山地森林的原则,认为可应用苏氏林型学说,综合考虑地型、土壤、植物群落及社会条件等因子,来具体划分次生林林型。在次生林型分类士可采用植被区、垂直植被带、林型组及林型等四级系统,用地形、植被及优势树种三名法命名。  相似文献   

7.
作者根据辽宁东部山区的自然历史、社会条件及次生林的特点,讨论了国内外林学家划分山地森林的原则,认为可应用苏氏林型学说,综合考虑地型、土壤、植物群落及社会条件等因子,来具体划分次生林林型。在次生林型分类上可采用植被区、垂直植被带、林型组及林型等四级系统,用地形、植被及优势树种三名法命名。  相似文献   

8.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几年来我院林学系的有关教师,在参加黑龙江省森林调查第一、二大队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模拟样地抽样调查法”。1974年5月同森调第一大队同志,在大兴安岭林区红花尔基林业局进行了初步试验。随后于同年8月,结合我院林学系林业专业开门办学的实践,又同森调第一,二大队同志及林  相似文献   

9.
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是根据特定区域立地条件下的原生植被分布规律发现的潜在天然植被类型,选择或培育在现有立地条件下适宜生长的乡土树种,并尽可能提高其比重,以保持森林最基本的自然结构特征,实现长期稳定的林木生长和林分发育,满足森林经营的经济、生态和文化服务需求;探索稳定森林植被的类型、结构和恢复途径,掌握立地原生森林植被的分布和演替规律,为各类型区组建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奠定基础。拟通过对衰退人工刺槐林进行定向培养,研究江淮地区退化人工林林地的更新复壮和近自然经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五年十月中旬,我们应鹰潭市农牧渔业局之邀,对贵溪县天华山主峰(阳际坑)植被进行了考察、采集以及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基本上弄清了本区的植被(主要是森林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的规律性——垂直带谱。弄清天华山主峰植被类型和分布的规律性,对本区的农、林生产区划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自然、经济意义,现将该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的考察情况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1.
石漠化是制约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技术探析有助于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系统回顾了近30年来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阶段、植被群落特征、恢复治理模式及监测评估等研究现状。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得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在1985年以前为抑制发展阶段,1985-2001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为快速增长阶段。目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模式构建、监测评价3方面。最后提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应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发展方向,以期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滇中地区是长江上游云南段泥沙的主要来源,通过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是区域生态建设的关键内容。在滇中针对人工恢复的云南松林、桉树人工林与自然恢复所形成的荒坡灌草丛、针阔混交林、次生常绿阔叶林5种植被类型林型结构、土壤营养状况及控制土壤侵蚀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桉树人工林及云南松林)与自然恢复所形成的植被相比林内结构植物物种单一;人工林下各层土壤中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速效氮含量低,表层土壤高碳氧比表明凋落物分解率低,不利于增强土壤的入渗能力;连续4年的土壤侵蚀量、地表径流量、营养元素流失量均表现为桉树人工林及云南松林荒坡灌草丛针阔混交林次生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我省森林害虫预测预报水平,进一步做好防治工作,省林业厅决定在我校举办一期森林害虫测报训练班。在省森防站与林学系有关单位组筹下,该班于十二月一日开学。省森防站站长丁道模高级工程师、罗晋灶工程师主持了开学式;林学系领导同志也先后看望了全体学员。全班有正式学员54人,一部分是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对森保工作积极肯干  相似文献   

14.
江西是农业省,地理位置适中,自然条件优越,水热资源充裕,对植物生长十分有利。为充分发挥我省山地面积广阔的土地优势,建设山地植被,发展林、牧业和多种经营;建立林草防护体系,提供林、牧产品,控制水土流失,应是我省大农业生产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植被类型作为景观单元(斑块),测度景观斑块大小、景观破碎度、景观斑块的频率、密度、比例、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分析了“温性针阔混交林植被区域”的黄泥河、汪清、柴河等地植被景观样区、大兴安岭“寒温性针叶林区域”的新林植被景观样区含有白桦(Betula pulaty-phylla)林植被的景观特征。景观特征的形成,受历史上的人为干扰、自然干扰因素影响,必须重视景观水平上的植被管理与规划。  相似文献   

16.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东部,华家岭东侧,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恋起伏,沟谷纵横,岭梁交错,川台错落,呈梁、塬、峁、丘等相间的自然地形,海拔高1420~2524米。土壤以黄锦土为主,少数地区有黑垆土分布,土层深厚,肥力较好,全县年平均气温6.60C,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8~137千卡/cm~2,光照时数2200~2430小时。年降雨量400~500mm,年蒸发量在1400mm以上,无霜期平均133天。植被属森林草源植被,即森林和草源相间分布,植被类型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种。其中自然植被主要是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及草源植被,人工植被主要有农田型植被、人工牧草植被和人工林植被。通渭县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成为困扰全县人民几千年的心头之患。  相似文献   

17.
森林昆虫学专家——刘宽余教授男,1942年生,辽宁省大连市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学院林学系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之后留校任都至今。1994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林业大学学系副主任,并兼任林业部森林保护专业指...  相似文献   

18.
以宁夏干旱风沙区不同种植密度的人工柠条林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不同密度柠条林对土壤水分及植被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为1 400丛/hm2(12 m带距)人工柠条林土壤体积含水量最高,达到17.6%;种植密度为4 400丛/hm2(3 m带距)人工柠条林土壤体积含水量最低,仅为8.8%。不同种植密度柠条林对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影响很大,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植物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植被生物量最高的为自然封育地,达到了195.78 g/m2;其次是种植密度为1 400丛/hm2(12 m带距)柠条林带。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植被类型作为景观单元(斑块),测度景观斑块大小、景观破碎度、景观斑块的频度、密度、比例、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分析了“温性针阔混交林植被区域”的黄泥河、汪清、柴河等地植被景观样区、大兴安岭“寒温性针叶林区域”的新林植被景观样区含有白桦(Betula pulatyphylla)林植被的景观特征.景观特征的形成,受历史上的人为干扰、自然干扰因素影响,必须重视景观水平上的植被管理与规划.  相似文献   

20.
以不同植被类型作为景观单元( 斑块) ,测度景观斑块大小、景观破碎度、景观斑块的频度、密度、比例、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分析了“温性针阔混交林植被区域”的黄泥河、汪清、柴河等地植被景观样区、大兴安岭“寒温性针叶林区域”的新林植被景观样区含有白桦( Betula pulaty phylla) 林植被的景观特征.景观特征的形成,受历史上的人为干扰、自然干扰因素影响,必须重视景观水平上的植被管理与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