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鞋山遗址作为苏州地区重要的史前农业遗址,其出土发掘对研究太湖流域古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遗址面临着巨大的破坏,昔日的"草鞋"已成普通的小土丘,遗址严重破败。本文通过对草鞋山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设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加强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策,以期对草鞋山遗址以及太湖流域同类型农业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草鞋山遗址古代稻种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根据炭化米叶绿体DNA差异鉴别其亚种类型和根据水稻植物蛋白石形状差异判断稻种类型的方法,分析中国草鞋山遗址各文化时期的稻类型,结果均认定该地区古代各时期种植妥种类型是粳稻。  相似文献   

3.
绰墩遗址存续时间为马家浜文化到马桥文化时期,前后延续了两千余年(从距今6000余年至距今4000余年),本文在梳理绰墩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遗物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从宏观上对绰墩早期先民生计形态进行分析,认为从马家浜时期到马桥时期,绰墩先民的生计形态应是以稻作农业生产为主,野生植物采集在马家浜时期占有重要地位,但到崧泽文明时期(距今5800~4900年)其地位下降,直到马桥时期重新成为绰墩先民食物资源的重要来源;狩猎野生动物在马家浜时期比重较低,到崧泽时期地位降到最低,在良渚时期地位重新上升,到马桥时期,与采集野生植物同样成为绰墩先民食物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渔猎行为在绰墩先民的生计活动中的地位一直不高,处于低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4.
马家浜文化玉质装饰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是孕育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地区之一。马家浜文化是该区域的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一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玉质装饰品的发生、发展是它的一个典型文化因素。马家浜文化遗址,自本世纪50年代末发现,四十年来,经过考古试掘与发掘的已有十余处遗址。这些遗址遍布整个环太湖地区。从绝对年代分析,浙江桐乡市的罗家角遗址下层(第四层)的碳M年代为距今6905±155年和7040±150年(均为树轮校正年代),热释光年代为对7O±10%。(1)近来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马家浜文化层(第四层)的碳14年代更早到距…  相似文献   

5.
马家浜文化的社会生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1975年《考古》第5期上发表T(从钱山漾等原始文化遗址看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卜文中,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并认为太湖地区的古文化遗址的年代序列为马家浜文化一一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由于该文主要是分析阐述良渚文化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但是,它的私有制等的产生问题,是有它的根源。因此,对马家洪文化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作了简要的说明。在20多年后的今天,考古资料的积累,认识上的提高,有必要对马家at文化的遗存作一定的分析阐述,也是对在嘉兴市召开的"纪念马家浜遗址考古发掘四十周年座谈会"的一份小礼品。…  相似文献   

6.
时空镜头倒回明年前:1959年初春,浙江嘉兴郊区南湖乡天带桥马家浜(自然村)在沤肥挖坑中,发现了大量兽骨和古代遗物。3月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省博物馆、杭州大学历史系、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等6家单位组成考古队,来此进行了发掘。发掘的马家浜遗址位于城南7.5公里处,面积约15(X平方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发掘坑位在遗址中部,共开坑5个,计213平方米。马家浜遗址发现后,嘉兴各地和湖州、上海、江苏等地又陆续发现不少同类型的文化遗址。在1977年11月全国文物考古界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将这些遗…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湖羊来源于蒙古绵羊,它是宋朝迁都临安府(即今杭州)时,北方居民携带蒙古绵羊南下,在太湖地区经长期风土驯化和饲养培育而成。最近,笔者在查阅了大量古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多方对比研究,也基本证明了这一观点是可信的,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一、来自考古发掘和古文献记载上的证据太湖地区的考古发现,尽管有早到距今七千多年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五、六千年的嘉兴马家浜、吴兴邱城、吴江梅埝、吴县草鞋山、苏州越城、青浦崧泽等遗址,四、五千年  相似文献   

8.
试析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罗家角遗址1956年发现,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在牟永抗、姚仲源先生主持下进行了局部发掘,揭露面积1336平方米,根据第四文化层灰坑中炭化芦苇C"测定的最早年代为7040。150年;陶片热释光测定的最早年代为7170S10%。这样早的年代数据,把罗家角遗址的第三、第四文化层推到了马家浜文化的早期类型。罗家角时期的地理环境罗家角遗址的地层厚有。米多,其中表土层厚2米左右,1.8米是后期人为堆土,宋代以后形成。在接近第一文化层上部,在海拔4米处,有一层夹褐色铁质的冲积层,呈水平状,厚20厘米左右,夹有褐色沼铁,由…  相似文献   

9.
前言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早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其年代距今7000-6000年左右,它与后续的崭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展,表明太湖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同时也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但是,由于历史的和各种客观的原因,马家浜文化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后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除了考古界之外,社会上对马家浜文化了解甚少,至于广大群众,就更是毫无所知了。自马家洪遗址发现之后础年来,江浙地区的考古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资料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马家洪文化的评价也大为提高,在…  相似文献   

10.
草鞋山遗址各文化层植物蛋白石的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蛋白石分析法有可从农学角度对考古学进行研究的优点,因而在进行稻作起源和农业考古研究时是受推崇的手段之一。本研究应用该分析法对苏州吴县草鞋山遗址各文化层的禾本科植物的蛋白石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发现从新石器时代至今,该遗址区一带一直进行着稻的栽培,且所种植的稻的亚种型为粳型。  相似文献   

11.
发现马家浜文化和发掘马家浜遗址都是四十年前的事,它在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意义并不亚于良渚文化的发现。说实在的,新中国成立以前,人们对太湖平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了解十分浅薄。就浙江而言,在已发现的几处良渚文化遗址中,只有良渚遗址1937年作过小规模的发掘,并由主持其事的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前身)施听更先生写出了《良渚》一书。如果说,《良渚》是最先为我们开启了探视太湖平原乃至杭州湾地区远古历史的一扇小门,那么,四十年前马家浜文化的发现已把我们引向堂奥,看看这个富饶之区的历史是怎样的源远流长。马家…  相似文献   

12.
从出土文物看浙江省的原始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浙江省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最早的省份之一,也是世界较早的农业发祥地区之一。近三十多年来,浙江省境内发现的原始农业文化遗址多达百处以上,其中,如良渚文化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大队先后发现了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把浙江省农业历  相似文献   

13.
嘉兴马家洪遗址的发掘已经四十年了。作为当时马家洪遗址发掘的参加者、发掘资料的整理者和发掘简报的执笔者之一,有幸参加纪念马家浜遗址发掘四十周年座谈会感到非常高兴,感谢嘉兴市人民政府、市文化局和文博界同行们的盛情邀请。离开田野考古专业岗位已是十五个年头了。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使自己不能抽出身来对马家洪文化作更深入的研究,对相应地域内新发现的马家洪文化遗址的第一手材料掌握得更少,因此,也就没有资格来作专题发言或宣读论文,但是,我必竟仍然在文博事业中工作,对自己以往所做的一切还没完全忘却,所以我想,作个即…  相似文献   

14.
郑建明 《农业考古》2002,(1):249-251
浙江地处江南水乡,尤其是浙江的杭嘉湖平原与宁绍平原,是开阔的滨海平原与沼泽环境,大小湖泊河汉星罗棋布,当地的原始先民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利用水中的资源。从目前所有的考古材料来看,不管是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还是良渚文化各种期的诸遗址中均发现了人类食弃的鱼类遗骨。如罗家角……  相似文献   

15.
论亚洲栽培粳稻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生物考古学方法在苏州阳澄湖畔的草鞋山遗址发掘出距今6000年前的古稻田,以此为追根求源的理论依据,论证了亚洲栽培粳稻的起源;探查分析研究与考古发掘出的这一古稻田比日本福冈县板付遗址发掘出的古稻田早3500年左右,证实了稻作起始于中国;亚洲栽培稻种的演化也并非是由籼型野生稻进化为栽培籼稻,再由籼稻进化成粳稻的一元论之说。  相似文献   

16.
从南庄桥遗址的稻硅酸体看早期水稻的系统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硅酸体分析是研究作物起源进化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了解新石器时代栽培作物的种类以及栽培稻系统的历史变迁,我们从浙江省南庄桥遗址5~12层中采集了16份土样和8份陶片及红烧土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从14份土样和6份陶片中发现了稻的硅酸体,分别属于马家浜文化(B.C. 4500~B.C. 3800)和良渚文化(B.C. 3500~B.C. 2000),说明这个遗址及其周围从距今6000年左右起就已经栽培水稻了.对发现的稻硅酸体进行形状解析结果显示,伴随历史的发展稻硅酸体的长、宽、厚增大,形状系数b/a 减小;在4个形状特性的分布上看到同样的趋势,表明从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稻的硅酸体有一个向大尺寸、尖长型方向变化的过程.根据稻硅酸体形状解析结果,我们认为遗址早期的栽培稻可能是一些正在分化的多样性的群体,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走上大量栽培粳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区农业考古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缘,是长江流域的门户。上海地区在地质时期曾有过多次海陆变迁。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时,海浪将近海泥沙及介壳动物残骸堆积成数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冈阜,后人称之为“冈身”。其大致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太仓、外冈、方泰、娄塘、嘉定城中、南翔、诸翟、蟠龙、马桥、邬桥、胡桥、漕泾、柘林一线。因而,冈身以西的陆地,早在五、六千年之前,就已经在海侵海退的过程中淤积而成。解放以来,上海考古工作者在冈身及冈身以西地区陆续发现了二十五处古文化遗址(主要是马家浜文化——汉文化遗址)。  相似文献   

18.
马家浜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因为人类总是寻找适合自身生存条件的环境生活。史前时代人类的生存更依赖于环境,在他们居住地区的自然条件,往往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从而形成谋生的方式、方法。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不同的共同体,是在各自的自然环境内,发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的。所以,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物是不同的(1)"。因此对当时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的考古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遗址所处时期的人类活动及其社会经济。本文试就马家浜时期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上,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今天,嘉兴市在这里举行纪念马家洪遗址发掘四十周年座谈会,浙江省文物局作为主办单位之一,我代表省局向到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马家浜遗址的发掘是我们浙江省史前文明考古中的一件大事。一九五九年,浙江的文物工作者在嘉兴农村发现了马家洪遗址,考古材料最后证实这是一处六千年前的文化遗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在当时,河姆渡遗址、嵌泽遗址以及真正体现良渚文化发展水平的良渚遗址群,都还没有被发现。因此,它可以算得上是后来改写中华文明起源历史的环太湖流域史前考古的第一声惊雷。由于当时认识水平的限…  相似文献   

20.
2012年6月25~26日,澧县"城头山特种稻栽培研讨会"在城头山文化遗址管理处举办,会议对稻耕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与前景进行了专题探讨。湖南澧县城头山在史学界有着"华夏第一城"的美誉。作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城头山将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推动了一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