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9 毫秒
1.
<正>棉花红叶茎枯病又称凋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一般在初花蕾期开始发病,盛花至结铃期发病较重且普遍。受害轻的植株叶片发黄,铃少且小,纤维短,吐絮不畅;发病重的植株则提前枯死,造成棉铃不能成熟,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2014年,南皮县红叶茎枯病严重发生,棉田发生面积占植棉面积的46.3%,其中重病田占发病田的13.3%,给棉农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正>棉花红茎叶枯病是由不适宜的生态环境引起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病棉株不仅结铃少,而且铃小、衣分低、纤维短,对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严重时,整株枯死。  相似文献   

3.
故城县地处冀东南部黑龙港流域,植棉历史悠久。随着抗虫棉的推广,植棉面积不断扩大,2004年植棉面积突破3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40%以上,创历史新高。近年来,棉花病害特别是雨季棉花气候性病害日趋严重,如棉花枯、黄萎病暴发成灾,棉疫病、茎枯病毁灭性病害发生面积不断扩大,成为影响棉花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通过试验示范,预防为主,科学用药是控制雨季棉花气候型病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万荣县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4万亩,60%为河滩植棉。棉花上枯黄萎病发生蔓延呈逐年加重扩展趋势。据调查,2002年全县棉花枯黄萎病发生面积为0.3万亩,占总面积的10%,为中等偏轻发生;2003年全县棉花枯黄萎病发病面积为0.5万亩,占总面积的16%,为中等发生;2004年全县发病面积达0.68万亩,占到总面积的22%,为中等发生;  相似文献   

5.
南阳棉花红叶茎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棉区种植抗虫棉面积已占植棉面积的90%以上。抗虫棉种植面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棉田的原有生态,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2003~2004年南阳棉花黄(红)叶枯病发生严重,已成为植棉生产中的障碍因素,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6.
棉花红叶茎枯病在重壤质褐潮土上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红叶茎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1999年我县主要植棉区80%以上棉田发生这种病害,损失严重.研究该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对于指导棉花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棉花铃期病害主要有铃疫病、红腐病、炭疽病和红粉病。棉铃病害主要表现症状为烂铃,一般年份烂铃10%左右,严重的可达30%~50%以上。 一、发病原因 1.气候条件适宜 夏秋多雨年份,光照偏少,棉花田间湿度大,造成病菌的繁殖、传播,铃病加重。特别是8月中旬至9月上旬降雨量和降雨日数偏多年份,棉花烂铃严重。 2.栽培管理不当 棉田内沟、渠  相似文献   

8.
<正> 2001年山东临清棉花出现大面积的早衰现象,自7月下旬开始到8月中旬,早衰面积占到总植棉面积的80%以上,早衰时间较常年提前20~30天,对产量造成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中下部部分叶片变黄,甚至脱落;上部3~5片新叶出现黄化、紫红等症状;棉田上部果枝、花蕾、幼铃大量脱落,后期的秋桃成铃很少,较常年减少50%~70%。即使不脱落的,果枝明显节间缩短,铃小、铃少。 1 早衰原因分析 1.1 种植方式。抗虫棉已占临清市植棉面积的95%以上,而当前种植的抗虫棉品种,如新棉33B、99B等,大多株型紧凑,结铃集中,营养生长不是特别旺盛。2001年80%以上的棉田采用地膜覆盖栽  相似文献   

9.
瓠瓜是循化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随着本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瓠瓜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加。但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瓠瓜病害日趋严重.尤其是瓠瓜蔓枯病严重阻碍着本县瓠瓜产业的发展。据调查,本县瓠瓜蔓枯病常年发病面积占瓠瓜种植面积的25%以上,严重时高达60%-80%。为害轻的减产20%左右.重的减产达40%-60%,病害流行时可使瓜田出现大量死藤,导致本地区瓜农损失区巨大。为此,对此病的发病条件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分析和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10.
更正     
《农家致富》2005,(23):23-23
如东县 2005年棉花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高品质棉科棉3号种植面积6.5万亩,占总面积的65%。该县掘港镇天星村24组棉农严汉其,从事棉花种植10多年,植棉经验丰富。2005年种植高品质棉新品种科棉3号4亩,9月26日如东县作栽站测产显示,该户棉花种植密度行距为106.56厘米,株距32.3厘米,每亩密度1933株,平均单株成铃39.6个.每亩总铃76547个,亩产籽棉450公斤,产量喜人。  相似文献   

11.
<正> 1982年6月和8月由省农技总站组织开展了夏、秋两次全省范围的调查,初步查清了我省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分布情况.同时,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调查.参加棉花枯、黄萎病调查的达98413人.对我省北部、东部平原、南阳盆地和西部丘陵棉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调查98个植棉县,1303个公社,23531个大队.调查棉田923.5万亩,占全省棉田总面积1,100万亩的84%.全省发现有棉花枯、黄萎病的95个县,占植棉县数的96%;有病公社934个,占植棉公社的67%,有病大队9,016个,占植棉大队数的32%.全省共发生  相似文献   

12.
棉花早枯是在江苏沿海及里下河地区经常发生的现象,近两年有不断加重的趋势,2002、2003年发生尤其严重,建湖县棉田早枯面积约为30%,一般发病田块产量损失5%-20%,最严重田块产量损失3成以上。  相似文献   

13.
<正> 1993年棉花黄萎病在河北省是历史上发生最严重的一年,给棉花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威胁。 一、黄萎病发生的几个特点 1.发病面积大。根据河北省植保总站等有关部门调查,全省发病面积达80%左右,从北到南几乎所有植棉县、乡都发病。特别是一些老棉区,如威县、南营市、冀县、辛集市、曲周县,肥乡县等发病面积更大。由于黄萎病菌寄主广泛,即使几年前未种棉花的地块,也有发生。 2.发病时间早。一般年份在棉株盛花结铃期的8月份发病,而1993年则在盛  相似文献   

14.
<正>由于2017年气候异常,造成棉田的伏前桃增加,为棉花的烂铃创造了条件,广大棉农应该引起重视。棉花烂铃主要由棉铃病害引起,如棉铃疫病、炭疽病、红腐病。而这些病害主要通过种子带菌、土壤带菌或病残体带菌3种方式传播,特别是距地面40cm以下的棉铃在田间郁闭、空气湿度大于85%时,烂铃发生严重。烂铃不仅影响棉花产量,造成棉花纤维品质下降,同时还增加了植棉的生产成本,造成植棉效益的下降。其主要原因和防治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5.
棉花红叶茎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红叶茎枯病又叫红叶枯病、凋枯病等,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生在棉花成株后期。此病不传染,但发生后可造成棉株叶片失绿,严重时叶片蕾铃脱落,影响光合作用,使棉花成铃减少,铃小、衣分低。甚至导致全株早衰、早死,影响产量和品质。 一、发病原因 主要是花期和结铃期缺钾和肥水失调所致。棉株现蕾、开花前在长期高温、干旱或连续……  相似文献   

16.
吴桥县梁集镇素有"棉花窝"之称,植棉历史悠久,农民种植棉花喜密植,管理费工费时,加之连年种植,棉田枯黄萎病严重。农民和技术人员为寻找一个优质高产、省工省力的棉花品种,于2007年引进种植棉花新品种冀228,当年表现良好,亩产皮棉95.8kg,比对照品种高4.7%,比全县平均产量高13.8kg。2008年被确定为良补品种,良种补贴面积5万亩,表现出苗好,整齐度高,抗虫性强,抗枯黄萎病,管理简单,高产稳产。2009年吴桥县种植冀228超过8万亩,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28%以上。  相似文献   

17.
<正> 南阳盆地是我省重点棉区之一,常年种棉170万亩左右。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耕地的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氮、磷化肥的施用量日益增多,而有机肥的施入量则逐年减少,致使不少棉田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缺素性酶棉红叶茎枯病发生严重,并呈逐渐扩展蔓延的趋势。1987年我区发病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15~20%。其中南阳县发病30万亩左右,占该县植棉面积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水稻叶尖枯病在我省许多稻区特别是杂交稻上发生严重。1986和1987年,东台市有80%以上的杂交稻发病;1987年,兴化市和丹阳市均有几十万亩水稻发生叶尖枯病,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叶尖枯病已成为水稻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因此,作者1986~1988年对水稻叶尖枯病的症状、发生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棉花是芮城县主要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万~11万亩,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蔓延呈逐年加重扩展趋势。2005年全县棉花枯黄萎病发生面积4万亩,占棉花总播种面积的61.5%,为中等发生;2006年发生面积6万亩,占总面积的75%,为中等偏重发生;2007年发生面积为9万亩,占总面积的85.7%,为中等偏重发生,且个别田块大发生。  相似文献   

20.
库尔勒市自1987年发现棉花枯黄萎病,发病面积有所增加,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损失。1发生发展自1987年在库尔勒市英下乡首次发现棉花枯萎病,1999年发展到2.5万/667m2,发病株率也由0.02%增加到1.2%。发病类型以黄萎病居多,也有棉花枯黄萎病混发。主要植棉区普惠地区尤其严重,部分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