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位于我国西南腹地云贵高原上的贵州是典型的贫困民族山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扶贫脱贫的难度极大。贵州依据其特有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开展精准旅游扶贫是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探索贵州的成功实践及不足对其它民族山区实施旅游扶贫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保护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湿地保护、生态恢复与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体,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家湿地公园面临法律法规不健全、程序不规范、科研薄弱和专业人才缺乏、监管体系和配套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在本次研究中以贵州安顺邢江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对如何进行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农村"三空"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开发旅游对乡村问题治理潜力巨大,但目前旅游扶贫效果不显著且缺乏持续性。为了对贫困农户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评价与分析从而实现精准帮扶,在对我国旅游扶贫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可持续生计的"三空"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分析框架,从生计角度剖析"三空"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同时以河北省涞源县留家庄乡作为案例区域,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案例区域可持续生计进行分析;找出案例区域旅游精准扶贫困境,并因地制宜地提出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以期为我国"三空"地区旅游扶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成就显赫,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依旧存在贫困问题。结合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分析乡村振兴与旅游精准扶贫现实需求,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合肥市旅游精准扶贫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民族地区扶贫面临着新任务和新挑战,旅游精准扶贫成为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路径。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引证,为试验奠定逻辑推理与理论分析的文献支持。选取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提炼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与成功经验;理论构建基于贫困居民受益的4种典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即政府部门+贫困居民参与模式、旅游企业+贫困居民参与模式、村寨农户+贫困居民参与模式、扶贫共同体+贫困居民参与模式,并阐释其模式特征与实施内容;综合比较4种民族地区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在模式特征、适用范围、优点缺点、参与方式、受益领域、实施要点的区别,为民族地区选择合适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6.
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世界各国都在加快力度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开展脱贫工作,我国也是如此。在当前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旅游精准扶贫作为国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精准扶贫背景下攻克贫困的一项重大举措。文本主要从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出发,对旅游精准扶贫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贵州是旅游资源大省,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量丰品优。充分挖掘贵州乡村旅游资源的潜质,开拓创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分析贵州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的扎根分析,研究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客体参与方式上与主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在扶贫短期、中期和长期扶贫措施制定方面,构建了合理的战略发展体系,以解决贫困个体获得均等扶贫机会问题,体现了贵州旅游精准扶贫包容性发展特征。借鉴于此,提出从旅游精准扶贫对象的确定、主体参与方式、客体参与方式、主客互动激发贫困者脱贫内生动力四个方面,打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客互动型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9.
韩国通过新村运动,消灭贫穷,消除贫困,实现民族振兴,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新村运动的经验,指导乡村旅游发展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本文从韩国新村运动着眼,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分析,旨在推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0.
正毛里湖镇青苗社区位于津市市,与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紧紧相依,是一个民风淳朴、多民族融合的美丽村庄。近年来,青苗社区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全员发动、全域覆盖,打造了一幅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并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省和谐示范社区和常德市文明卫生社区等荣誉。  相似文献   

11.
坦桑尼亚仍然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其致贫原因与如今系统的反贫困制度设计和丰富的反贫困经验值得思考与探索。本文以坦桑尼亚反贫困为例,以世界银行的数据为依据,统计分析得出其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贫富差距大、减贫效果不显著的现状。同时,分析了坦桑尼亚贫困仍然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科学技术教育落后、因病致贫极为普遍和性别歧视加重贫困程度。结合坦桑尼亚贫困现状与原因,梳理其反贫困的历程和举措后认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的农业国家,不能只重工业发展轻乡村发展,需要城乡统筹,通过持续有效的顶层制度设计与实施、精准可行的减贫方式与方法、投入稳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协调平衡的输血减贫与自我造血致富相结合,其减贫制度设计及理念与中国现如今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2.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科学合理规划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社会心理承载力和环境设施承载力四个方面对青海刚察沙柳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以期为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参考。结果表明:沙柳河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承载力为10032人/d(336.17万人/a),远大于2019年接待的旅游数量,未来湿地公园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背景下,探讨乡村旅游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对促进精准脱贫政策优化和衔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贫困脆弱性理论,利用陕西省22个旅游扶贫村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扩展回归模型(ERM),分析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和贫困脆弱率状况,探讨乡村旅游对西部山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参与旅游农户贫困脆弱率为29.58%,低于非旅游参与户。参与旅游能够显著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与未参与时相比降低了13.7%。4A级及以上景区带村、受到旅游精准帮扶农户参与旅游降低脆弱性、防止未来贫困的效应显著,不同旅游参与形式中旅游经营的降脆效应更大。乡村旅游通过提升家庭收入水平降低家庭未来陷入贫困可能性,但经营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成为加剧脆弱性的风险隐患,工资性收入对缓解贫困脆弱性无显著正向影响;在西部山区旅游兼业普遍状况下,生计多样化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其中兼顾传统农业强化了参与旅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效果。因此,为保障旅游减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出要正视乡村旅游产业本身的脆弱性和收益不确定性,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长效发展,统筹兼顾普惠性旅游扶贫政策和精准帮扶措施,加强农旅融合与利益联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2018,(16)
正"国家农业公园"是继农家乐、渔家乐及生态观光农业园等乡村旅游业态之后兴起的又一种新型乡村休闲方式。有人给它下了这么一个定义,说农业公园就是以经营公园的思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和绿色村庄,将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农耕文化体验相结合的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被称之为未来我国农业产业升级的最高境界,也有人称之为我国农业领域的下一个热点。作为一种农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的高端业态,近年来,国家农业公园的热度不断攀升,受  相似文献   

15.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背景下对贵州凤冈龙潭河国家湿地公园进行生态与景观评估,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以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环境质量、湿地景观、特色加分等4类15个因子,通过赋分赋值建立评估标准体系。结果表明:凤冈龙潭河国家湿地公园评估分值为61.35分,其中,湿地生态系统35.74分,湿地环境质量15.25分,湿地景观9.86分,特色加分0.5分,评估等级为“良好”。据此提出在满足“和美乡村”需求上加强湿地公园周边环境治理,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与美学价值,凸显地方特色,以期更加契合和美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利用新的研究手段更加便捷、深入地研究游客对湿地公园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感知,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通过百度、大众点评、携程网等搜索引擎和旅游网站,将相关的评论和游记作为样本,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从景区环境、活动项目、旅游景点、设施服务、背景文化等5个方面分析游客对浙江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形象感知。结果显示:游客对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情感态度整体上趋于良好;对景区的整体印象及景区环境评价较高;对于在景区内开展的休闲娱乐等活动情况较为满意;对于湿地公园的背景文化认识不够深入;在景区基础设施及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消极感。城市湿地公园的深度旅游开发应在保持特色优势,改善设施服务,加强文化宣传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基础,科学地评价生态旅游资源是适度开发生态旅游的前提。通过对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确定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属三级旅游资源,适宜重点开发,且生态资源是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梳理国家农业公园概念、特点与发展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阐述国家农业公园在业态上,是农业公园的翘楚,是农业旅游金字塔的顶层产品,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园的升级版。在实证分析国家农业公园建设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发展经验,特别是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关国家公园和农业公园建设的具体发展模式,提出我国发展国家农业公园对策。  相似文献   

19.
湿地公园是协调湿地保护与湿地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以香港湿地公园规划的成功经验作为参照,从功能分区原则与定位、功能分区模式、各功能区面积比例、各功能区规划项目等4个方面对湖北省莫愁湖国家湿地公园、湖北省惠亭水库国家湿地公园、湖北省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湖北省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的策略与方法,为湖北省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贵州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贵州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类型、面积和分布,分析了湿地资源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了阿哈湖湿地公园的资源保护对策与措施,以期为阿哈湖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