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三化"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一方面,农村民俗文化继承和创新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三农"旅游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有利于带动新型农村经济、农民增收和新型农民的培育;另一方面,农村民俗文化继承和创新可以延续农村文化传统,塑造新型城市的自身文化形象,为城市创造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
魏形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246-1248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涉及许多方面,而饮食观念的差别是其中最重要的.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体验性的和注重调和的,西方的饮食观念是理智性的和强调个性的.中西饮食观念存在明显差异,而形成这些差异的根源是双方不同的"中坚思想"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这也是中西文化的本原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记住乡愁     
<正>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农民家的"小鱼塘、小荷塘、小菱塘"……乡愁就是乡情、乡韵、乡恋,就是民风、民俗、民情,就是以农耕、农时、农具、农人为主体的农耕民俗文化。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再加上现今现代化的元素,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但近一百多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迅猛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同样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城镇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吞并了城郊的村庄,产生了大量的"城中  相似文献   

4.
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人类文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存在,大大丰富了文化的组成。不同的民俗文化有着不同的魅力,有着相应的特色,探究不同文化不同地域背景下的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东方古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广阔的地域上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存在。法国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性国家,同样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探究中法民俗文化,对于中法民俗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于中法之间的文化民俗的了解以及对于中法文化的融合有着一定的促进意义,本文将结合具体的中法文化民俗实际,探究中法民俗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随着湖北省铁路、公路网络的迅速发展,已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系统。湖北省荆州市是湖北省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荆州市的干线铁路及高速公路,对荆州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荆州地处江汉平原,江汉平原地域特色和历史民俗文化的特色给荆州农家乐提供了独有的地理优势和文化条件。荆州农家乐的建筑、饮食产品、游玩项目,都应该体现荆州原生态民俗文化。荆州市旅游局局长吴必武认为,姓农、有乐,才叫农家乐。用"农民参与、农民经营"来保证农家乐姓"农",用"农家餐饮、农村习俗"来保证有"乐"。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立意于《大学语文》民俗文化方向上的课程改革与专题教学探讨,在充分考虑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争的前提下,以"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年节文化"、"大文化"以及"文化自觉"五个部分对《大学语文》民俗文化方向上的教学进行了相关探索,认为《大学语文》民俗文化专题的开设有益于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符合当前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著名诗人、被誉为"世纪诗翁"的臧克家,年轻时体弱多病,曾多次因病休学、长期住院,却能活到99岁,实可谓生命的奇迹。他的养生经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饮食清淡臧克家从小喜欢乡村,喜欢农民,有"泥土诗人"的美称。他的生活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不尚豪华,而好简朴;穿不讲究,吃得简单,生活无异于普通  相似文献   

8.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发展领域,公共空间不仅是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风乡情、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本文从公共活动与场地特点的角度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类型以及设计策略等方面,通过对乡村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与公共空间的规划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以鞍山台安县下薄村为研究对象,将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运用在其设计中,这为下薄村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也为乡村文化和旅游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杨娇娜 《农家参谋》2022,(2):130-132
中国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十分丰富,且历史悠久,是中国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宝贵财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两者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将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相互结合,才能够进一步推动当前社会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三化"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一方面,农村民俗文化继承和创新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三农"旅游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有利于带动新型农村经济、农民增收和新型农民的培育;另一方面,农村民俗文化继承和创新可以延续农村文化传统,塑造新型城市的自身文化形象,为城市创造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1.
这些不可悉数、土生土长的书画艺术,带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纯朴的乡情,如同星星之火,在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之中熠熠闪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社会文明,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恭城油茶"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老百姓饮食、养生、生活息息相关。就中职学校观光农业经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打造传承非遗文化标志,提出顺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职业教育体系融合非遗文化,培养标准化非遗技艺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是乡村风俗习惯等精神活动的产物,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其承载着乡土、乡音、乡情等传统文化内涵,承载着凝聚、规范、同化等功能,体现出中国人对于古朴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拥有着恒久的价值.本文通过探究当前部分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现实、存在困难、建议措施及发展路径,展望乡村文化的前...  相似文献   

14.
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北京郊区农民充分利用区位、生态及民俗文化资源优势,适应城市居民观光休闲的消费需求,形成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乐、享民俗风"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民俗旅游。本文作者于2008年秋对北京18个区县重要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评价京郊农村民俗文化体系,探讨因地制宜的开发模式,提出"社区增权下的民俗文化自治与自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感化和教化作用,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民俗文化的特殊性出发,阐述了如何将民俗文化通过培养民俗队伍、进行古村落保护、弘扬民俗节日、发展农家乐等手段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284-28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传统民俗文化虽逐渐支离破碎但仍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极具"地方性知识"的民俗文化符号的外在表征与内在机理对守住乡土社会的文化底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对湖北"僵狮子"传统文化习俗的考察,对其进行符号解读并运用结构功能AGIL模型分析其功能。研究发现"僵狮子"能够较好地实现自修适应、情感目标、价值整合及文化传承功能的同时仍存在与现代文化不适应、活动场域解体、"去传统化"趋势、传承人员不足等困境,需要从融合现代文化、嵌入旅游产业、加强政策引导、文化进入课堂四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感化和教化作用,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民俗文化的特殊性出发,阐述了如何将民俗文化通过培养民俗队伍、进行古村落保护、弘扬民俗节日、发展农家乐等手段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其中除了人口最多的汉族之外,其余五十五个民族被统称为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在这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中,满族是一个不可不提的重要成员,其曾经在清朝时期的中国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满族的民俗文化从服饰、形象、礼仪等多个方面,曾经在全国形成过重要影响。直到今天,满族的民族服装旗袍、马褂等,仍然被视为近代中国的代表性服饰之一。因此对满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与社会意义。本文谨以满族为例,对其民俗文化的嬗变略作管窥。  相似文献   

19.
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北京郊区农民充分利用区住、生态及民俗文化资源优势,适应城市居民观光休闲的消费需求,形成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乐、享民俗风"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民俗旅游.本文作者于2008年秋对北京18个区县重要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评价京郊农村民俗文化体系,探讨因地制宜的开发模式,提出"社区增权下的民俗文化自治与自扬"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始终",包涵着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期性,体现了党保持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长期性。本文认为,分析及认识党保持先进性的长期性,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警惕"右"、防止"左"的错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