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长期以来,土地资源在发展中城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定量评价和预测土地承载力状况为提高发展中城市土地承载力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以济南为例,济南市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城市,依据济南市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从土地资源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生态承载力4个方面中选取20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济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2007—2017年11年的变化状况,通过熵值法计算济南市各指标权重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运用灰度模型预测法对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济南市在11年期间,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由低承载水平向较高承载水平发展的过程,其中,生态承载力较快速提升,经济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稳步提升,但社会承载力增长较慢,仍需不断加强,且未来6年,济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稳步上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对济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社会承载力是制约济南市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须调整济南市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济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2.
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揭示人地关系、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采用遥感技术,参照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以2009年TM遥感数据为基础对郑州市土地资源进行遥感解译,获得其土地利用/覆盖现状空间分布;同时,通过建立耕地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数学模型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比较,探索制约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结果表明,郑州市建设用地承载力和规划耕地承载力可满足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现获耕地承载力及生态承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郑州市现状耕地承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其中中心区超载最为严重.达到耕生产潜力时的规划耕地承载力阈值除了中心区和巩义市处于满载状态外,其他各市(县、区)承载力仍有很大的空间;各市(县、区)人均生态承载力则远低于世界和全国人均水平,中心区最低,为0.10660 hm2/人;中牟县最高,为0.723 38 hm2/人.表明郑州市土地利用格局不能很好地适应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研究国土空间管制分区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充分地考虑土地适宜性,有利于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以罗定市为研究区域,计算得出罗定市适宜发展用地536.6 km2,限制发展用地1 445.5 km2,禁止发展用地352.8km2,在理想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为466.6万,在耕地保护目标下最大承载人口规模为240.9万。基于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评价结果,结合罗定市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环境特点,将罗定市划分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生态涵养区、综合发展区和中心发展区4个类型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制分区可以为罗定市今后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在有限用地规模前提下提升区域土地生态承载力的技术方法,为河南省用地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等工作提供参考,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开放式生态足迹模型,并分别采用2种模型对河南省2017年生态承载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河南省耕地生态生产性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但消费足迹低于生态承载力。经消费系数和用地结构调整系数修正后,开放式生态足迹模型评价结果可明确区分生态足迹中的区域内部消费足迹与承担的外部区域消费足迹,对河南省生产承载状况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河南省土地综合生态承载力有盈余,但各地类间承载状态差异显著,其中耕地盈余最大,而化石能源用地存在较大赤字,河南省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降低能源消费和提升化石能源用地承载力。【结论】开放式生态足迹模型可实现对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居民消费结构下区域生态承载状况的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可提出在有限用地规模前提下,提升区域土地生态承载力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指标法,考虑研究区域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的因素,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研究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GIS技术获得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法计算研究范围市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平均值,据此将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区——低承载力区、一般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最后,分析了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结果表明: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呈现中西部低、东部高的特点,高承载力区位于山区;一般承载力区位于西北、西南、东北部;低承载力区位于中部平原区。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对区域未来产业选择与空间分布、建设发展规模控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以东莞市32个乡镇(区)为例,从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经济活动因素、社会活动因素、生态环境因素3个方面来构建State-space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东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东莞市土地资源的承载状况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出由中心城镇向周围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特征,极化效应促成了承载力现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承载力格局形成,规划的调控作用强化了承载力格局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及资料,对鄂尔多斯市历年土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6~2012年鄂尔多斯市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且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生态承载力处于赤字阶段,2012年研究区人均生态足迹为30.175 1 hm2,是其生态承载力的10.78倍.土地的生态承载长期力入不敷出,说明当地人们严重透支着未来土地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丘陵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内涵的解析,从资源环境约束系统和保障系统两个维度探讨丘陵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思路、方法,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应用GIS空间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构建高程、坡度、水域、森林绿地和地质灾害因子等约束性因子组成的丘陵山区资源环境约束系统承载力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区域建设条件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将渝北区建设条件分为适宜建设用地区、限制建设用地区和禁止建设用地区3种类型;(2)基于适宜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来测度土地资源所能保障人口规模来表征丘陵山区资源环境保障系统承载力。研究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度量和管理的重要参量和依据,科学认知丘陵山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丘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和农村建设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标准差化法和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同时测算新疆2000—2018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功能弹力与人类经济协调力三者之间的耦合性和生态承载力,对时间趋势变化及市域分布特征进行Arcgis可视化,深入探讨在特殊地理位置与生态特征的极大影响下,正确处理新疆农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资源、环境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度极高,均在0.8以上,耦合协调性在0.7左右,可持续性偏弱,总体处于农业经济发展优先型。新疆资源环境承载力介于极不承载和弱承载之间,存在很大上升空间;生态功能弹力持续处于不稳定状态,生态环境恢复工作迫切且艰巨;人类经济协调力持续处于中压阶段,未与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生态承载力整体上处于弱持续状态,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虽没有出现极不安全但整体一般。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的贵州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贵州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2005年贵州省土地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5年贵州省人均土地生态足迹需求为2.290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178hm2,区域土地利用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生态赤字,人均赤字-1.8728hm2,贵州省2005年土地利用为不可持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均方差决策分析法的吉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阐释人地关系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人口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以及生态承载力等四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均方差权值决策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吉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0年,吉林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大体呈上升趋势,且处于较高或高承载状态;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波动不大,基本处于中级承载状态。总体而言,2006~2010年吉林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识别短板要素,确定最大承载规模,进行国土空间优化布局。运用加权求和模型进行晋中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并测算出短板要素约束下的承载规模,利用耦合多目标遗传算法和FLUS模型得到生态保护、粮食安全、经济增长和均衡发展4个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结构和最优情景下的空间布局。结果表明,各类空间的本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现状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受水资源限制,水资源短缺是未来影响晋中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可承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343.35 km2,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为746.17 km2,耕地面积为3 683.50 km2。建设用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得到4种情景下的优化方案,对比分析发现均衡发展情景下的生态效益达252.43亿元,经济效益达13 650.17亿元,综合效益优于另外3种情景。  相似文献   

13.
以全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结合建设用地管控分区研究我国建设用地增量指标在不同区域间的科学合理配置。首先基于C-D生产函数原理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测算全国建设用地增量指标总规模,然后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和供求理论构建线性规划模型研究增量指标在地区间的合理配置。研究得出,2015—2030年全国建设用地增量指标总规模预测结果为520.77万hm~2;与仅考虑发展需求因素的配置方案相比较,各地区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的增量建设用地配置规模均有所变化,且更符合不同区域资源供给保障能力的约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功能的苏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仪影 《山西农业科学》2015,(4):481-485,492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发达地区人地矛盾日趋尖锐,苏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研究其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承载力问题,在全国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以苏州、无锡、常州3个市为例,基于土地功能视角,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用模糊优选模型对三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常州市土地承载力情况最优,无锡位居第2,苏州市排名最后;苏南三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情况比较相似:土地生产承载力较好;由于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土地空间承载力较弱;生态资源消耗和土地污染严重导致土地生态承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5.
陈计兵  李玉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09-6211,6214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时间序列等研究方法,对2003~2009年邢台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表明,2003~2009年邢台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增加,且能源用地递增幅度最明显,在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中所占比例最大;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不断下降,耕地提供的生态供给在人均生态承载力供给中所占比例最大,是决定邢台市生态承载力供给的主要因素;2003~2009年邢台市生态足迹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这说明邢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代价的,特别是对耕地和能源用地的过度开发程度已相当严重,邢台市的发展模式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据此,对其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殿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935-2937,2941
从生态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生态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之一。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承载力的由来及内涵发展,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生态足迹法、供需平衡法、状态空间法、环境承载模型、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法,并提出了对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将生态足迹模型引入应用于分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分析,并通过计算2004年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生态足迹并与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足迹相比较,从生物量供需平衡、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定量分析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赤字达到0.904 586 hm2·cap-1;分区域看,都市发达经济圈生态赤字达1.727 964 hm2·cap-1,渝西经济走廊生态赤字达到0.916 368 hm2·cap-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生态赤字达到0.387 919 hm2·cap-1.不论是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赤字还是分区生态赤字均显示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区域土地承载能力,必须对区域土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以提高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障城市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越来越被重视,其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方法渐趋科学。对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综述,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9.
芜湖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及水土承载力4个方面构建芜湖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芜湖市2008—2017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结果表明,芜湖市2008—2017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由低承载水平向较高承载水平发展的过程。其中,经济承载力水平的增长对芜湖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制约芜湖市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需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调整芜湖市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芜湖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20.
将生态足迹模型引入应用于分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分析,并通过计算2004年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生态足迹并与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足迹相比较,从生物量供需平衡、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定量分析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赤字达到0.904 586 hm^2·cap^-1;分区域看,都市发达经济圈生态赤字达1.727 964 hm^2·cap^-1,渝西经济走廊生态赤字达到0.916 368 hm^2·cap^-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生态赤字达到0.387 919hm^2·cap^-1不论是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赤字还是分区生态赤字均显示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区域土地承载能力,必须对区域土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以提高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