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运用计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78~2015年贵州农业技术进步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户生产投入激励不同,从而对农业技术使用量有较大不同;(2)实施农地经营权自由流转、提高农地使用权稳定性和取消农业税对农业技术进步有正向的促进作用;(3)农地流转促使农户经营达到最优规模,增加农户对机械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4)稳定的农地使用权、独享农业收益权促进农户对化肥、农药等技术的投入,提高要素生产效率,使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也有较快增长。2006年,我国财政农业投资总额达到317297.00亿元,比1978年的150.66亿元增长了20.06倍,比1990年增长了9.31倍。财政农业投资增加不仅直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间接地带动了银行信贷资金、企业农业投资、农村集体以及农户农业投资的不断增加,形成了我国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政府财政农业投资存在着缺乏平稳增长机制、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管理体制有缺陷等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农地流转率一直比较低。如何破解农地流转效率低下成为时下学术界热点讨论问题。基于劳动力流动的新经济学(NELM)理论基础,提出假设"基于要素替代视角下,农户采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生产方法,利用机械替代传统的劳动力,会否诱发农户农地转入交易行为?"。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对规模经营存在正向作用,并且机械化程度越高越容易促进农户对农地的扩大投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农业生产更加便捷,减少了劳动投入,提高了生产经济效益。提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农户对农地的依赖程度;加大对农业机械的基础投入,调整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业机械化结构的政策建设。  相似文献   

4.
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是指利用政府行政力量为主的土地流转模式。农户自身对市场化土地流转认知薄弱,深厚的念土情结,使得农户自发推动土地流转难以实现,从而,政府主导的土地流转具有现实意义。流转过程中村两委对农村、农地、农户较为熟悉,对国家农村政策和农地流转政策较一般农户也较为了解,在政府主导的农地过程中“村两委”是连接转入方和转出方的纽带,应发挥积极作用。农地流转必须以农户的利益为根本,以增加农户收入为目标,切实解决农户失地后的再就业为基点,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基于江汉平原农户调研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农户的劳动力配置、农地利用物质投入、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来分析农地边际化现象。结果表明,从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农机等生产设备的投入来看,江汉平原农地为正常农地;但从劳动力配置、农地经营规模现状和意愿的差异、农地基础设施等长期投入来看,已出现农地的高端边际化迹象。因此,为防止农地边际化的发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可疏导农户有序流转或退出承包的农地,以满足其他农户扩大经营规模的需求;同时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政府还需继续承担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大部分费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北京市郊区345户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首先,农地流入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农地流出则对农户收入水平影响不显著。农地流入概率每增加1%,家庭人均收入提高67.55元。其次,农地流入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收入作用不显著。农地流出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和人均非农收入作用分别为显著为负和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人均农业收入作用不显著。因此,农村家庭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且存在一定的资源错配。政府应继续鼓励北京市郊区农村农地流转,持续提高农村地区非农就业力度,提升农村农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7.
郭斌  韩璐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6):213-216
对农地进行内涵式投资可以改善农地土壤自身条件,提高农地产出;对农地进行外延式投资可以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地生产效率.利用有无对比分析法,通过分析内涵式投资和外延式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并结合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农户选择内涵式投资时流转期限和流转规模的关系,以期为政府引导农户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发展农村电商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但异质性条件下农村电商对农户收入的具体影响有待进一步辨析,对于规范农村电商发展和形成精准的扶持政策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基于山东省东营市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分析农村电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探讨发展农村电商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结果表明,农村电商的发展提高了农户参与电商的积极性,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一方面,传统农业地区农户而言,发展电商基础设施、成立家庭农场和农产品品牌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影响,对于工业经济发达地区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对于参与电商的高收入群体的增收有益,政府资助对于参与电商农户的增收效果较显著。鉴于此,为增加农户收入,应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业规模经营,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同时政府应增加财政专项电商扶持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9.
<正>1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1.1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  相似文献   

10.
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地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从农户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建立了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测度模型;并利用湖南长沙市2个郊区县14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因素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生产技术、各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及其市场转移概率;目前,农业生产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农地投入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的影响最小;户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为1.42 hm2,但目前户均农地经营面积仅有0.31 hm2;为了使农户家庭劳力与农地达到最优配置状态,进而使农户家庭收入达到最大,应选择转入农地或转出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1.
阜平县属全山区县,农地细碎化、分散化程度较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地资源浪费严重,而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本文基于对阜平县13个乡镇的农户调查问卷,简要了解了阜平县农户的农地经营现状,分析影响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研究发现,影响阜平县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主要为农地细碎化严重、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风险规避措施不够、农地流转程序不规范等。为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推进阜平县农业发展,需要从农户自身及政府2方面入手,既要提高农户科技文化及风险防范意识,又要督促政府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及农地流转市场的规范。  相似文献   

12.
土地流转期限影响着地权稳定性,其长短对土地规模经营、土地的内涵式投资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5个县(市)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当前农地流入期限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产权明晰性、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稳定性、土地租金、农业收入、农业生产经营周期、投资周期、抗风险能力、亲缘关系和熟人关系、农村管理制度、土地改良投入指数、化肥农药投入指数、土地流入面积对农地流入期限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建立了农地流入期限的回归模型,得出5个县(市)的农地平均流入期限;最后结合影响农地流入期限的因素和模型提出了实现农地长期流转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投资应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制,逐步提高农业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总量。农村资金的来源应该多元化.利用政府和民间组织以及农村金融的互补优势.尽可能地完善农村资金供给体系。其中.我国农村最为薄弱的也是最有必要开发的就是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业经营的主体出现了分化,农户内部出现了兼业化、非粮化、非农化的现象,并且这种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而不断加深。基于家庭收入最大化的目的,农户不断对其家庭拥有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资源投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最终导致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农地生产投入、耕地可持续性投入和土地流转等发生变化。农户兼业行为的出现会引起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会引起粮食产量的变化,进而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因此,从微观视角研究安徽省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为政府制定相应的农业支持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户经济行为特点的分析认为,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信号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农户的经营决策,农户收入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户生产积极性的发挥,而且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然而,政府的农业政策却并未对农户收入予以有效地支持,从而对农户经济行为产生了强大的负面激励。因此调整农业政策目标,确保农户收入的稳定和增长,应成为政府政策行为的主要着眼点,政府必须通过推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建立农产品平准制度,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为农户收入的增长和稳定提供激励性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6.
农户兼业经营已成为当前农村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式,兼业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农户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农户农地利用碳排放。基于福建省5地市257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在对农户农地利用碳排放行为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建立Ordered probit模型并求解边际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农户兼业经营将促进农户农地利用低碳行为,且不同区域的兼业情况对碳排放行为的影响是有显著差异,内陆地区的兼业情况对农地碳排放影响的程度要高于沿海地区。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提高种植专业化程度等实现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和适度专业化经营,以实现农业低碳且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制度形成原理及产权理论解释了我国农地流转制度形成的困境,地方集体组织与政府、农户之间相悖的利益关系以及农户残缺的农地产权是农地流转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地方集体组织利用职权通过对农户农地产权的侵蚀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依靠政府的力量变革农村中的部分生产关系、削弱地方集体组织的权利是农地新制度形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侯石安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1):4508-4516
【目的】研究农户家庭土地禀赋、人力资源禀赋、财产禀赋的差异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对农地流转选择的影响,从而分析农地流转的根本动因。【方法】基于2010年全国8省、1 585个农户的微观入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分位数选择模型和贝叶斯估计方法,测算不同初始禀赋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转出和转入农地的选择影响。【结果】各种资源禀赋和政策变量对农户农地流转的选择并不具有稳定的单调关系,而是呈现明显的分位数效应。【结论】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农地流转的增收效应存在替代关系,对于初始禀赋处于劣势的农户,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更加显著;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对农户转入农地的激励作用有限;农业补贴政策应与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小额信贷对农地流转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一是探索建立粮食生产投入与产出挂钩机制,国家对粮食生产省按粮食总产量和净调出量两个因素,显著提高其占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投入的比重,优先安排其重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二是省一级积极整合国家各个来源的投入,并增加自身投入,对粮食生产县市实行定目标、定任务的方式择优集中投入;三是深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管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以奖代补、以奖代投、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鼓励种粮大户自愿投资投劳;四是按照市场取向、政府引导的原则,鼓励和吸引多种经济成分和社会资金从事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20.
从了解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农业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效应和农民对农业政策的态度反应着手,通过对2004年广西临桂、象州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调查发现: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促进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对农民增收是一种政策信号;这两个地方粮食增产,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是也存在农户农业生产投资增加较快,自然灾害对农户增收增产有一定的影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缺乏投资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