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云南山地农业景观的特征、山地农业景观的种植模式及其构建原则,并对山地区域发展的瓶颈,提出了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山地农业景观资源、统筹规划农业布局,以及探索了一些适合云南山地农业景观发展的种植模式,以提高山地农业效益和山地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云南山地农业景观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云南山地农业景观的特征、山地农业景观的种植模式及其构建原则,并对山地区域发展的瓶颈,提出了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山地农业景观资源、统筹规划农业布局,以及探索了一些适合云南山地农业景观发展的种植模式,以提高山地农业效益和山地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谷子糜子产业信息平台及调研数据,以河北省为例,采用密切值模型评价不同区域(平原区和山地丘陵区)的谷子(Setaria italica)轻简高效生产技术集成模式的综合效益。结果显示,平原地区的机耕+机播+联合收割机(简化栽培技术)种植模式综合得分为0且最低,排在第一位;山地丘陵区的机耕+机播+联合收割机(简化栽培技术)和机耕+机播+联合收割机(苗后除草剂)种植模式综合得分分别为0.013 0和0.065 7,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因此,平原区谷子种植的最佳技术模式是机耕+机播+联合收割机(简化栽培技术),而山地丘陵区谷子种植采用机耕+机播+联合收割机(简化栽培技术)和机耕+机播+联合收割机(苗后除草剂)均可以达到较好的效益。最后从品种技术、农机、国家政策方面提出发展谷子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应用计算机技术、自动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诸多现代化技术的综合性技术,其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是将农业种植信息完全传递到计算机中,根据计算机的智慧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管理模式,具有信息共享、自动识别、智能控制等功能,充分体现了农业种植的智能化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智慧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让农业种植行为变得更加科学,而且能够对所有农业种植信息进行搜集,完善农业种植数据,为农业的长久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意义和发展建议,并对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分析,期望可以给予农业技术研究人员和农业种植人员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表征。广东省特色高效农业走在全国前列,以广东省为例量化评估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可为各地诊断农业发展问题、监测农业高质量进展、支撑完善支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从高效化、绿色化和稳产化3方面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双变量空间关联性分析法分析了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集聚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平原区>丘陵区>山地区”的特征,在空间上形成“平原区显著高高集聚、山地丘陵区显著低低集聚”的格局,高效化、绿色化和稳产化3个维度均呈现显著的正向集聚性,且空间集聚格局相似。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主要受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程等因素的影响,凸显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地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特色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6.
自信息化时代以来,大数据时代是继物联网、云计算的又一次技术变革,这次变革加速了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的转变。智慧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多维的与农业有关的数据。阐述了在农产品种植前的规划、种植时的管理和收获之后的营销,在已有的数据中挖掘可用的信息,农民可以准确掌握市场供需情况,合理安排种植,做到精准农业,帮助农民提升收入。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近年来宜昌市农业部门开展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试验示范,结合山地柑橘园生态栽培技术应用,对柑橘园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进行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种植绿肥还田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技术、果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农业综合管理措施、山地果园生态护坡技术、径流拦截再利用技术以及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和集中处理技术等,以期为业界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甘薯产业在云南山地农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多山,其农业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发展重点以畜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种植业为宜。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种植国。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比较,对甘薯在云南山地农业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云南甘薯种植面积约7万hm2,为全国第15位,约70%的薯块用于饲料。在云南山地农业中,甘薯具有一定的优势,未来将会有一定的发展。建议以市场为导向,抓住云南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抓住甘薯产业由东向西转移的机遇,促进云南甘薯种植业发展,在云南农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超  王鹏云  黎成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171-172,193
围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以及气象为高原特色农业服务需求,在食用玫瑰生产基地建立农业气象自动监测站以及食用玫瑰的低温、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指标,形成面向产业的气象服务模式,将气象数据信息、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产品传递到食用玫瑰生产种植全程,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农业气象灾害的危害,为"三农"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国家山地面积大,山地农业发展较慢,山地稻种植高度依赖自然条件,管理粗放,产量极低,迫切需要一种既能解决粮食问题,又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山地资源的高效种植模式。阐述了复合稻的概念及研究意义,论述了东南亚国家山地概况及其利用情况,提出了东南亚基于山地粗放农业的复合稻生产模式,对东南亚国家开展山地复合稻生产模式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冀西北山地丘陵区水资源缺乏,干旱缺水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多年来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产量水平低,农民收入差。为提高粮食产量水平,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宣化县引进示范推广了春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节水增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现简介如下:一、宣化县基本情况该县为山地丘陵区,无霜期120天左右,土质  相似文献   

12.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的类型、模式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主要包括多熟种植、轮作换茬和复地连作等三大类型,每一类型含有多种种植模式。为实现旱地耕作制度的高产、稳产和持续增产,东南丘陵区在发展旱地农业时主要采取了以下9项配套关键技术:(1)坡改梯田建设与综合治理技术;(2)集径流蓄水与节水灌溉技术;(3)培肥土壤与以肥调水技术;(4)深耕细作与保护性耕作技术;(5)抗耐旱作物与品种的选用及配套技术;(6)秸秆覆盖与地膜栽培技术;(7)丰产沟与丰产坑耕作技术;(8)旱地错季适应栽培技术;(9)化学制剂在旱作农业中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3.
利用3S技术,依托地-空三维农业灾害监测网络,通过创建河南省农业灾害遥感监测模型,构建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河南省农业灾害监测系统平台,实现了河南农业灾害(旱灾、水灾、雪盖、秸秆焚烧)动态监测应用。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旱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一半以上 ,其中真正能够保证完全灌溉的面积有限 ,旱农生产在全省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和高效、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对全省旱农地区农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1 河南省旱农地区农业资源现状河南省旱农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中部的广大区域 ,其中以豫西、豫北山地丘陵区较为典型。其农业资源的特点是光热资源丰富 ,雨热同步 ,劳动力充足 ,但水资源贫乏 ,且多为丘陵山地 ,地形破碎 ,生产力低 ,生态脆弱 ,经济底子薄。区内年太阳辐射总量 450 0~ 50 0 0MJ/m2 ,≥ 1 0℃的积温42 75~ 4733℃ ,日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重庆市烟草农业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只有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夯实种植面积,牢固树立山地特色烟草品牌意识,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合理组织烟草生产,才能使重庆烟草农业真正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和平红阳中华猕猴桃是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平县水果研究所选育的猕猴桃新品种,于2006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在我省粤北山区海拔150-1000米的丘陵、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农业发展的现状,指出西南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是该区发展农林业的有力动因,对近并年来西南地区的平坝区、丘陵区、山地高原农林业发展的不同模式的特点和效益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农林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一种丘陵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庐县位于浙西北部属中低山丘陵区,总面积1825km2,中低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86.3%,山地资源非常丰富。利用低丘缓坡山地资源,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既符合我省提出的“生态立省,绿色浙江”的要求,也是山区农民发展效益农业,增效增收的有效途径。桐庐万强农庄有限公司,按照农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变化对全省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业生产合理规划布局及充分利用农业生态资源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当前全球普遍升温的气候变化,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2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资料,在Matlab和ArcGIS等技术支持下,分析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初日、终日、持续天数和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农业界限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辽宁省10 ℃农业界限温度初日气候倾向率为-0.445 d/10年,终日气候倾向率为1.757 d/10年,持续天数气候倾向率为2.202 d/10年,积温气候倾向率为53.73 ℃·d/10年;1960~2014年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持续天数增加、积温增加,变化幅度与纬度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从空间变化来看,农业界限温度初日由西南向东北推迟、终日由东北向西南延后、积温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结论]未来辽宁省种植趋势应以辽西山地丘陵区为核心,向中部平原区和辽东低山丘陵区扩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从而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农业灾害遥感动态监测体系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河南省农业灾害(旱灾、水灾、雪盖、秸秆焚烧)的遥感动态监测,利用3S技术集成,借助多源卫星数据,依托地-空三维农业灾害监测网络,创建了河南省农业灾害遥感监测系统平台,实现了农业灾害监测应用,为全省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技术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