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阐述策勒县近五十年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 ,分析了人口,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特点;得出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 ,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并提出提高粮食产量和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对粮食需求的不断扩大,迫使农田施肥量不断增加,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治理措施和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以期能为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生产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近年由农业生产等原因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对化肥施用、农药使用、畜禽养殖、生活垃圾、农用薄膜、作物废弃物等吉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进行了总结,并在以上几个方面及科教宣传、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但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生和生态安全。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吉林省耕地土壤的环境质量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有重要影响。文中通过分析近些年吉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文献,综述了吉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污染特征,并根据吉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在吉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重金属在吉林省耕地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累积规律、吉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及活性以及吉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十三五"国家启动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以下简称"农业面源专项")。该专项围绕国家目标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以我国蔬菜、粮食、瓜果、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农业面源污染高发区和重金属污染典型区为重点,以农田面源污染物和重金属溯源、迁移和转化机制、污染负荷及其与区域环境质量及农产品质量关系等理论创新为驱动力,按照"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三个层面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组织多部门优势科研单位和企业协同攻关,力求突破氮磷、有毒有害化学/生物、重金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农田固体废弃物、畜禽粪便、水产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染构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五大主要污染源。为了解文山州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探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途径,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绿色健康可持续。本文阐述了文山州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防治主要做法及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促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推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国粮食生产1999-2004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目前中国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增加粮食产量应该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关键是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劳动力和农用化肥使用量对粮食产量仍旧具有正的效应,可以通过这些物质投入的增加以增加全国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及产量差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测算现有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下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以2012—2016年最新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构建测度模型,估算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耕地粮食的育种生产能力,测算中国耕地粮食产量差(增产潜力)及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并分析省际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现有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8.46×10~8 t,实际粮食产量是5.48×10~8 t,差值达2.98×10~8 t,占粮食实际产量的54.38%,耕地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说明中国耕地粮食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中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和潜力较大的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辽宁省、湖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应作为未来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重点对象,可通过土地整治和栽培技术等手段,提高耕地质量。3)同时,开发耕地生产潜力需因地制宜,实现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生态的平衡。在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建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在河北省,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保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需协调农业-能源-水资源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可以利用气候优势,在缓坡丘陵区种植茶树、花卉,发展特色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不建议过度开发粮食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规律,利用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58个市(州、区)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模型、重心模型、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9—2019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整体以及赣湘鄂皖4省2009—2019年耕地面源污染总量和强度总体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湖北省的耕地面源污染强度与总量均位于前列。2009—2019年耕地面源污染强度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江西省整体上一直保持为低污染强度,湖北省则为高污染强度聚集区。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重心变化呈现出“区间震荡”的规律,且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重心迁移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2009—2019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态势,总体表现为“东冷西热”的空间分布格局。因此,长江流域中游段特别是湖北省和湖南省是未来进一步推进耕地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要统筹好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生态安全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王莉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40-5341,5373
基于统计资料,应用SPSS对影响研究区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建立一元线性模型和G(M 1,1)模型,对2015年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单产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耕地、加大对耕地的投入等措施,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英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面临着粮食增产与维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挑战,治理面源污染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英国面源污染治理的防治技术、技术推广体系和相关政策措施方面的系统整理和分析,就我国相应工作提出建议和对策。结合我国当前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农业资源和环境对策,今后应主要通过源头控制和过程拦截两种手段,注重化肥的减量优化以及有机无机配合使用,强调土地利用管理、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种养结合,开发和实施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和措施。发挥非政府形式技术服务体系在面源污染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政府补贴、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鼓励农户和农业企业主动防控氮磷物质的损失和对水土系统的污染。相关技术文件和规定应更加具体、明确、具有更好的操作性,依托现代信息手段等进行面源污染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分析,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统筹考虑。将面源污染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产业优化、经济发展指标完善等宏观政策统一,逐步提升生态文明的建设质量,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非点源污染严重的无锡市为研究区,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SCS曲线方程和USLE方程估算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带来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贡献率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无锡市2000 ~2008年总氮(TN)负荷增幅为4.75%,总磷(TP)负荷增幅为3.28%.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和单位面积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对污染负荷贡献率均在90%以上;从单位面积污染贡献上看,对TN贡献率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农村建设用地、农用地及城镇建设用地,对TP贡献率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农村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林地.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贡献率也在发生变化,城镇建设用地对TN和TP的贡献率变化最为突出,分别上升了21%和17.4%;农村建设用地的TN和TP贡献率分别下降了22.3%和19.9%;农用地贡献略为减少;林地、荒地和水域贡献率略为上升.  相似文献   

13.
受农用品投入、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水农灌及大气沉降等因素影响,导致农田土壤退化、农产品安全等问题愈发严峻,重金属污染通过食物链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成为中国农业环境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中国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从有机、无机钝化材料、土壤钝化健康技术出发,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健康修复技术进行深入梳理、分析,提出目前农田重金属土壤修复中存在的主要关键瓶颈问题,从有机、无机联合钝化、绿色农产品投入、土壤质量健康提升等方面进行展望发展趋势,为土壤重金属逆境的生态治理、农田废弃物循环利用及土壤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生物炭与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4,自引:15,他引:9  
本文综合分析、评述了生物炭在农业环境领域应用的主要研究进展,从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视角,探讨了生物炭对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影响和潜在价值,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客观、深入、综合的分析。认为生物炭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质量、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应对气候变化、维持和稳定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及保障农业环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生物炭在农业环境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重点,旨在为生物炭的应用及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绵阳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包括农用化学品投入量大,利用率低;畜禽养殖量大、粪污有效处理率低;农田废弃物产生量大,资源化利用还有差距。从综合配套治理技术尚不成熟,防治管理制度缺乏,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未形成良性循环几方面,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成因。最后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包括加强法规建设,强化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农药减控工程,治理农药残留污染;实施化肥减量工程,加快土壤改良修复;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实施畜禽养殖提升工程,建立畜牧生态产业体系;实施清洁生产工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推进重点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强化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以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土壤和肥料两大农业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污染、耕地减少、肥料资源紧缺、化肥利用率低、不合理施肥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从建立和健全耕地资源保护法、增施有机肥料,保育耕地、加强土壤肥料基础性研究工作、研制新型化学肥料、改进施肥技术和实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战略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亚热带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流域源头防控机理与技术示范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日益剧增的农业面源污染使得亚热带流域环境可持续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的丰富降水、复杂多样土地利用方式和高强度氮磷投入,导致了该地区水文过程、氮磷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氮磷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复杂性。从"十一五"至今,我们以亚热带丘陵区典型金井小流域为对象,研究建立流域多尺度环境监测系统,准确定量流域氮磷平衡特征,精确解析流域氮磷迁移规律与输出通量;构建以水文和氮磷过程为主要对象的分布式栅格流域生源要素管理模型(CNMM),制定流域氮磷环境安全控制标准,开发流域环境安全评价和污染源头防控决策支持系统;研发针对农田养分流失、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业废水的绿狐尾藻生态湿地消纳技术,探索农业氮磷减控关键途径,构建流域面源污染源头防控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与示范。这些结果将巩固和加强亚热带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流域源头防控的应用基础研究,为实现流域环境的生态管理、质量恢复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畜禽养殖粪肥还田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养殖粪肥还田利用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固体粪肥和液体粪肥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充分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粪肥分类、标准及粪肥农田利用主要技术,重点分析了粪肥还田对农田土壤中有机质、氮、磷含量影响及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水平,概述了固体粪肥和液体粪肥还田的主要机械设备,并针对粪肥还田技术创新、监测体系、环境与安全风险和还田补贴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3S技术在农业清洁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清洁生产是解决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手段,能够提高农田质量和安全,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农业清洁生产因可利用的手段和技术的缺乏而受到阻碍。GIS、RS、GPS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逐渐增多,对合理评价农业资源,减少农业物资投入量,防治农业病虫害以及改善农产品质量具有显著作用。从产地环境选择、清洁生产过程以及产品清洁产出3个方面中3S技术的应用进行讨论,旨在为农业清洁生产提供更多的实用性手段,同时提出了适合我国农业清洁生产的3S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土壤肥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土壤和肥料两大农业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污染、耕地流失、肥料资源紧缺、化肥利用率低、不合理施肥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从建立和健全耕地保护法、增施有机肥料,耕地保育、研制新型化学肥料、改进施肥技术、实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和加强土壤肥料基础性研究工作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