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储量在常规注水开发难以实现有效驱动,采用CO_2能够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见到驱油效果。但CO_2本身存在流度低、易窜等特征。在非混相驱区块,气相的存在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双重作用,导致CO_2突破后气油比大幅度上升,出现出气不出油的局面。通过室内岩心驱油试验对比分析,进行水气交替注入,其采收率均高于一直气驱注入,且注入压力越高,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在该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周期注入0.015HCPV,日注水量8m~3/d,日注气量7876.8m~3/d,水气注入强度比1∶3,水气地下段塞体积比1∶1。实施后,气窜得到明显抑制,单井产量上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特低渗透CO_2驱的研究,对非混相驱改善开发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储层岩石多孔介质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密切影响着油气渗流和微观剩余的形成和分布,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开采方式的选择和后续调整措施的有效性。研究了阿尔凹陷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明确了影响水驱油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孔喉半径比大小对微观驱油效率有显著影响,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是影响最终采收率的主要因素,细分层系,分层注水,提高波及效率是提高阿尔凹陷最终开采效果的主要技术措施方向。  相似文献   

3.
依据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储层的地质特征,研制了均质、非均质及裂缝型等3类模拟目标储层性质的人造岩心,并利用研制的储层模型开展了水驱窜流影响因素评价实验。实验可知,长6油层组储层受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见水时间早且见水后含水率上升快,同时受微观非均质影响,驱油效率比中高渗透储层驱油效率低10%以上。岩心非均质程度增大,见水PV数逐渐减小,见水后含水上升快,当渗透率级差为50时,采收率比等渗透率均质油藏低12%。含裂缝的岩心中,注入水窜流严重,裂缝型特低渗油藏与同等渗透率均质油藏相比,采收率降幅近50%。  相似文献   

4.
研究大庆油田5个区块三元复合驱前后密闭取心井的水洗资料。水洗结论表明5个区块中E区块的三元复合驱效果最好,驱油效率提高幅度为17.3%,同时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率是油层水洗比例和水洗程度的综合反映,因此提高水洗比例和水洗程度可以提高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率。分析三元复合驱前后密闭取心井在主流线的相对位置,表明在主流线中间位置的密闭取心井驱油效率提高幅度高于靠近生产井的;储层的韵律、夹层和渗透率等非均质性参数数据表明在不均匀型和均匀型的同类型储层里,内部相对非均质性越强,三元复合驱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非均质油田储层物性差、地层能量不足,油田注水开发后期,造成油层高含水时层内尚有部分厚度未水洗,剩余油较多。阐述了油井反向调驱(堵水)技术原理,并在永乐油田台105区块内的6口高含水井中进行了应用。实践证明,反向调驱(堵水)技术可以提高高含水非均质砂岩油藏采油速度,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多段合采生产井受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注采驱替等影响易造成层间干扰强度大、驱替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层均衡注水的新方法。以Buckley-Leveret非活塞式水驱油理论为基础,推导出不同时刻一注一采井网线性驱替时注水量与生产井出口端含水饱和度关系式。对于多层开采注水井来说,计算初始时刻生产井出口端含水饱和度,通过一定时间内,在总注水量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分层注水量,使得各小层生产井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相同,从而实现分层注水均衡驱替。并通过建立机理模型验证了分层均衡注水新方法是合理、可靠的。该方法在BZ油田进行矿场应用,2018年油田共实施7口井分层均衡注水,当年净增油0.81×10~4m~3,平均单井日增油12m~3,定向井网驱替不均衡问题得到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7.
庄9井区经过几年的注水开发,油藏存在着平面产能、地层能量分布不均衡,部分区域注采井网不完善、含水上升较快,层间、层内注水矛盾突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运用物性平面展布特征、隔夹层、韵律性、变异系数以及储层内部结构发育情况等指标对长8_2油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性进行逐一分析。结果表明,该层位的砂体连续性以及物性的分布差异比较大,层内渗透率韵律性以复合韵律为主,纵向上储层的渗透能力不均匀,各个小层的夹层频率和密度大小分布不一,长82油层层内渗透率的变异系数偏大,其非均质性为中等偏强,另外,从小层的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来看,长8_2油层的非均质性也较强。  相似文献   

8.
以S86缝洞单元为倒,对塔河油田缝洞单元注水开发进行了研究。选取S86单元内TK835CH2井和TK836CH井作为单元试注井,从示踪剂响应情况、生产动态响应情况、干扰试井情况3个方面对单元井间连通性进行了分析,爿从前期受效情况和注水调整情况对TK836CH-S86井组和TK835CH2-TK743井组的注水效果进行了了分析。实施周期注水后受效井生产效果由坏变好,累计增油27043t。值得注意的是,实施周期注水关键是既要造成地层压力的明显波动,又要保持油藏有足够的驱油能量,需要在注水初期优化注水参数,并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受效井生产动态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论述了注聚前、注聚中和注聚后的不同阶段的驱替效果,将调剖技术与聚合物驱技术结合,能够显著改善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调剖剂的成胶性、注入性、处理量、与地层和流体的配伍性等因素,是影响调剖效果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以濮城油田沙二、沙三储层为实例,通过室内试验模拟现场注水过程,研究了注水对储层岩石孔隙空间结构特征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规律,旨在为油藏工程的综合治理、稳油控水设计等提供,必要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对特低渗类型的岩石而言,水驱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岩石孔隙的均质程度;而对物性较好的低渗、中低渗类型的岩石,水驱可进一步加大岩石孔隙的非均质程度,压汞资料反映出水驱后岩石喉道变得更加非均质化,水驱前后岩样的喉道变异系数均具有随岩石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测井曲线、岩石薄片以及压汞等资料分析,对合水油田庄51井区长6_3油层的储层层内、层间、平面以及微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表明:长6_3油层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受沉积韵律和层内夹层的影响,整体表现为中等非均质性,其中长6_3~3小层的储层最为均质,长6_3~2小层和长6_3~1小层非均质性稍强,为均质-中等非均质;层间隔层较为发育,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上,砂体的平面展布和物性平面分布受沉积相的控制,砂体侧向连通性较差,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较强;微观孔隙结构受成岩作用影响大,会增强储层非均质程度。总体而言,研究区长6_3油层可被定义为中等-较强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2.
以华庆地区长81储层为例,采用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试验(包括单一模型和组合模型)对水驱油现象及水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对贾敏效应进行直观的表征性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越强贾敏效应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贾敏效应影响水驱油效率,使水驱中油相渗透率下降而水相渗透率上升;通过注采系统提高注水压力无法消除贾敏效应,因此该类储层在注水开发中应以预防贾敏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3.
雷64区块是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段的巨厚块状边底水稀油油藏,该区块南邻陈家洼陷,西邻雷11井区。对于注水开发,如何注好水,实现油田的稳油控水成为关键。对雷64区块注水开发效果进行了分析:油井注水后受效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受沉积相、注采井段高度差等因素影响,同时内部夹层对纵向上的注水效果起一定的遮挡作用,不同注入倍数下的驱油效率并不与注入倍数成正比,需要在考虑经济因素的条件下选取合理的注入倍数进行注水,并总结出适合该类油田注水开发的措施,为实现复杂断块油田稳油控水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把渗流的偏微分方程变成其弱解积分形式,针对油田的某一井排油水井的分布情况,用有限元法计算了注水驱油过程中储层渗透各向同性时的油、水井稳态压力分布和瞬态压力分布。结果表明,在注水加压驱油时,压力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最后达到新的稳定压力平衡状态,并揭示了地层流体的非稳态渗流是稳态渗流的特例。  相似文献   

15.
某水驱区块目前属于水驱开发后期高含水阶段,存在含水上升快、控水效果蒡、“三高”井组逐渐增多、注水压力不均衡等问题。分析了该区块注采状况及存在均主要问题(油层非均质性较严重、试验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注采优势通道),基于“通过封堵高渗透层,提高注入水的波致系数·进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这一浅调剖原理,确定了浅调剖选井选层原则,并严格按照确定∞浅调剖选井选层朦则优选了调剖井。实际应用比表明,优选油井高含水、高沉没度.水井非均质性较严重、不能靠细分缓解层间矛昏的井组以及厚注薄采、高渗透注水突进的油层进行浅调剖,可以有效改善开发效果,缓解层内、层间矛盾,提高油层动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庆油田聚表剂驱油试验区块应用的聚表荆体系,开展了主要性能评价试验和岩心驱油试验,评价了聚表剂体系乳化性能、粘度稳定性、抗盐性能;对比分析了聚合物驱和聚表剂驱的驱油效果。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聚表剂溶液的抗盐性能、增粘性能、粘度稳定性均优于聚合物溶液;驱油效果优于聚合物溶液,提高采收率值高出5%左右,注入能力高于聚合物溶液,且明显改善了有效厚度小于0.5m储层及表外储层的动用状况,增油效果明显,水驱后提高采收率20.0%以上。  相似文献   

17.
聚表剂溶液性能及矿场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评价聚表剂溶液性能的基础上,对聚表剂驱矿场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同浓度普通聚合物,聚表剂溶液具有更高的黏度和乳化能力,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油田矿场应用过程中聚表剂驱有着良好的注入能力,剖面调整作用强,改善了油层的动用程度,水驱后开展聚表剂驱增油降水效果非常明显,聚驱后开展聚表剂驱也可收到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18.
滴12井区八道湾组油藏储层敏感性特征及注水防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滴12井区八道湾组储层敏感性试验、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评价、储层注水伤害评价、防膨稳定剂效果评价的研究发现,该井区储层具有中等偏强-强水敏特征,其临界矿化度为1384.05mg/L;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好;当注入水达30倍孔隙体积倍数时,储层注入水伤害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其渗透率的损失率平均为42.8%;0.3%的彩-12#防膨稳定剂对储层具较好的防膨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19.
注水开发目前是海上油田普遍采用的开发方式,注入水与地层水之间的配伍性直接影响注水和储层保护效果。在分析注入水和地层水成分基础上,采取结垢趋势预测和静态动态试验来评价海水和地层水之间的配伍性。结果表明,WS17-2油田流三段地层水和注入水离子含量相差较大,同时总矿化度均不高;海水自身以及和地层水之间在地层条件存在不配伍性现象,有碳酸钙垢生成,通过添加一定量的有机膦酸盐防垢剂可以有效阻止垢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庆油田BSX二类油层开发遇到的矿场问题,采用非均质大型仿真物理模型模拟BSX二类油层实际油层条件、井网井距、井组连通方式,进行了水聚接触带不同注入速度匹配下的驱油试验,研究了二类油层水聚接触带区域油水运动变化规律。通过试验监测的采收率、含水率、聚合物质量浓度、示踪剂质量浓度、含油饱和度变化判断油水在二类油层、水聚接触带、三次加密油层处的动态变化规律:得出二类油层水聚接触带以水驱井完善二类油层注采关系的连通方式下,水驱与聚驱最佳注入速度比在1∶1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