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晋南旱地小麦地膜覆盖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晋南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技术配套实施提供适宜的栽培品种,引进11个审定品种,在运城市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运旱719、运旱618、运旱20410、晋麦79号、运旱22-33和临旱6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分别比晋麦47号提高65.69%,22.31%,22.11%,21.38%,15.43%,9.91%。运旱618、临旱6号、运旱719、运旱20410、晋麦79号和运旱22-33分别比晋麦47号增产18.6%,18.4%,15.3%,13.9%,7.2%,6.1%。运旱618、临旱6号适宜晋南地膜覆盖栽培,可大面积推广;运旱719、运旱20410在采取化控措施下适度推广。  相似文献   

2.
通过旱棚和大田对12个旱地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旱鉴定和水分利用效率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按照抗旱指数将12个品种分为4个类型:运旱23-35、运旱22-33属于极强类型;西农928、运旱21-30、洛旱2号、临旱51329、长6359和晋麦47属于中等类型;运旱20410、衡水7228属于弱类型;临旱51241、洛麦9769属于极弱类型。筛选出水分高效利用抗旱品种运旱23-35、运旱22-33、临旱51329、晋麦47等4个品种。  相似文献   

3.
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98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山西省干旱缺雨,旱寒交迫和倒春寒严重的生态环境,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以抗旱节水、高产优质为育种目标,经系谱杂交育种法,通过水旱交叉生态选择、多环境多点鉴定等手段,并且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技术,最终选育出旱地小麦新品种‘晋麦98号’。该品种含有10个与水分高效利用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及7个抗旱节水相关基因。2013—2014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区域试验中,2年区试平均产量4562.3 kg/hm2;比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9.6%,株高75 cm左右,有效穗数525万/hm2,穗粒数30~35粒,千粒重44 g,该品种为冬性、早熟、抗寒、抗旱、抗倒伏、抗干热风,高产、稳产、成熟落黄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晋麦98号’于2014年11月通过山西省审定,该品种适宜于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麦田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旱地冬小麦小行距稀播综合技术示范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晋南旱地小麦生产面临的产量低而不稳的技术问题,2013—2014年在山西省洪洞县刘家垣镇西义村示范了"旱地冬小麦小行距稀播综合技术"。结果显示,应用小行距稀播技术的4个小麦品种(运旱618、长8744、临丰3号和晋麦47号)在返青期单株分蘖数和次生根数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临丰3号、晋麦47号和长8744的单株分蘖数、大分蘖数及次生根数在返青期还显著高于地膜覆盖;示范田株高、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等农艺性状与地膜覆盖持平或略高,显著高于常规种植,表现出较好的群体协调性。应用小行距稀播技术的4个小麦品种理论产量从高到低为运旱618长8744晋麦47号临丰3号,其中前3个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地膜覆盖产量常规种植产量。田间实打实收测产可知,示范田平均公顷产量为6 532.5 kg,比非示范田公顷产量(4 884 kg)增产33.7%。总体来看,应用小行距稀播综合技术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增加分蘖数和次生根、提高旱地小麦抗逆能力、促进群体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稳产增产。  相似文献   

5.
品种介绍     
晋麦79号育种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品种来源晋麦33号/临丰9271,原名临旱51241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抽穗后叶穗黄绿色。株型紧凑,株高80~85 cm。穗长方形,穗层整齐,穗粒数35~40粒。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千粒重40~45 g  相似文献   

6.
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山西旱地小麦品种的抗旱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个旱地主栽品种(系)为试材,通过旱棚和大田不同水分处理,利用抗旱指数(DI)、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束缚水、光合速率五项指标,应用隶属函数方法对测定的指标进行抗旱性分析和综合评价,为小麦的抗旱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抗旱性可划分为4个类型:运旱805、运旱115和运旱719是强抗旱品种,运旱116、运旱20410、运旱js01和运旱102为抗旱品种;运旱618、晋麦47号和晋麦79号为中等抗旱品种;勇南2号和舜麦306为弱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课题组从2008年开始,分别针对当前小麦生产中推广的长6878、晋麦68号、吕旱1608共3个品种,采用不同剂量低能氮离子束辐射其干种子,经过3~4代连续选择,使明显的突变性状基本保持,获得矮秆与各种突变类型。试验重点研究长6878诱变处理后的变异情况,并确定了利用氮离子处理冬小麦的最适注入剂量为6×1016N+/cm2,最适注入速率为10 mA×28 kV。  相似文献   

8.
晋麦97号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以临丰3号为母本、临优145为父本采用系谱远缘杂交育种法,通过异地鉴定、生态选择等手段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集抗旱、优质、高产、适应性广于一体,2014年通过山西省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及种子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9.
<正> 晋麦27号,原名长治2017,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育成的旱地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1989年3月经山西省第15次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正式命名为晋麦27号。一、选育经过和产量表现晋麦27号是用长治早熟3号做母本,抗3665做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在旱地选种圃上逐代选育,于1983年育成。  相似文献   

10.
<正> 晋麦33号是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一个耐早、抗逆、高产稳产的旱地新品种。我区从1988年开始对该品种进行试验、示范,1990年种植面积仅0.27万亩,1991年上升到55万亩,1992年计划推广70万亩。目前,晋麦33号已成为我区平川旱地当家品种,并逐步向东西小区发展,是旱地种植较为理想的品种。 1 晋麦33号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小麦品种(系)抗耐黄矮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1994年田间人工鉴定1173份小麦品种(系)材料,对小麦黄矮病的反应有不同程度差异。症状表现高抗的是中4,中5,忻4079,Y90136—4,Y90781—14等;表现抗病的是临汾514,临汾518,忻3185等;表现耐病的是临汾6010,平阳261,临辐51234,临旱77(4)7等。症状表现高度感病,千粒重降低明显,生产中应谨慎使用的品种是烟1604、长治86—3798、临汾87—7093、平阳287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不同因素对冬小麦抗倒伏性的影响,为今后冬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测定国家旱地区域试验13个新品系株高、茎粗、第一节间长度、第二节间长度、茎秆二氧化硅含量。[结果]科遗12-6105、中麦39、太1305、长7080、长6990、众信5158、临旱5115这7个供试品系的抗倒伏性优于其他品系。[结论]培育矮秆、粗茎,第一、第二节间较长及第一、二节间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品种是预防倒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包蛋麦冬性小麦、春性小麦品种间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方法]田间采用包蛋种植方式比较冬、春性小麦品种的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冬性品种包蛋以新冬41号产量较高,为7812.3 kg/hm2,春性品种包蛋以新春6号产量较高,为7935.6 kg/hm2.冬性品种总干物质积...  相似文献   

14.
The results of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winter and spring wheat genetic material in the soi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of the Middle Priamurye Region are presented. Eight varieties of winter wheat bred in Zernograd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were compared to varieties and lines of spring wheat bred in the Far East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It was found that regional conditions meet winter wheat biological requirements completely and are favorable for productivity features. Under optimal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the productivity of winter wheat varieties is within 30.6–58.4 dt ha–1, which is 22.3–75.0% higher than spring wheat’s due to a higher 1000 seed weight. On average over the years of research, 1000 seed weight of winter wheat was 35.0–41.0 g, while that of spring wheat was 29.7–36.6 g. In the local conditions, spring wheat’s grain qualit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winter wheat varieties. Spring wheat varieties and breeding lines surpass winter wheat crops in protein content by 2.5%.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宜北京地区小麦抗旱品种,同时为北京小麦节水栽培推广决策提供参考,2003—2006年间3个不同降水年型,在大兴区以2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只浇冻水的节水措施,比较品种间产量构成因素和农艺性状等方面的差异性,并与常规灌溉管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以产量水平为指标,参试品种间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中麦326"和"京农02-2"在平水年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北农9580"、"中麦12"、"京农04-133"和"京冬8"在枯水年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2)干旱条件下,小麦分蘖成穗过程受影响最大,分蘖成穗率可以作为小麦抗旱性筛选鉴定的较早期指标。(3)枯水年采取节水栽培比正常灌溉产量降低48.89%以上。效益综合分析结果认为,应用抗旱品种,即使在枯水年,北京地区小麦实施只浇冻水一水的节水栽培措施,也能取得明显的增效。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有效积温的冬小麦返青后植株三维形态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基于有效积温,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实现小麦生长模型与形态模型的有机结合,真实表达环境因素对小麦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的影响,最终实现小麦生长过程的三维可视化,为小麦作物生长动态预测、栽培管理调控、作物株型设计等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天津地区主要推广小麦品种衡观35、济麦22和衡4399为材料,于2015—2016年冬小麦生长季内开展不同小麦品种和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采集各品种冬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叶长和最大叶宽等形态数据,通过分析各品种冬小麦返青后形态数据和有效积温的定量关系,用Logistic方程构建了冬小麦返青后叶片叶长、最大叶宽模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检验;基于该模拟模型,计算各品种冬小麦返青后每个生长日的形态数据,借助OpenGL和NURBS曲面造型技术,构建冬小麦几何形态模型,最终实现冬小麦生长模型与形态模型的结合,实现了冬小麦返青后生长过程可视化。【结果】在不同品种、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叶长回归方程R2值在0.772—0.983之间,F值在10.153—340.191之间,且Sig小于显著水平0.05,最大叶宽回归方程R~2值在0.853—0.999之间,F值在17.371—4 359.236之间,且Sig小于显著水平0.05,表明上述模型拟合度和显著性均较好。经数据检验,叶长模型绝对误差在0—3.88 cm之间,根均方差(RMSE)值在0.24—1.95 cm之间,最大叶宽模型绝对误差在0—0.28 cm之间,RMSE值在0.02—0.15 cm之间,表明所建模拟模型精度较高,该模型对不同品种冬小麦返青后的叶片生长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基于所建模拟模型计算冬小麦返青后逐日形态数据,可构造不同品种、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冬小麦植株形态,可逼真模拟冬小麦返青后植株动态生长过程。【结论】基于有效积温构建的冬小麦返青后叶长和最大叶宽模拟模型,可较好预测冬小麦返青后叶片生长状态,可实现小麦生长模型和形态模型的有机结合,实现不同品种冬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叶片生长可视化。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冻害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主要气候灾害之一,对小麦冻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46个黄淮北片冬麦区国家区试冬小麦品种在山西定襄、太谷和河北遵化三个环境下的苗期表型(死茎率、冬前单株分蘖数和冬前单株次生根数)进行分析,筛选抗寒品种,并结合各试点表现对抗寒鉴定试验提供指导意见。结果表明:定襄环境下品种死茎率与其余两环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太谷和遵化无显著差异。冬前单株分蘖数和冬前单株次生根数在三个环境下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根据三个环境下品种死茎率进行聚类分析,参试品种被分为抗寒能力较强(Ⅰ类)、抗寒能力差(Ⅱ类)与抗寒能力中等(Ⅲ类)三类品种。在三个环境下筛选出死茎率稳定低于对照的7个品种。综合来看,太谷和遵化适宜作为黄淮北片冬麦区品种抗寒性鉴定试点。该研究结果为黄淮北片冬麦区国家区试冬小麦新品种抗寒性鉴定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小麦是河南省传统栽培作物。据统计,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已达5.33×106h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总产量占全国总产的25%左右,商品量占全国的30%左右,已多年保持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水平、收购量全国第一[1]。研究及生产实践均证明[2-5],选好、用好小麦品种,使品种的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是确保小麦稳定增产的前提。而河南省主要推广的小麦品种是通过河南省小麦区试推荐审定的品种。近年来随着气候逐渐变暖,秋暖冬寒和春季倒春寒频繁发生,造成小麦冻害时常发生,对小麦生产带来一定的风险[6-9]。冻害的主要原因就是品种选择不当[10],每年都存在不了解品种冬春性,选用春性品种早播,出现一定面积的春性品种早播麦田,因此,品种审定前对其进行冬春性鉴定,为小麦品种审定、合理布局和推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采用春播鉴定法对2020-2021年度河南省区试95份小麦新品种进行冬春性鉴定,以期为小麦品种审定和推广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