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为害水稻,被国家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二类昆虫.2010年5月,黔南州首次在长顺县发现稻水象甲危害.至2011年,全州(长顺、惠水、龙里三县)在秧田期有7个乡镇15个村发生稻水象甲,发生面积0.28万亩;大田期,全州(长顺县、惠水、龙里三县)有8个乡镇16个村发生,发生面积达0.34万亩.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稻水象甲分布与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水象甲在福建省年发生1代。我省福鼎市和霞浦县是稻水象甲发生的疫区,2004年,两地分别有11个和10个乡镇发生稻水象甲疫情,累计发生面积1 597.6 hm2;稻水象甲发生和为害受作物品种和生境条件等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糯稻受害程度大于杂交稻,秧田水稻的株被害率和成虫密度大于移栽田。  相似文献   

3.
<正>据贵州各地监测和省站调查,截止2018年6月4日,全省共有7市(州)、32县(市、区)、161乡(镇)发生稻水象甲疫情,发生面积为20.12万亩,其中,秧田5.03万亩,大田15.08万亩。秧田田间成虫量一般为5~35头/平方米,局部田块达180头/平方米;大田田间成虫一般虫量为3~45头/百丛,最高虫量达260头/百丛,幼虫一般虫量为6~12头/百丛,最高为800头/百丛。根据对成虫的解剖结果,  相似文献   

4.
为搞好稻水象甲疫情监测与防控工作,保障水稻生产安全丰收,2019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鼓楼街道办事处对当地稻水象甲疫情进行了调查、监测和防控。结果表明:防控后平坝区鼓楼街道办事处稻水象甲轻发生类型田水稻损失率降到2.47%、中发生类型田降到4.72%、重发生类型田降到7.92%,加权平均损失率3.34%,损失率在5.0%以内,挽回稻谷损失15.29万kg和经济损失48.93万元。  相似文献   

5.
娄底市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检疫有害生物,自2005年稻水象甲进入娄底市双峰县以来,近年在娄底市发生危害程度不断加重,截止2008年底,娄底市已有4个乡镇74个行政村发生.针对稻水象甲疫情扩散蔓延,进行了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制定了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对稻水象甲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育秧方式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为有效控制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的取食、繁殖及扩散提供借鉴。[方法]研究了利用无纺布旱育秧、薄膜旱育秧、防虫网水育秧、无纺布水育秧、水育秧5种不同育秧方式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结果]水育秧处理在秧田期和大田期的稻水象甲成虫、幼虫和取食斑数最多,分别达5.15头/百株、17.17头/百株、117.21个/百株和1.18头/丛、10.08头/丛、21.48个/丛,而其他4种育秧方式处理在秧田期和大田期的稻水象甲成虫、幼虫和取食斑数均显著低于水育秧处理。[结论]在稻水象甲发生区,利用无纺布旱育秧、薄膜旱育秧、防虫网水育秧和无纺布水育秧都是控制稻水象甲繁殖、传播与危害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新疆首次发现水稻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稻水象甲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为新疆水稻种植区科学监测和防控稻水象甲提供参考.[方法]普查和定点调查,结合文献报道,明确目前稻水象甲发生、分布和危害,描述其形态特征,介绍国内外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研究成果,提出防治策略和措施.[结果]截止目前该害虫发生涉及伊犁河谷地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8个乡镇场,发生面积0.397 x 100 hm2(5.95万亩).在发生区稻田稻水象甲幼虫平均发生量3头/穴,最高达20头/穴;成虫平均发生量3.7头/m2.该虫危害造成产量损失约为5;,严重者可达25;以上.[结论]以国内外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稻水象甲人侵初期的特征和新疆水稻的生产实际,初步提出封锁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稻水象甲普查与防控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别名稻水象、稻根象,属鞘翅目象科昆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水稻的植物检疫性害虫。2011年5月在四川省的隆昌县首次发现以来,当年就在5市9县(区)部分发生,2012年已在9市(州)、19个县(市、区)发生,2013年已对广安市前锋区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协,呈快速扩散蔓延之势。2013年5月上旬,广安区农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稻水象甲疫情进行调查,白马乡碑梁村的秧田,白市镇白莲村四组本田,方  相似文献   

9.
六安市首次在舒城县发现稻水象甲,稻水象甲在老病区发生面积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在六安市发生范围有所扩展。本文介绍了稻水象甲在六安市的危害特点、传播途径及危害程度,重点阐述了其发生规律、发生范围及危害时间,总结了稻水象甲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防止稻水象甲扩散蔓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稻水象甲的发生,对承德市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水稻产量。为控制疫情传播蔓延,依据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抓好关键时期的三次防治:第一次防治于5月下旬在水稻秧田揭膜后,用5%高效氯氰菊脂1000倍液,防治越冬代成虫,即防治水稻秧田及大沟埂杂草上的稻水象甲成虫,大大压低了本田发生基数,减轻对水稻的初期危害;第二次防治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水稻插秧缓苗后,  相似文献   

11.
稻水象甲最初发现于美国的东部地区,而后蔓延至日本、朝鲜各个国家。在1988年第一次发现稻水象甲在河北省唐山市,其后迅速使我国许多省份成为严重灾区,2010年贵州省首次发生稻水象甲疫情。稻水象甲在水稻种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点被国际上认同,本文将详细对稻水象甲的特点及防治进行剖析,让各位水稻种植的朋友提前进行防治,达到将稻水象甲对水稻产量危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稻水象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危害,局部地区危害严重,其发生面积继续加大,直接威胁水稻生产和粮食生产安全.本文根据稻水象甲疫情在新疆的发生及危害特点,总结监控其疫情所采取的综合技术措施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稻水象甲灾变因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1991年发生稻水象甲,至今已在12个市39个县(区、市)发生,发生面积约23.3万hm2,对我省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现将稻水象甲灾变因素作如下浅析:1灾变与虫源关系通过连续几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稻水象甲在我省发生后,其扩展及为害很不平衡,辽...  相似文献   

14.
稻水象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2012年在习水县寨坝镇发现稻水象甲疫情后,对稻水象甲在本县的发生特点和防控技术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初步掌握了稻水象甲的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喷两撒"的化学防控方法,并结合农业、物理等防控措施在稻水象甲疫情发生区和阻截防控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5.
2001年5月,在双季稻北缘地区安徽省桐城市发现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后,开展了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和治理措施的研究,主要结果为①稻水象甲在桐城的寄主是水稻,其他禾本科植物稗草、李氏禾、狼尾草和雀麦只是偶然寄主。②在桐城,稻水象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初见期在3月下旬,早稻秧苗揭膜后即可为害,随早稻移栽向大田扩散。5月中旬为早稻大田成虫盛发期,田间成虫高峰期约20 d。第1代幼虫5月底初见,6月中旬大量转株为害,6月中旬后期陆续化蛹。第1代成虫于7月上旬始见,先集中于双季晚稻(双晚)秧田为害,随双晚移栽,分散到大田为害,田间终见期在8月中下旬。③稻水象甲虫卵产于稻苗基部叶鞘,每鞘卵量3~4粒。稻水象甲在双季早、晚稻大田初期,由田边向田中逐渐扩散。该虫在田间成虫激增期和减退期为聚集分布,在田间虫量高峰期呈随机分布。④成虫在有水饥饿和无水饥饿情况下,平均存活17.1,4.2 d;成虫平均寿命为56.5 d。⑤桐城稻水象甲与我国北方单季稻和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的稻水象甲相比,发生代次和消长规律略有不同。⑥通过人为控制,能够减缓稻水象甲的扩散速度。并提出了以植物检疫和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期开展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一、发生与危害特点(一)发生概况2014年5月8日信阳市在商城县丰集镇洞冲村北湾村发现了疑似稻水象甲成虫和危害状,成虫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研究员鉴定,确定为稻水象甲。稻水象甲疫情确认后,信阳市立即开展大面积拉网式普查,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疫情防控。普查出发生面积为2316.3 hm2,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0.63%,主要集中在312国道以南的区域,其中,早稻田发生重,晚稻田发生轻;冲田发生重,平原发生轻;田间水源充足的田块  相似文献   

17.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是严重危害水稻的一种害虫,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人侵生物之一,也是我国对内、对外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1988年在河北唐山首次发现,目前已蔓延到全国15个省、市,发生面积达1500万亩,经济损失3亿元。四川省虽尚未发现稻水象甲,但笔者通过亲临稻水象甲发生区陕西汉中考察,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初步掌握了稻水象甲的监测及防控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氯杀威防治稻水象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氯杀威乳油防治稻水象甲的研究表明,亩施50ml对越冬场所、秧田和本田的稻水象甲防治效果均为100%,对越冬代成虫LC50值48h为20ppm,盆栽试验48h死亡率为1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综述国内外关于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我国稻水象甲的监测、防治和持续研究等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官网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汇总及对比分析。【结果】 稻水象甲起源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南美洲、亚洲、欧洲等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1988年我国河北省唐海县发现该虫疫情,目前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63个县(市或地区)有分布;稻水象甲在国内外传播扩散的路径主要是零星扩散和快速扩散,方式包括:稻苗、气象风力、迁飞、爬行/飞行移动、随风/水飘移。稻水象甲在我国遗传结构繁杂、异质性较高,种群遗传差异较大;稻水象甲以爬行、游泳和飞翔3种活动方式为主,其迁移扩散依赖气流和水流运行,不断变化的光照强度、湿度、温度以及气流对稻水象甲迁飞活动的影响是交互的、叠加的;在我国稻水象甲适生性大体在N16.53~26.73°,E97.85~116.75°。【结论】 稻水象甲在世界上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稻水象甲种群定殖、扩张与不同生态环境具有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等技术,防治稻水象甲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已组装、集成一套对稻水象甲应急封锁和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针对稻水象甲的疫情,摸索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以防其扩展蔓延,特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疫情普查、疫情监测、疫情防控来防治稻水象甲,并通过保障措施推动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使防控工作落到实处,使稻水象甲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