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信息熵、非期望产出的SBM窗式分析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测度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度、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结构、效率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水平处于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协调水平以勉强协调类型为主;两者呈波动增长的趋势,提升潜力较大。2)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分布呈较大的空间分异特征,耦合度高及协调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江苏南部地区;2006—2017年耦合度及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空间演变特征明显。本研究可为江苏省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城市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选取云南16个州市作为研究样本,利用熵权法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相对发展度、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发展水平,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各州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关联程度,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云南省各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其中昆明市增幅最高,土地利用效益大幅提高;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差异较大,其中昆明的波动幅度最大,曲靖的增幅最大。各州市相对发展度差异较大,2008~2015年除昆明市外,其他州市相对发展度均1,2018年仅曲靖、丽江、普洱、怒江和迪庆相对发展度1,其他地区均1。(2)云南省绝大数州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度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而协调程度的变化差异较大。2018年仅昆明、曲靖、玉溪3个州市分别处于良好协调、中级协调、勉强协调阶段,其他各州市均处于濒临失调阶段。(3)云南省各州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全局空间关联性。不同州市、不同时间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差异显著类型不同,昆明、昭通、丽江、楚雄、红河、文山、德宏表现在不同时间段显著聚集,其他州市在4个时间段协调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均表现为聚集不显著。并提出云南省各州市要加大推动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进程的均衡发展,优化耦合关系,精准施策,推进云南省各州市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城市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两个子系统指标体系-城市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熵法评价城市化子系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综合城市化水平,及价值系数法计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服务价值,并利用容量耦合度函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测定南京市2005-2014年城市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耦合度。结果表明,2005-2014年南京市城市化综合指数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增长较快。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两次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波动幅度较大,其值介于0.2~0.8之间。研究期内南京市城市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度值均较大,介于0.6~1之间,2005年处于磨合阶段,2005年后进入高水平的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值变幅在0.53~0.73之间,研究期内南京市城市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一直处于高度协调的状态,但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5-2009年呈上升趋势;2009-2012年呈下降趋势;2013-2014年协调度慢慢回升。  相似文献   

4.
唐瑭  谭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723-14724,14727
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测算了1998~2008年四川省地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四川省地级城市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调程度虽然逐步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不高;只有改善环境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举,才能提高二者的协调度。  相似文献   

5.
主要运用复合指标测度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省际面板数据对2000—2013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与劳动力配置协调性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度、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均持续性上升且呈融合的趋势,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土地城镇化配置速度明显高于劳动力城镇化配置速度,且两者的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2006年以后出现劳动力城镇化配置滞后现象;各区域劳动力城镇化配置水平、城镇化发展度分布格局与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基本相符,阶段性特征差异显著;各区域耦合协调度分布比较均衡,但区域阶段性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贵阳市2012~2016年的城市化率、人均生产总值、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森林覆盖率等为基础数据,采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贵阳市近几年的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计算,以此来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情况。结果表明:2012~2016年,贵阳市的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之间的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其协调程度从中级协调逐步发展到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7.
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6年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与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2008~2016年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协调发展水平经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中度失调、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型轻度失调、土地利用变化滞后型勉强协调3个阶段。2008~2016年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处于第二象限协调耦合阶段,两系统相互作用都很明显。2008~2012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从27.36上升到59.34,呈现逐步增长的状态; 2013~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从19.03下降至2.02,即从良好协调耦合状态向低级耦合状态发展,两系统的相互作用日益减弱。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6年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与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2008~2016年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协调发展水平经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中度失调、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型轻度失调、土地利用变化滞后型勉强协调3个阶段。2008~2016年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处于第二象限协调耦合阶段,两系统相互作用都很明显。2008~2012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从27.36上升到59.34,呈现逐步增长的状态; 2013~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从19.03下降至2.02,即从良好协调耦合状态向低级耦合状态发展,两系统的相互作用日益减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江苏省各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借助空间分析软件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比较13个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存在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结果】江苏省13个地级市之间土地利用效益差距悬殊,空间分布呈由南到北整体递减的趋势;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土地利用效益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外部溢出效应明显,其中苏南地区为热点区域,苏北地区为冷点区域;各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均处在失调发展阶段,苏南地区多数处于轻度失调阶段,而苏北地区多数处于高度失调阶段。【结论】各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间未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构建评价指标,以2002—2012年为研究时段,借鉴对耦合度系数模型加以改进的协调耦合度模型以及重心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发展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的协调耦合度呈上升趋势。全区协调耦合度由0.60上升至0.72,从中度协调耦合发展为中高度协调耦合。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的相互作用不断优化,三要素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趋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协调耦合度区内差异较大,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化格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区内城市化的非均衡发展;产业与人口非农化处于相对稳定均衡状态,土地非农化与产业、人口非农化匹配程度不高成为区域城市化协调耦合发展的瓶颈。最后就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差异化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疆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耦合机制,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评价模型,利用ArcGIS10和SPSS21进行了新疆16个城市2005年以及2012年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度和相对发展度时空分析。结果发现:(1)7年来,新疆地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参数指标随时间在不断增加,新疆地区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各城市之间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较大,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且有上升趋势,另一类城市如石河子、哈密、阿勒泰等土地集约水平有较大程度提高,第三类城市如阿图什、喀什、和田等集约水平不高,但略有提升。(2)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与城市化进程交互作用,相互促进,但两者并非同步发展;新疆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度是动态变化的,两系统间耦合关系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劣化。(3)通过耦合协调性分析发现,大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不相匹配而且呈现地域性特征,且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空间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应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供求越来越紧张,迫切需要实现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分析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整体城市结构有效率低,结构效益挖掘潜力空间较大;(2)江苏城市用地结构调整方向具有区域趋同性;(3)苏南城市用地结构有效率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4)江苏省城市用地结构逐步趋于有效。最后,提出比较适合目前阶段江苏省经济发展情况的江苏省城市用地结构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起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与程度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耦合关系为一椭圆轨迹,系统演化经历低级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再生发展4个阶段以广州市为例,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耦合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5年期间,广州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而生态环境效益波动较大,最近几年处于上升状态在此期间,广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表现为一条抛物线,总体处于协调发展阶段1994年以前,耦合度处于下降状态,1994年以后,耦舍度处于上升状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土地利用效益处于最佳耦合状态,最近几年耦合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化与土利用集约利用密切相关。以湖北省鄂州市"多规合一"为契机,研究了2001-2013年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二者的交互耦合作用机制,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构建了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将其分为拮抗、磨合和协调三大阶段9类状态。研究表明,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化彼此作用,相互促进;耦合协调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由拮抗期经磨合期向协调期发展,呈螺旋上升趋势。最后,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价2005~2014年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城市化水平,运用系统相对状态发展模型测算两者之间的协调度,并对其进行时空维度上的差异分析。协调度测算结果显示,2008年以后圈内各市多处于协调阶段;从时间轴上看,武汉、黄石、孝感、潜江市的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度总体趋于逐年增强,但在空间格局上各市呈现不规则变化态势,不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提出建议以期对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所帮助.基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相关数据,计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以此来综合评价城镇...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交互耦合关系,评价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五大国家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TOPSIS模型分别评价2007-2016年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综合评分,在此基础上,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两者耦合协调度及演变。结果发现:2007-2016年五大城市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分均呈上升趋势,城市群间差别较小;二者耦合协调度由中度失调向基本协调转变,整体达到基本协调水平,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可见,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深化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促进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良好协调发展,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郊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利用多种数据源获取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化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显示不同的特征:1990—1995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1995—2000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面积也有所恢复;2000—2006年,建设用地发展重点由建成区转移到远郊区县,建设用地又有所增长。同时从空间角度分析建成区空间分布变化、高速公路周边5 km范围内城市扩张强度变化,揭示了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的空间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探索城镇化空间推进的过程及其特征,利用顺义区1992、1999和2009年3期遥感土地利用/覆盖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并运用900m×900m网格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定量、定位分析。研究发现:1)耕地在研究期间减少突出,减少幅度达24.26%,建设用地和林地增加幅度明显,分别上升了15.34%和11.37%;其他土地、水域和林地的动态度相对突出,分别为5.82%,4.16%和2.78%;林地在空间上新增和减少的规模变化最为明显,空间分析模型显示为20.52%;相对于整个研究区而言,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变化率突出,分别为1.98%和1.21%。2)网格分析显示,由城镇化推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在1999—2009年间表现突出,在西南部区域呈现集中爆发态势。3)顺义区建设用地扩张呈现出由西南向中西部区域推进的空间特征,其城镇化进程带有明显的"摊大饼"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在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模型对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城市化与保护耕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城市化发展有利于保护耕地,协调两关系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