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南农业》2013,(6):32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为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结合当前生猪产能和市场消费状况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优化种猪群体结构,提高种猪生产水平加快高龄、低产母猪淘汰,优化种猪群结构,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压缩母猪群规模。一般母猪的使用年限为3年。对于商品猪生产场,较为合理的结构是一二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数量的30%~35%,3~6胎母猪占60%,7胎以上母猪占5%~  相似文献   

2.
1调整胎龄结构。一般来说,3~6胎母猪繁殖性能处于最佳时期,为保证母猪的群体繁殖力,这一胎龄阶段的母猪宜保持在60%左右,头胎、2胎母猪为30%~35%,7胎以上为5%~10%。  相似文献   

3.
正1.生产途径(1)母猪更新母猪的繁殖性能,一般1~5胎随胎龄增加而逐渐提高,6~9胎龄则维持较为稳定的繁殖性能,此后生产性能开始逐渐下降。所以,生产母猪利用2~3年后,就必须有计划淘汰高龄母猪,补充青年后备母猪,确保养猪生产周期的稳定和发展。(2)适时配种后备母猪在5.5月龄时,就可采用性欲较强的公猪进行诱情刺激,利用种公猪的唾液、气味刺激后备母猪的生殖器官发育,增强  相似文献   

4.
一、调整胎龄结构。一般来说,3~6胎的母猪繁殖性能处于最佳时期,为保证母猪的群体繁殖力,这段胎龄的母猪宜保持在  相似文献   

5.
陈自峰 《湖南农业》2006,(10):29-29
调整胎龄结构一般来说,已产3胎~6胎的母猪处于最佳繁殖时期。为保证母猪的群体繁殖力,这一胎龄阶段的母猪宜保持在60%左右,头胎、2胎母猪为30%~35%,已产7胎以上的母猪为5%~10%。  相似文献   

6.
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生产母猪由于疾病、饲养管理、遗传缺陷等原因,每年有25%~35%的母猪被淘汰。为了保证猪场正常生产,使繁殖母猪持续地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就需要补充后备母猪,保证繁殖母猪群的规模,并形成以青壮龄为主体的结构比例。一、后备母猪选留的三个依据1.生长速度快选择自身和  相似文献   

7.
猪群生产是猪场日常工作的核心,一个猪场的效益主要由猪群生产的水平高低而直接体现。而猪群生产中的基础母猪数量、每周配种母猪数、怀孕率、分娩率、窝均产仔数、仔猪存活率、育仔存活率、育成存活率、母猪淘汰率和母猪分娩指数等工厂化养猪参数又是直接衡量猪群生产的水平高低的一系列硬指标,因此,利用工厂化养猪参数可以监测某个时间段的猪群生产的状态。原理是依据现有猪场的基础母猪数量和猪群的某个时间段初期的实际繁殖状态,通过计算机根据工厂化养猪理论参数模拟运算产生出标准猪群生产数据,将之与猪场猪群生产的实际数据相比较,并制出曲线对比图,从对比图中可直观看出猪群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的优劣,这样就实现了对猪群生产的某个时间段的动态监测功能。  相似文献   

8.
调整胎龄结构一般来说,3~6胎母猪繁殖性能处于最佳时期,为保证母猪的群体繁殖力,这一胎龄阶段的母猪宜保持在60%左右,头胎、2胎母猪为30 ̄35%,7胎以上为5 ̄10%。精选后备母猪后备母猪在配种前1个月选留,方法是结合家系繁殖性能,选留发育好、奶头多且无异常、奶头和阴门大而正常,同时要求后腿开阔,最好是两排奶头间隔较大、脐前有三对奶头的母猪留种。选留后适当限制饲养,不使母猪过肥或过瘦(达到美国5级评分标准的2.5-3级,看不到椎骨、肋骨,但可摸到椎骨,摸不到肋骨),配种前2周开始加料,达到2.0~2.5千克。饲料营养水平达到粗蛋白质16%左右…  相似文献   

9.
母猪繁殖性能的优劣与养猪生产效益密切相关。由于繁殖性状的遗传力通常都偏低,给选种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因而在养猪生产中,如何及早地将可能表现低劣的母猪从繁殖群中淘汰掉,一直为养猪生产者所重视。 据报道,母猪头胎总产仔数与头三胎总产仔数以及头胎断奶仔数与头三胎断奶仔数间存在着中等或强相关(r=0.54~0.70)。至  相似文献   

10.
在养猪生产实践中,提高养猪生产综合效率的关键是要提高母猪年断奶仔猪数(PSY),尤其是在当前生猪市场低迷时期,确保母猪多生、仔猪少死至关重要.为此,养殖户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后备母猪培育 1.培育目标.后备母猪通常是指经选留确定作为繁殖使用到参加配种繁殖前的母猪.后备母猪是猪场发展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当母猪年龄偏大、繁殖性能下降或因疾病因素被淘汰后,需要及时补充后备母猪,从而形成以青壮龄为主的生产母猪群结构,提高繁殖力,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通常情况下,150~160日龄时进行选择,确定作为繁殖使用,经过约2个月的培育,到210日龄初情期比例可达70%以上,在200~220日龄达到性成熟,第2~3情期即可进行配种.  相似文献   

11.
调整优化繁殖母猪的胎次结构,以建立高产基础母猪群,对无利用价值的母猪进行淘汰,然后根据生产规模补充后备母猪,是规模化猪场的一项重要工作。规模化猪场每年母猪淘汰率在30%~33%,所以每年需要补充大量的后备母猪,一个万头猪场  相似文献   

12.
母猪是繁殖场的核心,很多人都非常关注猪场的疾病、成活率、日增重、料肉比以及出栏率,但很少有人关注母猪群胎龄的结构.一些猪场通过调整母猪群胎龄的合理结构来促进生产和提高效益,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母猪胎龄结构不合理的影响 长期从事接种工作的养殖人员可以非常清楚地感觉到,一胎母猪所产小猪的初生重大多偏低,影响着仔猪的断奶重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养猪生产持续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每年必须选留和培育出占种猪群25%~30%的后备公、母猪来补充,替代老弱病繁殖性能降低的种公、母猪,只有使种猪群保持以青壮年种猪为主体的结构比例,才能保持并逐年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可见,选择和培育好后备种猪,是养猪生产基本工作,是提高生产性能的希望所在,千万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4.
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蜂群就是群体的单位.现代养蜂生产,蜂场根据需要和蜂群群势及外界蜜粉源流蜜情况,将一群蜜蜂分为两群或多群,这就是蜂群繁殖.繁殖蜂群数量,是为了扩大生产,增加蜂产品数量,增加经济效益.椐多年养蜂实践,现介绍以下几种快速繁殖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使繁殖母猪持续地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每年都要淘汰部分年老体弱、繁殖性能低下以及有其他机能障碍的母猪,这就需要补充后备母猪,从而可以保证繁殖母猪群的规模,并形成以青壮龄为主体的结构比例.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是提高猪群生产水平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一个好的猪场应有优良品种的繁殖母猪.及其相适应的饲养管理和良好的饲养环境.才能获得较大的利润。为使繁殖母猪持续地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每年都要淘汰部分年老体弱、繁殖性能低下以及有其他机能障碍的母猪,也需要补充后备母猪,从而可以保证繁殖母猪群的规模并形成以青壮龄为主体的结构比例。因此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是提高猪群生产水平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以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郎溪县某养殖场的106头长大二元杂交母猪及其生产分娩记录为材料,对母猪的胎次、窝产仔数以及初生窝重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供试母猪均使用相同的免疫程序,采取相同的饲养管理方式。结果表明:第1胎的母猪窝平均产仔数最低为9.67头,从第2胎开始到第4胎每胎逐渐上升,从第5胎开始下降。排除疾病因素的影响,3~4胎母猪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以及初生窝重均比较出色。因此,规模化集约养猪场的繁殖母猪群3~4胎的母猪应该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样可以保证繁殖母猪群出色的生产成绩。  相似文献   

18.
杨建英 《农技服务》2014,(4):201-201
<正>2013年6月,我县三桥镇张某某家,通过在山上捕获野公猪训养,调教,野公猪。然后与家养母猪配种产生杂交商品代猪,现将近年来的生产情况和杂交效果分述于下,共同行参考。1、猪群结构1.1纯种公猪群纯野公猪2头,杂交一代公猪2头。1.2母猪群黔北黑猪30头、野杜杂一代2头,野+地方白猪杂一代5头。杂交二代母猪3头,共计能繁母猪40头。  相似文献   

19.
如何使母猪多产仔、产壮仔,并降低断奶仔猪的成本,促使母仔健康成长,是提高母猪养殖效益的关键。调整胎龄结构一般来说,3 ̄6胎母猪的繁殖性能处于最佳时期。为保证母猪的群体繁殖力,这一胎龄阶段的母猪宜保持在60%左右,头胎、二胎母猪宜保持在30% ̄35%,7胎以上的母猪宜保持在5% ̄10%。精选后备母猪后备母猪应在配种前1个月开始进行选留,方法是结合其家系的繁殖性能选留发育好、奶头多且无异常、奶头和阴门大而正常,同时后腿开阔(最好是两排奶头间隔较大)、脐前有3对奶头的母猪。母猪选留后应适当限制饲养,避免其过肥或过瘦(达到美国5级评分…  相似文献   

20.
人工授精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养猪场所采用 ,其可有效控制疫病传播、降低饲养公猪的费用、提高猪群品质。现就人工授精在解决养猪生产尤其是繁殖方面的一些问题阐述如下 :1 初配母猪与种公猪体重悬殊配种困难问题初配母猪与成年公猪体重相差悬殊 ,公母猪体重比可达 2 .5∶1 ,甚至更高。如果用良种公猪改良地方品种 ,公母猪体重相差更大。有些地方母猪即使产过 1胎 ,其体重仍不足 1 0 0kg。本交情况下 ,初配母猪或地方品种母猪往往因承受不了公猪的体重而无法配种。有时不得不推迟母猪配种的年龄 ,或用体重较小的公猪与体重小的母猪交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