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程度的华法林抗凝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122例,按抗凝程度国际标准比率(INR)不同分为低等抗凝强度组(INR1.5~2.0)73例和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1~3.0)49例,分别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低等强度抗凝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9.6%;标准抗凝强度组无1例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等抗凝强度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8.2%,标准抗凝强度组为18.4%,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标准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INR2.1~3.0)能明显降低血栓栓塞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伴有血栓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方法:将我院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伴有血栓危险因素(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病史、周围血管栓塞、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发现心房扩大伴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或发现心房内血流缓慢、出现云雾状回声者)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55例,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完成治疗者共45例),按抗凝强度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1~3.0(标准强度组,22例),另一组为INR1.5~2.0(低强度组,23例)。完成对45例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监测INR水平及观察出血事件(颅内出血、溃疡出血等严重出血及一般出血)和缺血事件(缺血脑卒中和肠、肾、四肢等全身性栓塞)的发生率。结果:低强度组缺血事件发生率为4.3%(1/23),为脾栓栓塞;标准强度组缺血事件发生率为4.5%(1/22),为双侧股动脉近端闭塞,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1/23),标准强度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3%(6/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5~3.0能明显降低伴有血栓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INR2.1~3.0水平时有一定的严重出血危险性;INR1.5~2.0水平时出血风险小,提示低抗凝强度同样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疗效,同时相对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预防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每组30例.达比加群组给予达比加群酯110 mg口服,每天2次;华法林组给予调整剂量的华法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服药1、3个月后的相关凝血功能指标改变及药物的不良反应.随访2a,对比两组栓塞、出血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1、3个月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亦较治疗前升高(P<0.05);并且以3个月后更为显著(P<0.05).两组同一时间点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2a,达比加群组的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总发生率较华法林组低(P<0.01).结论 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小剂量达比加群酯进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临床常见,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房颤病人中约有1/3患者合并有冠心病[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最重要的冠心病治疗手段之一,接受PCI的患者应该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2]。而对于存在血栓栓塞中危或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建议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口服华法林抗凝为预防脑栓塞风险的有效治疗方法[3]。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理论上应口服华法林、肠溶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进行"三联"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状况,以期更好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房颤导致的卒中事件.方法 收集267例因患非瓣膜性AF住院的老年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和用药情况(抗凝治疗方案及监测情况),分析患者临床特点与抗凝情况的关系.采用CHA2 SD2-VASc评分标准,出血评分采用HAS-BLED评分标准,对入选患者进行出血、卒中风险评估,分析两者与抗栓方案的关系.随访la,观察患者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267例中229例有抗凝指征,仅69例行抗凝治疗,其中68例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住院期间INR达标者(2.0~3.0)10例].年龄≥75岁以及合并有心力衰竭、冠心病、既往有脑卒中史或出血史为影响抗凝治疗的因素.267例患者的平均CHA2DS2-VASc得分为(3.60±1.87)分,平均HAS-BLED得分为(1.52±0.89)分.CHA2DS2-VASc分值为0、1、2的抗凝治疗率分别为29.6%(8/27)、34.3%(11/32)和18.9%(50/246).HASBLED分值<3和≥3的抗凝治疗率分别为27.4%(69/251)和7.4%(4/54).出院后随访结果显示,行抗凝治疗患者的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与未行抗凝治疗患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非瓣膜性AF住院患者需行抗凝治疗,但其目前住院期间的抗凝治疗率低,华法林治疗的INR达标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颈动脉夹层(CAD)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 48例CAD患者分为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每组24例.抗凝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服用3~6个月华法林,抗血小板组采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6个月.两组患者均以任何原因的卒中复发、出血性事件或者死亡作为观察终点事件,随访时间为1a.结果 抗凝组有22例(91.7%)未出现终点事件,2例出现卒中复发,其中1例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抗血小板组有15例(62.5%)未发生终点事件,3例出现卒中复发,5例出血以及1例死亡.抗凝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抗血小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779,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入院时(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缺血性及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CAD均有效,且抗凝治疗的效果优于抗血小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蚓激酶对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患者分为治疗组(蚓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组)30例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组)30例,根据不同时期两组各分为治疗前、治疗后10 d、治疗后20 d和治疗后30 d亚组。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0 d、20 d及30 d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超声心动图结果表明蚓激酶组右心室最大短轴直径、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右心室最大短轴与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比值、肺动脉收缩压和主肺动脉直径值在治疗后10 d、20 d及30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蚓激酶组NT-proBNP在治疗后10 d、20 d和30 d显著降低,而PaO2值在治疗后10 d、20 d和30 d明显升高,且对照组和蚓激酶组各亚组组间的NT-proBNP和PaO2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对照组和蚓激酶组治疗后10 d明显增高,而在治疗后20 d、30 d显著降低,且两组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蚓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序贯华法林治疗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临床疗效好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CHD)患者PCI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0年12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接受PC I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CHD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8例(高龄组),和同期住院接受PCI治疗的40~60岁的中年CHD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16例(中年组),比较两组HCD患者易患因素、冠脉病变的Syntax评分、植入支架的数量及长度、效果和并发症等.结果易患因素在高龄组与中年组分别合并高血压病有8.9%与30.1%,糖尿病有12.6%与35.2%,吸烟有1%与72.9%,高血脂有5.9%与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和中年组冠脉造影(CAG)示单支血管病变分别为20.5%和35.2%,双支血管病变为35.9%和46.8%,三支血管病变为44.9%和22.7%,冠脉病变的Syntax评分分别是20.9±6.7与14.6±7.8(P〉0.05);平均每例植入支架的数量为(2.53±0.67)个与(1.92±0.86)个,植入支架长度为(23.01±5.88)mm与(18.67±5.01)mm(P〈0.05).TIMI血流Ⅲ级率、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发生率、出血性并发症、术中和术后1个月的死亡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近期效果和安全性与中年组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高龄妊娠的妊娠结局及改善高龄妊娠母胎预后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至2010年分娩的2 226例年龄≥35岁孕妇(高龄组)的妊娠结局,并与同期分娩的年龄≤34岁2 226例孕妇(非高龄组)作比较.结果 高龄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均多于非高龄组(P...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21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11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综合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DVT的发生率及程度。结果研究组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6%vs 35.2%,P〈0.01),且研究组发生DVT的血栓栓塞程度亦较对照组轻(Hc=3.85,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DVT的机率,并减轻血栓栓塞的程度,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盐酸胺碘酮、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预防房颤患者并发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胺碘酮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组予盐酸胺碘酮、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2 a,随访对比两组脑卒中和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患者连续用药的2 a中,治疗组脑卒中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7.5%vs 10.0%,P〈0.05),两组脑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vs 12.5%,P〉0.05)。结论盐酸胺碘酮、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安全有效,出血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指征及疗效。方法 206例老年性小脑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GCS〉7分),随机分为治疗组(108例)和对照组(98例)。治疗组应用小骨窗(直径≤3cm)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7 d GCS评分、1个月GOS评分、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治疗组、对照组7d GCS评分分别为(13.2±1.3)、(12.2±1.5)(P〈0.01)。1个月GOS评分为:治疗组Ⅱ~Ⅲ级15例,Ⅳ~Ⅴ级87例;对照组Ⅱ~Ⅲ级30例,Ⅳ~Ⅴ级59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再出血分别为3例和9例(P〈0.05)。结论小骨窗微创手术适用于GCS〉7分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降低术后再出血率,改善GOS评分,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心理护理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93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心理组(48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心理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入、出院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并观察其出血停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心理。心理组经护理后SDS、SAS的评分结果较入院时及对照组的明显降低(P〈0.01),出血停止时间(2.95±0.78)d较对照组的(4.17±1.35)d短(P〈0.01)。结论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明显缓解其焦虑、抑郁心理,缩短出血停止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高龄孕妇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87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100例无产后出血高龄孕妇,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结果 高龄初产妇、孕周>40周、体质量指数≥25 kg/m2、新生儿体质量≥3.5 kg、第三产程≥15 min的高龄孕妇,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均较高(P<0.01或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迟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预后的影响.方法 563例STEMI患者分为直接PCI组157例、延迟PCI组124例、溶栓组131例和药物组151例.随访4~88个月,平均随访(45±27)个月;观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及QRS计分评估梗死范围的变化.结果延迟PCI组MACE发生率显著少于溶栓组和药物治疗组(P〈0.05),与直接PCI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PCI组的LVEF显著高于非PCI治疗组(P〈0.05),而延迟PCI组的LAD和LVDd均显著小于非PCI组;延迟PCI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回缩率显著大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延迟PCI可减少MACE发生率,并改善左室功能,使心肌梗死面积缩小,改善STE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306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3周.比较两组凝血指标、血脂、疗效、治疗后30d改良Rankin量表(mRS)及B 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而纤维蛋白原、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P<0.01).研究组的疗效、mRS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循环脑梗死可有效改善血凝状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下肢闭合骨折围术期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77例围术期行患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的下肢闭合骨折患者并发DVT(包括髂外脉血栓、股静脉血栓、腘静脉血栓、胫后静脉血栓、比目鱼肌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共发现DVT193例(占17.9%);术前发现171例(占88.6%),其中的126例(占73.7%)患者坚持手术治疗。DVT发生情况:(1)急性和亚急性血栓138例(占71.5%),血栓慢性期30例(占15.5%),混合期血栓25例(占13.0%);(2)DVT多部位同时存在152例(占78.8%),单发仅41例;(3)96.4%的急性和亚急性期血栓发生在髂外静脉至胫后、腓静脉上段水平,90.0%的血栓慢性期发生在小腿肌肉丛静脉;(4)82.4%的血栓致深静脉大部分或完全阻塞,17.6%的血栓致深静脉小部分阻塞;(5)患者年龄70岁以上60例占31.1%;(6)骨折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和冠心病等共75例占39.0%;(7)多发骨折101例,单发骨折92例;(8)下肢骨折后7~14d发生DVT102例占52.8%。结论下肢闭合骨折围术期并发DVT较多见,尤以术前更多见;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梗死等是下肢骨折术前并发DVT的易感因素;下肢骨折手术前应进行CDFI排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基于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评估表(简称Autar量表)的分级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DVT形成的影响。方法 37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分级组与对照组,每组1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分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Autar量表对本组的患者进行评分、分级,对不同级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分级组术后6个月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2照组的14.0%(χ=4.034,P〈0.05);分级组、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3.6±2.2)、(15.2±1.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5,P〈0.01)。结论参照Autar量表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DVT形成的风险进行分级,实施分级干预对预防其下肢DVT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检测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予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3、7 d采集静脉血进行CRP和D-D水平的检测;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DVT)组和非DVT组;观察CRP、D-D在DVT组和非DVT组的变化情况。结果根据CDFI检查证实60例患者术后患DVT者有20例,非DVT者40例。术后患者的CRP与D-D值均比术前增高(P〈0.01);与非DVT组相比,DVT组术后1、3、7 d的CRP和D-D值升高更为显著(P〈0.01或0.05)。结论 CRP和D-D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早期均出现升高现象,其值越高发生DVT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术前监控血浆脑钠尿肽(NT-proBNP)水平对减少老年关节置换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 50例老年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检测组和常规组,每组25例.检测组患者在常规术前准备基础上,于手术前1d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待NT-proBNP水平<300 ng/L再安排手术;常规组仅按常规术前准备.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2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检测组术后2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6.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80.0%(P<0.01);检测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较常规组短(P<0.01).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术中出血量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监测NT-proBNP水平并将其控制在合理水平,可明显减少老年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