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临淮泥塑是淮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稚拙小巧的视觉形态,多元化的题材,质朴的材料,欢乐祥和的情节,构成了临淮地区民俗手工艺独有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临淮泥塑历史的分析、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了临淮泥塑具有书写家国情怀、记录乡土田园生活、传承乡村社会生活经验等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共同建构了兼容并蓄、丰富多彩的淮河文化。对临淮泥塑的研究,有利于非遗文化传播与地方文化建设,同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加速社会背景下,如何留存、呵护与活化乡愁已然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环。一方面,乡村文化旅游作为城乡间的纽带,可以将乡村记忆与旅游产业融合,使其产业化、精细化升级,架构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实现乡愁的活化与再发展;另一方面,乡村记忆也会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复归,成为缓解当下都市情感焦虑症候的良方,实现城与乡的交流与互见。本文以江西省吉安市东固乡的“晒冬节”为例,着眼乡村记忆的文化重塑、文产结合、媒介传播三个层面,分析如何使乡村记忆的“人、文、居”与文化旅游产业共同创造生产价值,重塑“新乡愁”。  相似文献   

3.
农村集体经济对于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本身属性、所有制优势和现实物质基础3个方面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实现乡村共富的内在逻辑;并进一步从推进物质共富和精神共富两个层面分析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共富的实现路径;最后从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优化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共富的机制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福建龙岩武平绿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给出战略选择,并提出以"自然茶都"为主题开发生态茶产品、以"历史茶都"为主题开发休闲文化产品、以"客家茶都"为方向开发民俗体验产品三个选择,提供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以促进福建龙岩武平绿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以期传承农业文化,打造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本调研从乡村运营的角度出发,探究多元资本介入对乡村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南京市江宁区观音殿村的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两个层面的调查研究,深入挖掘此乡村的物质空间建设、资本运营情况、经营主体构成、乡村运营模式等现状问题,从而分析观音殿村的现存问题。并结合观音殿村内部不同群体需求,对其进行总体评价,总结政府主导下的开发模式给乡村运营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层面凝炼而成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本地文化场馆和地方文化活动等成为年轻人了解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渠道,然而南陵目连戏在当下存在着社会认识度低、传播渠道狭窄等问题。在文化记忆理论指导下,南陵目连戏通过多元路径进行传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文化记忆理论下的南陵目连戏传播路径涵盖了保存、传承、社群参与、现代化、融合创新和教育研究等多个方面,并呈现出四种类型的文化记忆特点,分别为社会交往型、客观媒介型、专职承载型和物质符号型,这几种类型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南陵目连戏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道德记忆空间是一种介于日常普遍性场所与历史纪念性场所之间具有纪念性质的文化场所。祠堂、村史博物馆、文明实践所等乡村中的道德记忆空间是传承乡土社会伦理道德的实践,也是培育道德精神的重要途径,其活化创新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而言,村域道德记忆空间的保护利用与活化创新任重而道远,文化环境塑造与价值精神寄托功能有待发掘。有效实现道德记忆空间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利用,需要恢复乡土社会的内在文化认同、重建记忆空间结构体系、创新记忆空间的精神内涵表达。  相似文献   

8.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在农村地区形成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载体。中国客家乡村景观承载了上千年客家文化的历史积淀,为客家民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物质空间。本文选取享誉"客家摇篮"的江西赣州地区客家乡村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分析赣州客家乡村景观遗产资源的分布状况、构成要素及形式类型,归纳赣州客家乡村景观遗产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和美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将阜阳市的地域文化与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相融合,以延续地方文化脉络,唤醒乡土记忆,提升乡村活力.该文分析了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阜阳市可用于乡村景观建设的地域文化类型及表现形式,对具体的营造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为阜阳市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并提出创新路径,使用文献分析结合调查研究的方法,在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概念及其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以及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问题,最终探究乡村文化建设创新路径。结果表明,目前乡村文化建设正火热开展,但仍存在物质文化建设滞后、制度文化建设缺位、行为文化建设缺乏引领、文化设施建设不足、精神文明欠缺等实际问题。应从夯实乡村经济基底、加强乡村文化服务组织建设、增强乡民教育引导、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资源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创新,以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水平,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同视角下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因城乡经济文化的不均衡发展,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变迁,加之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发展的断裂和失衡等因素,乡村文化出现社会认同危机,故需通过经济对公共文化空间的贡献度、乡村记忆的建构和乡村文化组织等路径来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文化承认呈现了人的本体论层面的生活图景,其实质在于不同文化或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多元平等共在。文化承认有利于增强主体对于其所在共同体的文化归属感。多元社会中文化承认的可能依赖于社会成员对于公共领域建设的自觉参与。这体现了个体道德自主的积极自由形式。  相似文献   

13.
清末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对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农作物的破坏,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损坏,对农业劳动力的伤害,造成农业人口的大量流动,扰乱正常的农村经济秩序和农村社会秩序混乱动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城乡文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必然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该文通过对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提出今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举措。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社会课题,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促进乡村延续与自立、遏制乡村衰落的重要举措。皖南传统村落文化底蕴浓厚,通过融于自然、适应社会等方式创造与传递村落社会价值。乡村交往空间是具有社会介质属性的互动空间,能促进乡村社区共同体的形成,缓解村民精神压力。皖南传统村落传统与现代文化和谐交融的乡村交往空间格局为现代乡村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具体途径包括保护及营造村落田园特色交往空间、构建多层次结构空间场所、提供和完善基础设施空间、激活地标性文化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而农村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素质问题是其中的软肋.电大系统的办学特色、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以及灵活的办学机制,比较适合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落后、农民文化需求高涨的现状.当前应充分利用广东开放大学建设的契机,发挥其在促进教育公平、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中的作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传统农村社会为改变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劣势地位,试图通过乡土文化转型重建社会共识。乡土文化转型中的自我否定、自我创生、自我发展与现代农村社会变迁之间的调适过程,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在传统与现代的耦合中快速解构与再建构的过程。在"场域—惯习"理论指导下,建立乡村场域—社会关系—资本—惯习—实践的分析框架,讨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袁家村乡土文化转型的具体机制及具有历时性特征的主体实践, 展现了在以新乡土文化为基础的村庄变迁中,乡土文化通过"学习服从—学习团结—学习自主—学习多样—包容多样"的内生发展实现了与乡村社会的双向互构,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张伟  明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5):3009-3011
对传统川西茶馆文化进行总结梳理,发现当下的川西茶馆功能日渐萎缩。可通过挖掘传统川西茶馆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川西乡村茶馆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和社区自治结合起来,将乡村茶馆建设成为代表川西社会独特生活方式和社会主流文化的教育基地,重塑川西茶馆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2009、2010年对农村文化建设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细致、广泛的调查,充分利用最新的调查数据,从农民角度分析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与期望,尤其是重点调查分析了农村文化中的文化资源、农民旅游、乡村游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等。结果发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在以上几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受到了农民、政府、社会3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