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实施了战时农业政策,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在战时农业政策的刺激下,四川农业经济一度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国民政府实施战时农业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抗战,而不是富民,因而其规划并不具有长远性和彻底性。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改良的有限性、商品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及战时农村经济关系的恶化,至抗战后期,四川农村经济发逐渐呈现出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农业合作视为复兴农村经济、保障抗战胜利的重要经济政策加以实施,促进了战时农业合作运动的发展,集中表现在大后方如四川、贵州、西康等地农业合作运动的发展和初创,这对于抗战胜利、巩固后方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战争环境的限制以及经费奇缺、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影响,服膺于抗战建国策略下的农业合作运动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窘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农业改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大后方的农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良.首先,积极调整战时农业政策,确定农业改良为基本国策,设立了中央农业改良机构,调整充实了省县及县以下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并推行农业推广督导制度,为战时全面、大规模的农业改良奠定了组织和制度基础.其次,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和发展经济作物,主要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战时农业改良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之,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农业改良,对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成绩是大后方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当时国民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大后方农业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措施分不开的.应当承认,抗战期间,大后方农业经济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民政府为集中财力、物力抗击日本侵略,推行战时经济政策。作为战时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贸易统制,在集中资源、获取外汇、稳定金融、支援抗战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农产品是民国主要外销商品,在出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拟对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农产品出口政策进行考察,并对政策实施的积极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高蓉芳 《古今农业》2014,(3):98-106
抗战时期,广西是抗战大后方的重要省份,其农业发展在抗战中的意义重大,作为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最高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四联总处对广西农业的发展甚为重视。四联总处在广西的农贷政策因时局的变迁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其对广西农业生产诸多方面的贷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战时广西农业的发展,但四联总处自身的缺陷又使广西农贷存在诸多致命的弊端,农贷效果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施战时经济政策,战前的贸易自由被贸易统制所取代.在管制民营出口贸易的同时,国民政府对主要农矿产品的出口采取统购统销政策,由政府指定机关专营,并通过统一收购、核准商栈、限制转运、控制内销、管制储存、查禁走私等一系列的监管来确保这些农矿产品为我所用,为战时经济服务.虽然统购统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有比较明显的弊端,但它的实施使得主要外销农矿产品得以集中出口易货偿债,换回了大量急需的武器装备,为军事上持续抗战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余志君  张黎 《古今农业》2011,(3):101-106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政策,设立统制机关,推行统制经济措施。湖南茶业管理处即是对茶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产物。它的设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茶业管理处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统制经济措施,如调查茶业经济,摸清茶业状况,划分管理区域,推进茶业贷款,组织茶叶贸易,促进茶叶外销等等,尽管这一机构仅存在3年多时间,但对...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为解决军需、保障粮食供应,国民政府继续在大后方推进农业推广事业,将其纳入"抗战建国"的体系中。虽然促进了四川等地的农业发展,但是由于经费短缺,人才不足及农业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农业推广的成效有限,远不能满足军需和基本粮食供应。  相似文献   

9.
侯宣杰 《古今农业》2006,2(3):82-91
抗战军兴,出于实现抗战建国的战略目标,国民政府中央和广西地方金融机构在广西推行大规模的农贷,对广西农村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主要就战时广西农贷的金融机构、运作方式作了深入的述析,并从农村借贷关系现代化、制度变迁和城乡金融关系变动的视角评析了抗战时期广西农贷之绩效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试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甘肃国统区农业结构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抗战与建国“并行的方针下对甘肃农业经济进行了大力开发.此次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甘肃农业的生产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和生产技术结构变化较大.同时,农业中高等教育机构及科研机构的建立,开启了甘肃农业近代化之门,使甘肃农业结构由传统向近代转变.但是,对非必需作物的限种以及鸦片禁种并未全面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对甘肃农业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面积增产,单位产量增产所占比重相对较小;面积增产逐渐减少,单位产量增产则逐渐增加;总推行面积与成效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小麦杂粮增产成效逐年递减,水稻则逐年递增;冬季作物增产成效显著,夏季作物效果则弱.此种特点实与国民政府确定的粮食增产策略相吻合,亦是战时我国农业落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后期随着面积增产成效逐渐下降,国民政府也力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惟限于战时各种条件制约,成效不似前者突出.  相似文献   

12.
陈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211-13214
抗战时期华茶外销遭受国内国际双重因素制约。在国内,战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国家财政紧缺和通货膨胀等因素使茶叶产制改良乏力、茶叶贷款缺少、产销成本过高,外销茶叶品质不良,出口无力竞争。在国际上,抗日战争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使整个国际茶市深受战事波及而萎缩导致华茶外销竞争加剧,不利华茶出口。华茶外销的双重困局,使国民政府实现"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之抗战建国目标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初,四川的传统蚕桑业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局。为了拯救危机中的四川蚕业,川政统一后担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的卢作孚委托蚕桑专家尹良莹,以江浙地区为师,通过制度移植与技术引进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以四川蚕桑改良场为核心的蚕桑改良与推广体系,为蚕丝的大规模机器化生产提供充足的合格原料,重振四川的生丝出口贸易,拯救濒临破产的四川农村经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最终将原料茧的质量与数量置于政府的控制与监督之中,为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全面统制四川蚕桑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粮政工作是广西抗战时期财经工作的重要内容。战时广西的粮政主要包括粮食生产、粮食征收、流通、保管、支付审核及管理所制定的制度和措施。本文主要利用掌握的抗战时期广西省政府公报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战时新桂系政府的粮食管理政策与绩效进行考察与分析,认为战时新桂系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粮食政策,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军需民用所需,对坚持和支援抗战胜利起到较为重要作用。但由于其阶级属性和出发点的原因,其制定实施的粮政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提出并实施了"扶置自耕农"为主的土地改良政策。当时作为处于大西南抗战后方基地前沿地带的湖南省,军粮民食供应极度紧张,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的衡阳市湘江东岸的酃湖镇被选定作为实验实践区域。本文就酃湖镇扶置自耕农实验实践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黎飞 《农业考古》2020,(1):55-62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重庆出现了粮食危机。为应对粮食危机,国民政府、重庆市政府开始设立粮政管理机构。从全国粮食管理局时期到粮食部时期,重庆的粮政管理机构逐步实现了权责统一。这一时期,重庆的粮政管理机构相继开展了粮食调查、粮食管理和田赋征收等工作,不仅保证了战时军粮的供应,稳定了陪都的粮价,而且奠定了战后全国粮食管理工作的基础。然而,重庆粮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粮政管理机构人员贪污腐败严重。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的食品进口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国内面临食品短缺的局面。英国政府以国家干预的方式积极扩大国内农业生产,通过开垦运动、价格调节机制、补充农业劳动力等政策,使英国的农业生产基本满足了战时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农业政策扭转了英国农业长期的经济萧条,使农业机械和化肥得到积极推广,同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转折点,英国政府开始致力于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实现农业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70年代前半期,美国爆发了第一次农业经济危机。此次危机在美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出现,造成了美国国内市场上农产品大量过剩,农产品价格压低,自耕农和中小农场主纷纷破产,美国的农业经济滑向萧条。1914年一战爆发后,美国政府抓住一战机遇,推动海外倾销政策发展,带给美国农业经济战时"繁荣",彻底解决了第一次农业经济危机,但也给农业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同时,农业经济危机对美国农业产业的再次快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战后期,江西省国民政府曾致力于乡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一定程度上为军粮、民食的供给提供了安全保障。其相关档案丰富具体,且保留至今,尚未为学界关注和利用。本文主要依据此档案,从农田水利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推行及其实效进行了考察,以期加深我们对这一历史过程的了解,丰富抗战时期社会经济史研究。  相似文献   

20.
国民政府时期,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加剧,西北在国家战略架构中地位跃升,开发西北以建设抗战后方战略基地成为各界共识。国内学界以报刊杂志为平台掀起开发西北的舆论热潮。作为西北开发重要一环的农业开发也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学界精英在书写西北农业现状基础上,从营造良好农村社会环境、兴筑交通和水利设施、协调农业开发与水土保持、普及农民教育、农业人才培养与农事试验等方面构建西北农业开发思想,为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实践提供重要的农业开发思想理论基础,也为新中国建立后的农业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