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促进秸秆资源最大化利用,总结了国内外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情况,从燃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工业原料化利用和基料化利用几方面,探讨了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并对我国未来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新农业》2017,(3)
在总结辽宁省农作物秸秆现有综合利用技术基础上,提出了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收储运体系的"五化一体系"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分析了每种模式的技术流程、操作要点、技术装备和秸秆种类,以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目的。  相似文献   

3.
寿县通过连续多年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探索出了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收储加工以及肥料化、基质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等多种利用途径。本文对秸秆利用途径的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分析,提出农作物秸秆秸秆综合利用途径机制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阐述了寿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探索出了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实施农作物试点项目秸秆综合利用收储加工以及肥料化、基质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等多种利用途径,分析了秸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途径机制建议,以期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秸秆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作用。从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方面介绍了密山市秸秆资源利用现状,深入探讨了密山市秸秆资源化的制约因素,并从秸秆收储运体系、扶持与监管机制、宣传引导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为密山市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析农民焚烧秸秆的原因和焚烧秸秆的危害,探讨解决秸秆焚烧可采取的对策及技术措施,如秸秆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和燃料化利用,最后提出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有关政策。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内涵,综述了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5种利用措施和秸秆综合利用措施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未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措施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加强秸秆肥料化培肥土壤的机制研究;重视秸秆综合利用配套机械装置及储运体系的改进和开发;利用秸秆资源产出各种副产品的单独过程加“环”组“链”技术改进和开发;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措施开发和效益评价,旨在为秸秆综合利用措施的开发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数字     
<正>96%近日,河北省印发的《河北省农作物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推进方案》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水平和效益,加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今年,河北省秸秆综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天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包括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秸秆化利用、秸秆燃料化、秸秆基料化,针对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重要性认识不足,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秸秆还田难度大,监管难度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滞后,政府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等秸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宣传与监管力度,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建设秸秆收储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秸秆新技术的引进与研发。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宜昌市夷陵区找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切入点,因地制宜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通过推行肥料化利用(全量还田)、饲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拓宽秸秆利用途径,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针对主要矛盾提出政策扶持、产业支持、资金投入、宣传引导等相应对策,稳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农户及企业秸秆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摸清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量、利用途径、地区分布,并对各地区秸秆利用潜力进行分析,为本省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总量为2564.01万t,利用率达74.58%,其中,燃料化利用总量1479.06万t,利用率43.02%。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19.59%、11.70%和1.87%,基料化利用率最低,只占0.18%。长春市秸秆利用率最高,白城市、吉林市、通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2.
苏州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产业化发展可能性·重点领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伟  袁中金  杨迪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043-3045,3050
首先描述苏州秸秆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现状,分析苏州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重点发展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利用方式,从而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资源化、高效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格局。  相似文献   

13.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列出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指标,同时利用SPSS对农户问卷调查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高邮市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高邮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形式是直接还田,其他形式的秸秆利用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秸秆利用模式有待优化。正在逐步地推广秸秆能源化、秸秆基料化、秸秆养畜等多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明晰江苏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分布格局并进行利用潜力评估,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助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本研究借助GIS构建数据批处理模型,测算各区县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4种作物的秸秆和猪、牛、羊、家禽4种畜禽的粪便产生量,及其在肥料化、能源化方面的利用潜力理论值,并结合热点分析结果为江苏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提供政策建议。结果表明:2020年江苏省4种主要作物秸秆可收集总量高达3 972.00万t,以水稻和小麦秸秆为主,集中分布在江苏北部和中部。分析其肥料化利用潜力,理论上相当于1 511.89万t有机碳、12.04万t N、1.59万t P、24.49万t K,能源化理论上相当于1 617.52万t标准煤或6.5×109m3沼气;江苏省4种主要畜禽粪便产生总量为4 560.77万t,家禽粪便与猪粪最多,主要分布在东部边界和西北部地区。分析其肥料化利用潜力,理论计算相当于737.00万t有机碳、31.15万t N、29.86万t P和26.89万t K,能源化利用可折算成1 036.95万t标准煤或4.9×109m  相似文献   

15.
从芽胞杆菌对农业秸秆的饲料化、肥料化和物质转化方面,深入阐述芽胞杆菌在农业秸秆资源化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充分发挥芽胞杆菌资源的利用价值,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安顺市秸秆资源与饲料化综合利用的现状进行调查,总结了秸秆饲料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发展方向,探索拓展现代生态畜牧业饲草饲料渠道,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进程;着重解决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中的技术问题与难题;积极搞好宣传培训与示范推广工作;打造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产业链,推动秸秆加工产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特征、技术模式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促进我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综述了各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产生、利用现状及现有技术模式。2016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9.84×108t,可收集量达到8.24×108t,玉米、水稻和小麦三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83.51%。秸秆已利用量为6.73×108t,综合利用率达到81.68%,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47.20%、17.99%、11.79%、2.23%、2.47%,形成农用为主的综合利用格局。不同区域之间秸秆利用水平差异显著,华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东北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依次为94.73%、89.21%、88.89%、83.01%、74.27%、63.43%。全国秸秆利用技术模式可分为秸秆还田利用型和循环利用型两大类,其中秸秆还田模式主要有玉米秸秆深翻养地还田模式、棉花秸秆深翻还田技术模式、麦秸覆盖玉米秸秆旋耕还田技术模式、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稻麦(油)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主要有秸-饲-肥种养结合技术模式、秸-沼-肥能源生态技术模式、秸-菌-肥基质利用技术模式、秸-炭-肥还田改土技术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构建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全量利用的技术体系、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相互结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烟草秸秆生物有机肥在大豆栽培中的应用研究,考察烟草秸秆生物有机肥对大豆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抗逆性、品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恩豆31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法,结果采用RCT99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施用化肥和烟草秸秆肥作底肥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其中施用600和900 kg/hm2烟草秸秆肥比施用300和450 kg/hm2N︰P︰K 15%︰15%︰15%三元复合肥作底肥增产;施用烟草秸秆生物有机肥处理在生物学性状上表现为植株较矮、结荚数较多。[结论]在大豆生产中用烟草秸秆有机肥作底肥时适当加入氮肥则增产效果更加显著,经济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