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胡井军  薛梦瑶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0):214-216,封3
使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将河南省18个市依照9个指标分为3个农业经济发展类别,即农业经济发展领先区、农业经济发展中等区和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区;分析各类别的主要指标数据,发现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选取了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3个主成分,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得出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模型,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各类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与建议,为推动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加权函数法,对河南省18个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影响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因素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农业产值和农用化肥施用量是影响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各指标灰色关联度的大小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了反映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对河南省18个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序,并分析了河南省各市农业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基于河南省18个市2001—2010年的数据,以主成份分析法从城乡发展、城乡差异、城乡统筹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实证考察了研究期内河南城乡一体化的变动情况以及2010年各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表明,河南省近年来城乡一体化成绩显著,其中城乡发展、城乡统筹进步明显,城乡差异改善较小.同时,各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均衡.本结论对农业生产为主的省份尤其是河南省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选择反映湖南省农业发展现状的人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单位面积机械动力、农业劳动力比重、化肥使用量、劳均产值、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8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并借助DPS数据处理系统,提取出代表各市州农业发展现状的3个主成分,在此基础上得到各地州市的综合得分,据此将各地州市分为农业核心区、农业优势发展区、农业综合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发展区,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山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发展较快地区之一,农业现代化发展较快,研究山东省各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可以更好的为山东省以后发展农业提供基础数据。该文通过用SPP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从农业现代化投入、农业现代化产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经济结构水平4个方面研究2015年山东省17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孙燕 《安徽农学通报》2013,(22):14-17,31
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省信阳市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该文从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生态化,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劳动力、农业商品化率、农业投资等方面探讨了信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信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位置,同时也分析了2004年以来信阳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横向、纵向的研究表明:信阳市的农业发展水平在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排名第6位;自2004年以来,信阳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在曲折中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优化海南省农业发展环境,明确地区性农业投资方向和重点,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海南省18个市(县)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特征及2011年统计数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海南省各市(县)域农业发展环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海南省农业发展地域不均衡,18个市(县)中地处中部地区的市(县)农业发展环境评分较低,农业发展基础薄弱;而处于滨海平原地区的市(县)农业投资潜力较大,可以很好地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生产中的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较大,农业产业结构、技术等内生要素对农业发展贡献普遍不大。【建议】应采取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依靠农业科技、推动农业发展,因地制宜,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等措施,以推进海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李应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900-3902
通过构建农业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素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估与比较。研究发现农业综合竞争力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之间不均衡,最强的是中部地区,其次是东北地区,再次是西部地区,最后才是东部地区。在继续保持和提升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前提下,缩小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差距,增强落后地区的农业综合发展能力是目前解决农业发展差距问题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构建了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18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状,进一步归纳了影响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三大主因子:经济总量主因子、经济发展活力主因子和社会发展水平主因子。根据三大主因子,计算出了河南省109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最后,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差异分析,据此提出了优化当前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失衡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选取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转化能力3个准则层指标和11个指标层指标构建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12—2015年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找出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表明,创新投入性指标差异明显,各地市区域创新投入能力不平衡;创新转化能力不强,这是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
厦泉漳城市联盟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泉漳三市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台商投资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于一体,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为了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福建省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促进厦泉漳三个城市的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本文对厦泉漳城市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厦泉漳参与城市联盟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朗  沙景华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3):195-199
基于河南省18个地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对河南省18个地市财政支农总额进行现状分析,而后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各地区财政支农和农业GDP的关系。结果显示,河南省绝大多数地区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不同地区贡献程度不同,作用最强的是鹤壁地区,最弱的是驻马店和周口地区。就其余农业生产要素而言,劳动力对各地农业经济增长没有显著贡献,说明农业劳动力相对富足;资本投入在相当一部分地区没有显著作用袁说明目前河南农业有无效投资等现象;耕地面积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显著,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3.
徐端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270-5272
以湖南省14个地市州为样本,选取10个能反映湖南省农产品流通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各区域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湖南省可划分成5个农产品流通发展区:综合协调发展区、需求驱动发展区、供给驱动发展区、产业发展潜力区、产业发展滞后区.各功能区要依据自身情况,制定不同发展战略,提高农产品流通发展水平;统筹规划,加快农产品流通集散中心建设;加大对农产品流通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流通企业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海岸带既是生态脆弱区也是低碳农业发展“前哨”。推动和发展碳中和农业符合时代所需,也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在海岸带区域发展碳中和农业的相关问题和重要性。首先,本文阐释了海陆交互作用以及海岸带碳中和农业发展理念;然后,分析了海岸带碳中和农业驱动中的碳中和农业生物、人工光合作用与农业驱动以及该理念的工程化应用问题;最后,深入剖析了如何识别海岸带农业核心碳汇,包括原位监测、同位素标记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碳汇增强技术,为后续海岸带碳中和农业的构建、发展和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对促进脆弱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期间,江苏现代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苏南、苏中、苏东和苏西北四大地区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明显极不平衡。为了推动江苏各地现代农业全面协调发展,首先根据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两个指标,分析了江苏四大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在区位、资源配置、农业科技装备存在差异的客观原因; 然后运用德尔菲法对江苏省13个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 最后从区域差异化发展视角,对江苏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区域间协同发展、土地流机制、提升产业化水平和强化科教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农业技术进步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湖北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其划分为较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三块经济区域,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结合河北省1995-1999年的农业统计数据,测定不同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结果表明:对农业总产值增长发挥作用的因素表现为,农用物质投入起着重要作用,农业劳动力投入作用的地区差异性明显,耕地面积投入起的作用不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反比。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发展区域,提出了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建立两型农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DEA方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2008年农业生产的效率进行评价。通过对湖南省各市州农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数据运算结果的分析,得出长沙、株洲、湘潭和常德4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对有效,农业产出已达到最优水平,衡阳等10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状态。对各市州的投入与产出的投影分析表明,衡阳等地区存在一些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过剩或者要素的利用效率需要提高等情况。  相似文献   

18.
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效应不容忽视。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29座城市2005—2018共14年空间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农业生产效率,并使用面板空间杜宾模型评估了全域和局部视角下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影响。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间,长江经济带各市农业生产效率处于逐年上升状态,但总体水平偏低,效率值空间上极不均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武汉市和重庆市周边。2)城乡发展差距是阻碍区域,尤其是上游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非农经济和交通条件对于推动全域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积极作用。3)上游城市农业生产效率主要受城镇发展的直接效应影响,而中、下游城市农业发展受城镇发展的间接效应影响较大。因此,研究认为积极发展非农产业、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是提升长江经济带全域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特尔斐法,分析淮河流域2008年和2012年的农业生产水平、资源环境保障度、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度三个方面的综合水平,探讨其时空聚类格局。结果表明,2008-2012年5年间,淮河流域各市的农业生产水平全面提高,整体平均提高11.75分;整体资源环境保障度上升3.6分,其上升速度远低于生产水平发展的速度;区域之间的开发和保护存在不平衡,使本区域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发生空间聚集,并且在5年间,协调度低的城市以西北—东南走向的条带状格局向西转移。本区域整体的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度均值从2008年的0.14下降到2012年的-0.11,恶化态势明显。淮河流域全区须尽快健全保护农业农村环境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起流域补偿机制等,更加注意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时空匹配与效率提高,保障现代农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