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2005年-2007年萧县棉花枯萎病的田间系统调查,对不同年份棉花枯萎病的田间消长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棉花枯萎病的发病程度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呈波浪式递增,有多个发病高峰,在病菌存在的前提下,棉花品种、栽培与耕作制度、气象因子是影响枯萎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棉花枯萎病是世界棉花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几乎所有产棉国都普遍发生。准确把握棉花枯萎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对棉花生产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棉花枯萎病的病原菌,详细论述了棉花枯萎病的发病症状和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对当前棉花生产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介绍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症状、发病条件,总结其综合防治措施,以为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997~ 1999年我们在吐鲁番棉花枯萎病自然重病田和人工病圃 ,研究气温、地温对长绒棉棉区棉花枯萎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气温对棉花枯萎病影响较小 ,地温是影响棉花枯萎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灌溉和棉田日辐射量是影响地温的主要因子。在火焰山以南 ,棉花枯萎病发生盛期较南北疆棉区早 ,6月是棉花枯萎病隐症期 ,7~ 8月该病发病率回升 ,这与其他棉区不同。在火焰山以北 ,地温超过 30℃ ,棉花枯萎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50多年来棉花枯萎病在江苏盐城农区经历了点滴发生、扩散蔓延、流行暴发、治理下降和恢复上升等5个阶段;从常规棉枯萎病发生演变的原因来看,带菌棉种是棉花枯萎病发生的原始侵染源,耕作制度的变化左右着枯萎病的发生范围与菌量的积累,气候条件决定着年度间棉花枯萎病的发生程度,抗病品种的推广种植是确保枯萎病疫区棉花稳产的关键,多项综合治理措施能有效抑制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与扩展;相对于上述常规棉,不同疫区引种导致土壤中枯萎病的菌源有可能发生了变异,B t棉育种机构重视了抗虫与抗黄(萎病)、忽略了抗枯(萎病)的培育,品种更新加快、枯萎病种源菌源多,棉农对B t棉枯萎病认识不足、培管措施不当等,则更是导致转B t基因抗虫棉田枯萎病恢复上升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4年病情系统调查和气象因子分析,查明新疆地膜棉田枯萎病的发生和内地一样有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并且与气温、降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在地膜植棉的情况下,其发病比内地明显提前,当连续5 d的平均气温达14℃左右,田间开始陆续出现病苗, 当连续5 d的平均气温达20℃左右,进入迅速发病期,很快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当连续5 d的平均气温达24℃以上,则进入病情减轻或高温隐症期;7月下旬或8月上旬随温度下降,病情又有所回升,进入第二个发病高峰.降雨与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在6月15日以前,累计降雨量越大的年份,枯萎病发生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生产中我们经常发现:棉花枯萎病发病程度和不同的棉花品种有关.例如棉花苗期发病轻的品种在开花结铃期发病严重,而前期发病重的品种在开花结铃期却发病很轻甚至不发病.这可能与品种生理特性及外界因素有关.笔者工作的地方棉花枯萎病常年发生都较重.据调查,棉农认为棉花品种及施肥情况对棉花枯萎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因此笔者就这一问题在2004年做了如下试验,以了解施肥量对棉花品种发病程度的影响,为棉农选择对路的棉花品种和合理的施肥量,以有效控制棉花枯萎病在本地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在农一师棉区普遍发生,已严重影响棉花生产。在总结农一师棉区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病情况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为农一师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枯萎病、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两种病害,病菌主要通过种子、土壤、水流和病株残体传播,发生速度快,在各棉区均有发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棉花产量。1发病原因1.1气候条件。棉花枯萎病在气温20℃左  相似文献   

10.
<正>1棉花早衰的原因1.1因病导致早衰。以棉花枯、黄萎病危害最普遍、最重,在苗期地温20℃左右时开始出现病状,25℃~30℃时病情受抑制。黄萎病发病温度较枯萎病高,气温25℃时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对植物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的拮抗放线菌。[方法]以棉花枯萎病菌为靶标菌,采用稀释平板法从4份土样中分离放线菌,筛选拮抗放线菌并测定其理化特性和抗菌谱。[结果]分离到113株放线菌,获得拮抗菌株23株,其中6株对棉花枯萎病菌抗性较强。除332#菌株外,其他菌株均可液化明胶。除323#菌株外,其他菌株均可胨化牛奶。6株拮抗放线菌的利用淀粉能力都较强。219#和323#可分解纤维素。121#3、23#3、27#和430#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219#和332#分别为28~35℃和35~40℃。6菌株最适生长pH值均为6~7。6菌株对棉花枯萎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菌株121#、219#抗菌谱较广,对真菌抗性明显。[结论]121#3、27#和430#在初步液体培养中生长良好,产生较高抗菌活性物质,可用于抗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枯草芽孢杆菌对棉花枯、黄萎病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生物学特性,测定枯草芽孢杆菌对棉花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的抑菌效果,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平极对峙培养法,定期观察和显微镜法.[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对温度和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广,营养条件与枯黄萎病菌菌丝生长需要一致;棉花枯萎病菌培养至第7 d时,抑菌效果为88.8;,棉花黄萎病菌菌丝培养至20 d时,抑菌效果为86.5;;该菌对枯黄萎病菌具有明显的营养竞争和空间竞争作用,可以溶解致菌菌丝和导致菌丝畸形.[结论]该菌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对棉花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枯草芽孢杆菌可用于新疆地区棉花枯萎病菌和黄萎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棉花育种提供优质抗源,对陕棉抗病种质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认为:通过病圃连续选择杂种世代材料,育成的陕棉抗病种质对棉花枯、黄萎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同时丰产、优质是中国棉花育种初始抗源之一.陕4、陕5、陕401、陕5245、陕1155等抗病种质被多家育种单位应用,具陕棉遗传背景的品种有晋7、冀14、86-1、川56、苏5、新陆中3号、中棉所17、中棉所19、中棉所23、中棉所35、中棉所41等抗病品种60余个,陕棉抗病种质及其衍生品种累计在中国种植0.2亿hm2,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枯、黄萎病在中国的蔓延,起到防病增产作用.陕棉抗病种质作为抗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陆地棉枯萎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个陆地棉品种,分两组用完全双列杂交方法4进行枯萎病抗性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群体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较其特殊配合力方差明显偏高;一般配合力偏高的性状,反映了基因型的加性效应占的比重较大,可有效地向杂种后代遗传传递;亲本品种抗枯姜病的强弱与杂种F1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抗枯姜病性状的狭义遗传力估算值,两组参试材料分别为42.6%和46.5%,均属中等偏高,表明早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15.
陕2234是以陕5655×sp21杂交后代为母本,辽756-57为父本进行杂交,于枯、黄萎混生病圃连续选择培育而成。该品种纤维产量高,品质优良,兼抗枯、黄萎病,中熟偏早。1995~1997年,陕西省中熟棉区试,皮棉产量,较对照品种中棉19号增产13.3%,居参试品种首位。  相似文献   

16.
1978-2007年三大棉区陆地棉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及品种审定公告,建立了1978-2007年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审定推广的839份陆地棉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第一果枝节位、铃重、衣分、皮棉产量、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14个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纤维长度、衣分、生育期、马克隆值、铃重在不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差异小,稳定性好,枯、黄萎病抗性、叶色和种植密度在各棉区品种间变化差异均很大。西北内陆棉区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好,长江流域棉区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差,种植密度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比强度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且相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大;皮棉产量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综合以上结果说明西北内陆棉区特别是新疆棉区有利于发展优质棉,长江流域棉区应加强抗病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茄子枯萎病的发生与地下害虫的存在有一定的关系,其防治应以地下害虫防治为首,以切断病原菌入侵途径,控制病害的发生;其次是选择恰当的防治时间,春茄的防治应在4月下旬开始,从而发挥对口农药的最大效果;在众多防治枯萎病的药剂中,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是目前较理想的农药,而施药浓度和施药次数以50%多菌灵500倍液3次浇根综合效果最佳;同时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全面提高植株健身控害栽培技术水平,及时有效地控制病害蔓延为害,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分析表明,陕棉所50年代以来培育的棉花品种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纤维综合性状得到改衣,但纤维长度提高较慢;枯萎病平均病指逐年降低;但黄萎病有逐年加重趋势。随时间推移,各阶段育成品种的其它农艺性状也呈规律性变化;衣分率逐年提高,植株高度逐年变矮,铃重逐渐增大;全生育期间对10℃以上积温的要求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山东省棉花主要病害的调查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调查2008年山东省棉花主要病害发生危害情况,结果表明,受播种期间低温多雨影响,2008年山东省棉花苗病普遍发生和危害较重;棉花枯萎病普遍发生,但病情指数大部分在10%以下,危害不重;棉花黄萎病普遍发生,且危害较重,病株率为4.26%~96.7%,病情指数为2.66%~76.7%;棉花红叶茎枯病在山东发生相对较轻,且主要发生在鲁北地区。结合发病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