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农地整治的推进,我国对农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日益重视;农户既是项目受益者,也是风险承担者,其参与行为与满意度对项目绩效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农户视角,从过程与结果出发构建农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改进的CSI法测度评价农户视角下的项目绩效水平;构建障碍度模型剖析项目绩效的主要障碍因子,并对江苏省盐都区四个项目进行实证分析,为农地整治项目绩效测度及水平提升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盐都区项目总体绩效值为3.852,处于"良好"等级;要提高项目绩效水平,首先要提高项目过程绩效,其中,项目生态建设与农户的有效参与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农地整治项目治理的内涵及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分析、演绎推理、案例分析,界定农地整治项目治理的内涵,构建并阐释农地整治项目治理的"治理结构-主体行为-治理绩效"分析框架,并基于此进行治理创新模式分析,从而为解构农地整治项目治理模式的运行逻辑提供分析思路。结果表明,农地整治项目的治理绩效不等同于项目绩效,治理结构的优化可以显著提升农地整治项目治理绩效,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模式是治理结构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PPP模式在农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可以降低项目实施风险、提升整治效率。从PPP模式下农地整治项目的主体关系切入,探讨了不同主体间的博弈关系。通过建立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在项目实施中的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从社会监督、违约防范和收益分配3个方面给出具体建议,以期为项目效率提升和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PPP模式在农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可以降低项目实施风险、提升整治效率。从PPP模式下农地整治项目的主体关系切入,探讨了不同主体间的博弈关系。通过建立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在项目实施中的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从社会监督、违约防范和收益分配3个方面给出具体建议,以期为项目效率提升和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近年来国内外农地整治项目绩效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整理,重点梳理农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取得的成果。发现已有研究主要从宏观视角出发,关注项目结果,绩效评价模式单一,大多从定性角度对农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中农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健全的理论体系。为此,提出从农户这一微观层面出发,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过程和结果两个层面开展基于农户视角的农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为农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提供合理方向。  相似文献   

6.
推进农用地流转有助于土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利用,是解决当前家庭承包土地制度带来的农地产权分散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尚存在着承包产权制度不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流转保障措施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流转各方主体利益难以协调,土地流转处于低级自发阶段。本文通对不同利益主体(农户、政府、经济组织)的流转诉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最关心的是流转的土地收益、经济补偿和自身的社会保障度,流转的方式倾向于保留承包权出租使用权;经济组织认为农地流转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收入,但需要面临较大的风险;政府部门认为农地流转可以提高农地利用率,但政府在推进农地流转政策过程中会遇到农户对政策不了解和对自身利益担忧的实施阻力。最后从三个利益主体在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制衡关系出发,从完善农地产权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市场培育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农地流转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麦琮翎  李立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7):101-102,97
农地整治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支撑,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手段。农地整治归根到底需要投资作为物质条件,然而利益相关主体由于在投资体制、财政体制因素等不完全信息条件约束下存在动态博弈。运用古诺—纳什均衡博弈理论,在不完全市场信息的条件下,分析了利益主体的投资的动机,诠释了农业投资从总体上不能达到最优的深层次原因,对于减少投资效率损失及加快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综合法,通过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监管绩效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究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监管的绩效形成机理及存在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监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监管绩效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管理和治理分别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监管的绩效产生影响;项目监管存在三重困境,即项目区公众主体偏好多样性与项目监管的决策依据困境、多层次的委托代理与项目监管的制约机制困境、投资的软约束与项目资金监控困境。最后得出,可以从行为、结果 2个维度构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监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监管绩效的路径包括:构建土地整治专项法律法规体系,定额和标准的有力执行,尽快在项目监管中应用"3S"技术,改革项目关键环节的行政化态势,以及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公共参与等。  相似文献   

9.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特色小镇建设中城郊农村女性就业难问题的内在机理进行解释,认为政府、城郊农村女性、妇联组织、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咨询委员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利益主体彼此各异的利益诉求造成了城郊农村女性就业难的状况;提出各利益主体应通力合作,以此形成社会合力,保障城郊农村女性就业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我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村社会发展迅速,时至今日,已经迈入急速转型期,其中的利益分化日趋明显。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日渐繁多,在相关项目执行中,所关涉到的利益主体主要有基层政府、村和群众个人等,他们缘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加之众多因素影响,彼此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弱化了最终项目成果。本文基于对农村项目执行中利益冲突的简述分析,就其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力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对建设工程项目系统复杂性的测度是土木工程管理的研究前沿,用复杂性科学的观点看待建设工程项目,提出了建设工程项目系统复杂性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测度指标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建模和求解,并应用这一测度模型对上海世博园某建设项目的复杂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项目利益主体组织结构、项目目标、项目信息方面的复杂性得分较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湖南省和湖北省10个县(区)的20个农地整治项目区的农民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地整治过程中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现状及表达意愿,进而提出了农地整治过程中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重构思路和对策建议。研究认为,今后农地整治过程中农民利益表达渠道重构思路,近期以疏通"村干部"、"听证会/座谈会"这两类利益表达渠道为主,远期以完善"信访机构"、"人大代表"、"新型大众媒体"、"政协委员"这四类利益表达渠道为主。农地整治过程中农民利益表达渠道重构应采取措施。加强村委会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整治听证制度,深化信访制度改革,完善基层人民代表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构建新型大众媒体交流沟通平台。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是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的一种有效方式,该文以尝试通过调动多元主体参与供给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协同供给绩效为目的,依据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初步构建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打分和隶属度处理进行指标的进一步修订,构建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以黑龙江省青冈县A屯修建通村公路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的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4.
农地经营权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地规模流转是一个动态过程,各阶段的利益相关者不尽相同,其利益诉求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既包含地方政府的监管机制及决策体系,也融合了施工单位对利益均衡的把控,多方的共同影响造就了农地规模流转中的多方利益博弈,导致矛盾及冲突时常发生。鉴于此,以利益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利益相关者博弈论指导下,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绩效评估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从地方政府、建设单位、农民等3个视角完成了对利益博弈的相关分析,并最终从完善体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及构建均等化服务3个层面来完善农地规模流转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土地进行宏观规划,并对丰富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区建设是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速城乡统筹,促进社会融合的一项重大社会创新工程。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以民本型社区建设为目标,将农民的政治诉求、利益要求、生活追求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构建参与型的社区文化、均等型的社区服务和善治型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产品的协同供给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结构失衡、效率低及总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文章界定了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以及供给绩效等相关概念,站在多元供给主体合作关系视角凝练协同供给绩效作用机理模型,最后尝试从理念协同、治理机制协同、合作规则及主体利益协同等角度进行供给绩效改进。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BIM技术在农地整治中运用的可行性,构建了基于BIM的农地整治项目协同运行框架,采用文献分析与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包括:(1)设计了农地整治项目BIM-GIS技术框架;(2)构建了基于BIM的农地整治项目协同运行框架。因此,BIM的运用是农地整治项目信息化、可视化的新趋势;推行协同运行是农地整治项目治理结构创新的路径;构建了协同运行模式需加强BIM技术研发、农地整治项目标准化以及管理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BIM技术在农地整治中运用的可行性,构建了基于BIM的农地整治项目协同运行框架,采用文献分析与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包括:(1)设计了农地整治项目BIM-GIS技术框架;(2)构建了基于BIM的农地整治项目协同运行框架。因此,BIM的运用是农地整治项目信息化、可视化的新趋势;推行协同运行是农地整治项目治理结构创新的路径;构建了协同运行模式需加强BIM技术研发、农地整治项目标准化以及管理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农地整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仍存在资金缺乏、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农地整治项目中引入公私合作模式,是解决当前我国农地整治项目一系列问题的主要途径。分析了公私合作模式下的农地整治项目存在的组织界面问题,提出了WBS矩阵与DSM集成,有助于项目的界面管理,提高农地整治项目效率。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地区主要的2大项目;且随着整治和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整治在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8年以来,我国土地整治才进入综合整治阶段,强调不仅要增加耕地面积,也要将农地整治和村庄整治相结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整治理念有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研究剖析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厘清二者的互动机制,建立2个的互动关系。建立二者的关联指标,明确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在内容的交叉性、目标的一致性、资金互补性的相关性。基于关联指标的分析,对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存在紧密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量化表达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