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林业改革已经推进多年,但是主要集中在集体林权领域.当前,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成为林业改革的重点.国家于2006年开始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尝试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的初步成效体现在:林业职工森林经营意识进一步增强,收入有所增加,森林资源集约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促进了国有林区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财政收支状况得到改善.但因其复杂性、艰巨性,改革暂时处于停滞状态.制约和影响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主要有政策、法律、制度、经济等因素.新形势下,大兴安岭林区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在工作目标、模式、范围、内容、基本原则、保障措施等方面要有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林地林木是林农重要的生产资料,集体林权制度是农村一项基本产权制度,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了山权林权,林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地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促进林业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本文基于这一目标就钦南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改革是林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主要进行了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森工企业经营机制、森林资源经营模式、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探索.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重点国有林区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和森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完善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改革的推进必须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要试点先行,积累经验,同时要注重改革实效,掌握改革规律和方式,把握好改革时机.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我国有关林权抵押在林权权利性质、权利内容、林权登记以及林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影响林权改革深入开展的现状,论述林权抵押法律制度研究的必要性,分析林权抵押法律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对策,以期通过明确林权权属、完善林权登记、保护程序等措施,保障林业产业化、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战略基地和中国半壁江山的重要生态屏障.作者认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的林区新型管理体制,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经营、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产权制度改革、林权制度改革、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改革.根据目前的改革实践,作者总结了国有林区改革的4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2007年开始的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为总体目标,具有生态、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多目标性。在对这次改革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时,从森林资源保护和增长绩效、林业经济效益和投资绩效以及林区社会和谐绩效三个方面,分别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运用林业统计数据,对陕西省林改初期成效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抚育,促进了林业投资、林业产值和林产品产量的增加,增加了林农的经济收入,增进了林区农村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是我国林业资源大省,林权形式以国有制为主,不断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是进一步提高林业生产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了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状况与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林权制度改革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法制障碍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称为"第三次土地改革"的制度性改革,近年来以迅猛之势席卷全国乡村。目前的实践已有成果,初步显示了林权改革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和诱人前景。然而,集体林权改革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明晰林权所有权和使用权,而且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及与"托管造林"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林业经营者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为此,本文力图从改革林地征用制度,对限额采伐管理进行"松绑",进一步落实林农对林权的抵押权以及加强林地流转法律法规建设四个方面落实林权的归属,并通过建立和完善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法律制度与"托管造林"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消除集体林权改革中存在的法制障碍,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顺利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是我国林业资源大省,林权形式以国有制为主,不断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是进一步提高林业生产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了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状况与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林权制度改革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0.
遂昌县生态林业建设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遂昌县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强化森林资源限伐管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形成和培育林区生态产业等解决对策,以促进遂昌县生态林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郑琦 《宁夏农林科技》2014,(2):47-47,54
国家推出集体林权改革制度后,福建省率先响应国家的号召在省内开展了相应的制度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成效。该文对福建省实行集体林权制度后的森林防火现状、制度实施前期遇到的问题以及福建省面对困难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周琳  路越平  李小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34-10936,10939
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五大内容之一的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的概念和内容,结合对陕西省富县和西乡县的实地调查,分析了陕西省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中开展的各种措施和工作及其对林农营林活动的内外部因素和不可控与可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最后从不同主体的角度指出陕西省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随着农民产权意识的加强,林产品价格上涨,政府减免农业税等多项惠农政策,经营林业的收益明显增加,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已租赁的集体林地所进行改革已达共识。在综述我国已租赁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法规出台的背景、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认为我国新一轮已租赁集体林产权改革的公开性、农户的参与性高以及林改后农户间经营的林地面积均分化程度有所增强;提出已租赁集体林产权改革演化机理为:由分权到集权再分权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从家庭到团队经营再到家庭经营;依据林业经营行业特性,认为其家庭经营模式应是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林权抵押法律制度研究现状,针对我国林区改革实践中存在的抵押人的处分存在瑕疵、抵押登记程序不完善、抵押评估制度存在缺陷等问题,提出通过逐步放宽抵押人对林木处分自主权、健全抵押登记制度、完善资产评估制度等方式确保林权抵押制度的健全发展,以及保证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投融资创新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主要制约林农和林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进行林业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林业金融体系的建设和机制创新.认为:发展林权证抵押贷款模式,发展林业龙头企业和林农之间的贸易信贷,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发展信托融资与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林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森林保险与林业贷款保险,是林业投融资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现行法律关于林地承包权继承制度的缺陷与冲突,提出修改完善法律制度。搞好林地承包权继承的司法处理,维护土地承包制度、保护承包关系的思路。是维护集体林权改革成果、保护林地资源、发展林业生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知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林业工作人员和林农两个不同主体对林权改革的认知差异角度,分析了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状况进展,分析了林业工作人员和林农两个不同主体对林权改革的认知差异及其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重新构建乡村林场产权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浙江省乡村林场近几年有了迅速发展,但同时其产权制度建设是严重滞后和欠缺的。文章认为重新构建乡村场产权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的。是深化南方集体林区林业改革,推行林业股份合作制的前提条件,是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乡村林场产权制度建设的调查研究。文章提出理顺产权关系,明晰产权主体,改革现行产权结构和切实保护产权主体利益等具体措施,以促进乡村林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按《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2009年通榆县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逐步推开,现已基本完成明晰产权、落实经营主体的改革任务.但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对林农林权利益的大调整,导致林权主体多元化,林业生产精细化,林业管理复杂化,而源于基层的本次改革还未得到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的及时改善配套的必要支持,出现了涉林矛盾纠纷增多、林木资源保护压力大、林地使用费征收难等系列问题,影响了林业和谐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急待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