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萌发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浙江德清的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萌发特性的研究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可以产生厚垣孢子,其形态与田间采集的样品相一致.分离到的菌株能够使感病水稻品种致病;该菌厚垣孢子在温度为10~35℃,pH值2~12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30℃,最适萌发pH值为6~8.通过检测25℃下不同培养时间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萌发结果,得知病菌的厚垣孢子大约在12 h后开始萌发,24 h后萌发率将达到50.稻曲球在不同存放条件下,稻曲病厚垣孢子的生活力不同,以土中的厚垣孢子萌发率下降最快,露天土表的次之.  相似文献   

2.
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常规试验条件下,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ke.)Tak〕产生的黄色厚垣孢子萌发,黑色厚垣孢子不萌发.黄色厚垣孢子的萌发能力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急骤下降.变温处理对该菌有性世代发育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在温差大于10℃的培养条件下可以产生较多的子座.本文对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厚垣孢子萌发条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稻曲病接种菌源及接种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试验筛选出两种致病力较强的接种菌源,稻曲病菌在PD、PS两种培养液中分生孢子产生量可达108个/毫升以上,用适温高湿可以部分地打破老熟厚垣孢子休眠。本试验首次进行了稻曲病菌白化菌株的分离、培养研究,用培养的白化菌株在水稻孕穗期接种成功。在相同条件下,注射接种成功率明显高于喷雾接种。接种后的相对低温处理有利于病害发生。作者认为接种菌源与接种后的温度是人工接种成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稻曲球不同储存时期的稻曲病菌分离最佳方法,采用新鲜稻曲球和储存7个月的稻曲球为材料,分别采取厚垣孢子悬液法和组织块分离法进行稻曲病菌的分离。结果表明:新鲜稻曲球厚垣孢子悬液法分离成功率最高达95.1%,且黄色厚垣孢子分离成功率高于墨绿色的老熟厚垣孢子;组织块分离法分离成功率最高为9.7%。储存7个月的稻曲球采用厚垣孢子悬液法分离成功率为0,改进后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成功率最高达55.1%,升汞消毒时间40 s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玉米灰斑病菌培养性状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表明,玉米灰斑病菌的不同菌株在玉米叶煎汁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不同,但多数菌株菌落为黑色、有白色絮状菌丝、液体培养的孢子球为黑色具绒毛。不同菌株在同一培养基上或同一菌株在两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均有显著的差异,说明灰斑病菌的分化或多态性在菌丝生长速率方面有明显的反映。首次在自然条件下分离到灰斑病菌的白化菌株(20-46)。白化菌株在菌落性状和生长速率上均与其他菌株差异显著。白化菌株的发现证明玉米灰斑病菌存在遗传变异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稻曲病菌的厚垣孢子与病菌的来源和传播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报道了厚垣孢子发芽力的研究,结果:(1)黄色粉堆稻曲厚垣孢子具有很快的发芽速率和强的发芽力。墨绿色粉堆稻曲厚垣孢子,发芽速率很缓慢,为越冬的厚垣孢子。(2)越冬厚垣孢经过10个月后,仍然能发芽,是重要的菌源。(3)一些营养物可以促进和提高越冬厚垣孢子的发芽率,特别是稻的花粉对它的发芽是很有利的。(4)高温处理明显的影响越冬厚垣孢子的发芽,45℃几乎不能发芽,50℃为致死温度.  相似文献   

7.
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所致水稻稻曲病是危害水稻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它不仅使水稻的空秕率明显上升,结实率、千粒重与单穗重严重下降,米质降低[1~2],同时,稻曲病菌产生的毒素,对人及动物产生毒害作用[3]。 自稻曲病菌由Cooke(1878)根据印度的标本描述以来,植物病理学工作者在其形态、生理、病理、生态等诸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4~5],但对稻曲病的初侵染源、侵入时期、侵染途径、稻曲病毒素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出确定的结论[6~10]。本试验旨在研究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特性,以探讨其萌发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1995年3月~1996年4月在本校江农场水稻所进行。 1.1 材料 所用水稻材料江南香糯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提供;小麦材料A13119及玉米材料0534的种籽分别由本校作物遗传育种系和玉米研究中心提供。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球采集于氵贲江农场水稻大田;在稻曲病发病时期分别采集初期表面呈桔黄色和后期呈墨绿色的孢子球,置于培养皿中,在室内自然条件和室外避雨露地条件保存  相似文献   

8.
从源于2个地区种植的辽粳401自然发病的8穗稻曲病穗的8个稻曲球中分离获得15株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其中从2个稻曲球的不同部位共分离获得8株稻曲病菌。用人工注射接种法将菌株分别接种到水稻品种丰田一号(感病品种)和辽粳401(中抗品种)上。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致病力分化较大。不同地区种植的同一寄主品种菌株致病力有差异;同一稻曲球上分离的菌株表现出致病力差异;同一菌株接种不同水稻品种,株发病率主要与水稻抗性有关。为提高稻曲病病菌接种成功率,对接种稻曲病病菌的水稻进行不同梯度的温度和保湿时间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处理有利于提高稻曲病病菌的接种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选用10种杀菌剂对稻曲病菌无性孢子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表明,20.67%万兴乳油和40%福星乳油对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萌发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分别为2.217 μg·mL-1、2.234 μg·mL-1和3.633 μg·mL-1、2.656 μg·mL-1;10%世高和10%井冈霉素抑制效果相对较差.同一种杀菌剂对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抑制效果不同,10%世高对厚垣孢子的EC50为5.612 μg·mL-1,对分生孢子的EC50为20.227 μg·mL-1;而43%好力克对两种孢子的EC50分别为11.659 μg·mL-1和7.185μg·mL-1.  相似文献   

10.
稻曲病侵染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 ~2011年对稻曲病的侵染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生存力很强,即使在-20℃的低温条件下也可保持8个月以上的活性,揭示厚垣孢子完全可以成为来年稻曲病的初侵染来源;在水稻的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分别对其进行药剂处理,孕穗期处理的防效最高,均超过90%,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的差异,揭示孕穗期是稻曲病菌侵染的关键期;水稻不同播期对稻曲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抗性越强的品种分期播种对稻曲病的影响越低.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及温室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来自5个省(市)的10个稻曲病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液体培养特性及对品种的致病力,并用3个菌株对12个水稻品种进行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稻曲病菌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致病性差异,不同品种对不同菌株的抗感反应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供试菌株的固体培养形态可分为7种类型,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培养形态与致病力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振荡菌液颜色、产菌丝量与致病力相关性不明显;验证了火焰灼烧表面组织分离法及分生孢子液划线稀释法的单孢分离技术和控温控湿条件下菌丝-孢子混合接种体孕穗期注射接种法,该方法分离成功率及接种病穗率均可达100%,适用于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鉴定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再生稻一直被作为一种可节支增收的种植方式进行推广,在武义县发现再生稻生育期偏迟,稻曲病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此,进行了再生稻主要生育期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检测,稻曲病初侵染源数量充分,使用杀菌剂防治是一个必要措施。另外,再生稻一旦发病,容易形成大量的菌核,为来年水稻生产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13.
对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5.8 ̄6.3,糖分及光照对孢子的萌发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28℃,最适pH值为4.92 ̄6.98,菌丝生长对碳源选择性不强,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贮存在田间的厚垣孢子及菌核的萌发能力大大高于室内。其在7、8、9这3个月的萌发能力明显高于其它月份,这一现象与  相似文献   

14.
稻曲病菌越冬厚垣孢子接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作者利用稻曲病菌越冬厚垣孢子接种获得成功,证明厚垣孢子在低温干燥情况下可以存活9个月左右,仍能萌发致病,推断厚垣孢子在吉林省有可能作为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15.
利用稻曲病菌无性孢子接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cke).Tak.〕已上升为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之一。稻曲病一般使水稻减产1~5%,而发病严重的个别地块产量损失可达30~50%。稻曲病菌可产生一种潜在性的慢性毒性,食用被其污染的大米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有关该病原菌的稻侵染源、侵染时期、侵染途径仍有许多地方不明确,成为研究和解释稻曲病发生规律的障碍。人工接种是明确上述疑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国内若干关于稻曲病菌接种的报道,都是利用其厚垣孢子进行喷雾接种。采用注射接种还未见报道。国外有些学者利用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进行喷雾及注射接种虽获得成功,但接种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基于稻曲球结构分析稻曲菌的侵染部位和侵染时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田间采集的稻曲病病粒进行解剖分析,结果显示厚垣孢子层未形成的稻曲病病粒可分离出完整雌雄蕊;典型的稻曲球均可解剖出完整子房,且子房绿色未见明显膨大。雄性不育的水稻品系受稻曲病为害产生典型症状,其解剖结果与正常水稻品系相同。由此推测稻曲菌侵染水稻雌蕊发生在水稻开花之前,并直接从子房获得营养形成稻曲球。  相似文献   

17.
 1991年9月,在昆明稻区首次发现稻曲病菌核,对其形态描述,田间分布进行报道,调查认为,散落田间的菌核,与粘附种表,残留土中的厚垣孢子都可能成为稻曲病菌核的初次侵染来源之一.近年来,稻曲病在云南省普遍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各地虽积极开展防治,但对与其防治有关的侵染循环研究不多,尤对稻曲病菌核缺少观察,笔者于1991年在昆明稻区,就菌核的形态及田间分布进行了调查,以期为稻曲病防治研究提供点滴资料.  相似文献   

18.
由方差分析知田块对水稻的稻曲病发生程度有很大的影响。用SAS统计软件分析田间数据结果表明稻曲病影响水稻产量的主因素是病穗率,其次是病粒率,病穴率是次要因素。根据田块中的厚垣孢子含量推断,影响水稻稻曲病发病程度的主因素可能是上年的厚垣孢子在田间的越冬量。  相似文献   

19.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 一、发病规律 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及影响因素,为水稻稻曲病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孢子捕捉仪对四川稻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进行监测,分析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2014~2016年连续3年收集水稻生育期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和平均湿度等,研究气象因子、孢子释放量与稻曲病的内在联系.[结果]在水稻生育期间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呈动态变化,5月中旬~7月上旬稻曲病菌分生孢子释放量逐渐上升,7月下旬空气中的分生孢子量骤然上升,7月末~8月上旬孢子量达到峰值,8月中旬后孢子量逐渐下降,9月下旬孢子量下降至接近5月的水平.自孢子释放达到高峰后10 d田间稻曲病开始显症.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与田间菌源及上年病害严重度呈一定的正相关,与温度和湿度亦具有一定相关性,当平均温度25.0~30.0℃、湿度大于85.0%时有利于稻曲菌孢子的释放,同时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结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气象因子与稻曲病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