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腐欧氏杆菌(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 Dye,简称 ECC)的细胞形态为短杆状,单生、双生、少数链生,大小0.6~0.9μm×1.5~5.0μm。戴肇英等(1982~1984)发现,在灵香草软腐细菌(ECC)中有相当数量的丝状细胞,大小0.5~0.6μm×11.0~55.0μm.本研究用从灵香草、马铃薯、生姜和大白菜上分离的8个 ECC 菌株(每寄主2株,在 TTC 培养基上分别产生白色和红色菌落)研究不同培养条件(马铃薯蔗糖培养基、金氏 B 培养基、肉汁胨蔗  相似文献   

2.
真菌色素是天然食用色素的潜在来源。本文从药用植物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中分离鉴定出了一株能够产生丰富可溶性红色素的内生红曲霉属真菌RJL03。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该菌株及其次级代谢物,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培养并观察RJL03的菌落特征,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菌株形态进行观察发现:该菌株菌落初为白色,后产色素变红,绒毡状,圆形;菌丝分枝,分隔;分生孢子倒梨形,单生或至多10个成短链状,大小为(8.0~16.5)μm×(7.5~14.0)μm;孢子囊球形,外壳褐色,直径32~70μm;子囊孢子椭圆形,大小为(6.0~7.5)μm×(4.0~5.0)μm,表面平滑,无色或红色。序列分析发现,该菌株ITS和18S rDNA序列与血红红曲霉(Monascus sanguineus)的相似度分别为100%和93%。综合形态学和序列分析的结果,将菌株RJL03鉴定为血红红曲霉。这是首次在我国报道的血红红曲霉怀地黄分离株;另外,通过对比观察认为M.sanguineus是与紫色红曲霉(M. purpureus)不同的独立物种。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辣椒疫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肃省辣椒疫病发生严重,天水地区及兰州市发病面积高达70%~80%。1988年对该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从分离的菌株中选取7株作进一步研究,比较了菌落形态、菌丝直线生长速度、最高生长温度。无性孢子囊变异性大,平均25.1~36.8μm,长宽比1.4~1.6:1,乳突明显(2.7~3.1μm),偶见双乳突。藏卵器球形,大小28.3~33.9μm×26.3~32.7μm。雄器大小13.5~14.9μm×9.0~11.5μm。卵孢子大小23.6~27.4μm。有性繁殖和Phytophthora capsici A1及A2标准菌株相配能产生有性孢子,但自交不孕。供试菌株对孔雀石绿不敏感,同时能利用淀粉作为碳源,50ppm恶霉灵对供试菌株仅有轻微抑制作用。根据上述,甘肃省辣椒疫病菌初步定为P. capsici.经室内药效测定以瑞毒铜1000倍,大富丹1000倍及杀毒矾M81000倍最佳。  相似文献   

4.
分离、鉴定与培养了一种自然侵染褐飞虱的病原真菌,为褐飞虱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病原真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的观察,鉴定该菌种为桔形被毛孢(Hirsutella citriformis Speare)。该菌是中国的新记录种。该菌孢梗束从被感染的寄主各部分伸出,长7 mm,直径83.2~156.0μm。瓶梗基部椭圆形,(5.2~7.8)μm×(2.6~5.2)μm,向上突然变细呈长管状,(28.6~32.5)μm×(0.7~0.9)μm;分生孢子,无隔,纺锤形,(6.5~5.2)μm×(1.3~2.6)μm。在室内进行的温度和光周期对该菌生长的影响表明,该菌在15~3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全明和全暗两种光周期对菌落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五倍体野生草莓花粉性状及减数分裂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近发现的3份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黑龙江1号、黑龙江7号、吉林4号的花粉性状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五倍体野生草莓花粉极轴长主要分布在40.01~60.00μm范围内,而二倍体森林草莓(F. vesca)、四倍体伞房草莓(F. corymbosa)倍体麝香草莓(F. moschata)分别主要分布在40.01~60.00μm、50.01~70.00μm和60.01~80.00μm.五倍体野生草莓花粉赤道轴长主要分布在30.01~50.00μm.而森林草莓、伞房草莓和麝香草莓分别主要分布在40.01~50.00μm、50.01~70.00μ m和50.01~70.00μm.3份五倍体野生草莓黑龙江1号、黑龙江7号和吉林4号的花粉生活力比较低.分别为46.82%、40.64%和38.73%,平均为42.06%,而森林草莓、伞房草莓和麝香草莓则分别为78.29%、83.66%和80.23%.五倍体野生草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存在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不均等分离、多分孢子等异常现象,减数分裂的异常可能导致了不同花粉大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对浙北平原区水稻土分形特征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进行研究,为利用土壤分形维数表征土壤肥力提供基础依据.通过对土壤各粒级颗粒组成、肥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了解该地区土壤的分形特征,探究土壤分形特征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颗粒粒级范围主要分布在2~250μm之间,占土壤颗粒组成的83.50%~98.36%.土壤分形维数(D)在2.43~2.76之间,D黏土>D粉黏土>D粉黏壤土;黏土、粉黏土和粉黏壤土分形维数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分形维数与粒级<2μm和2~20μm颗粒含量呈正相关,与粒级>20~50μm和>50~250μm颗粒含量呈负相关;不同深度土壤的分形维数D0~30 cm50μm)含量提高,导致土壤分形维数值降低,土壤分形维数值能有效反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全钾和速效钾的特征.开展农耕活动时,可以采用间歇翻耕,缓解表层土壤长期处于松散状态,防止土壤养分过度流失.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魔芋炭疽病为魔芋主要发生病害之一。本文对龙陵魔芋叶片炭疽病病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分生孢子为单胞,镰刀形,无色,(18~23)μm×(3.3~4)μm;在PSA平板上菌落灰褐色;可生长pH值为3~9,其中,pH值为3、6、7、8时比较适宜生长;在PSA培养基中长势最好,在胡萝卜和燕麦培养基中长势稀薄,但番茄培养基中长势较好。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地区Epichlo(e)属真菌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5个省的7个市(南京、无锡、扬州、杭州、合肥、武汉、长沙)的禾本科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从以上地区的17个地点发现了大量的分蘖上长有真菌子座的鹅观草植物群落.从中分离到75株真菌菌株,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真菌子座圆柱状,初期白色,成熟后变黄;子囊壳梨形,高205~275 μm,最大直径90~140μm;子囊柱状,(188.6~251.7)μm×(5.0~5.3)μ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丝状,(183.4~250.2)μm×(1.9~2.1)μm,萌发时有隔膜,不分节;分生孢子无色透明,舟形或肾形,单个顶生,(4.9±0.6)μm×(2.8±0.7)μm;分生孢子梗长16.5~30.6 μm,基部宽2.2~3.1 μm,顶端变尖,为典型的Epichloe属真菌的形态结构.研究发现我国的Epichloe-Roegneria组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比较广,资源丰富,而且这些真菌的形态学特征显示,这些菌株与前人报道的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从江西省井冈山市"锦绣"黄桃病果上分离到的1株葡萄座腔菌的种类归属及其致病性.[方法]对黄桃病果进行症状描述,使用PDA平板按照常规真菌分离法从病果中分离病菌并进行菌种纯化,观察该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测量其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大小,根据观测值,依据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该菌株基因组DNA,对rDNA-ITS、EF-1和β-tubulin基因分别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将测定序列输入到NCBI中利用BLAST程序搜索其同源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根据序列同源性大小和亲缘发生关系,对该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菌饼接种法分别对健康的桃一年生枝条和果实进行刺伤接种,测定该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该黄桃病果病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健交界不清楚,病斑果皮较完好,内部果肉变软腐烂.从病果中分离获得形态特征一致的真菌菌落,取其中一个菌株进行观察,其菌落初呈白色,后从中央开始变为灰绿色,菌落背面为墨绿色,菌落蓬松.菌落生长迅速,生长速率达35.5 mm/d,其培养性状与已报道的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培养性状一致.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大小221.2(214.2~244.8)μm×225.9(204~255)μm.分生孢子梭形、无色、单胞,大小22.6(18.7~28.6)μm×5.1(3.9~5.2)μm,其形态大小与B.dothidea的无性态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形态大小相吻合;测定的rDNA-ITS、EF-1和β-tubulin 3个基因的序列长度分别为583,297,681 bp,其在GenBank中的序列登录号分别为MW202368、MW202401和MW202404,此3个序列与GenBank中葡萄座腔菌(B.dothidea)对应序列具有最高的同源性,均为100%.将本菌株的3个序列按rDNA-ITS、EF-1、β-tubulin顺序连接成一个大的串联序列,与从GenBank中下载连接的对应序列一起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菌株与B.dothidea的各菌株聚类成一个分支,而其他种类的菌株各构成独立的分支;在人工接种试验中,该菌株能侵染桃枝条和果实,引起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同,并从病斑中成功进行了病菌再分离.[结论]确定从"锦绣"黄桃果实上分离到的1株葡萄座腔菌属菌株为葡萄座腔菌(B.dothidea),命名为JGT01,该菌株对桃果实和枝条均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苹果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交叉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确定引起甘肃省苹果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对从甘肃省不同苹果产区苹果病叶上分离得到的2株病原菌A1和A2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株系间交叉保护作用研究.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在PCA培养基上,A1菌落黑色,具明显的同心轮纹,第7天产孢量为3.5×105个/mL,分生孢子大小平均为38.8μm×9.6μm;A2菌落墨绿色,气生菌丝旺盛,第7天产孢量为3.0×105个/mL,分生孢子大小平均为35.2μm×9.4μm.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A1和A2与Alternaria mali的同源性均达到100%,并结合形态学、致病性和ITS序列分析,将菌株A1鉴定为A.mali强毒株系,即苹果斑点落叶病致病菌;菌株A2鉴定为A.mali弱毒株系,即苹果轮斑病致病菌.A1和A2株系间交叉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菌株A2对A1表现出明显的交叉保护作用,能够显著降低A1菌株对叶片的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