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过去数百年时间里,先后完成了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了工业化和比较优势升级。它们的经验包括:将本国国情与工业化规律结合起来,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重视教育事业,优化劳动力素质等。这些经验对中国二元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本文综述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并深入分析了这些发达国家在转移过程中的基本经验、伴随的问题和政府干预情况,以期对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事关农民收入增加、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总结出加快工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消除制度性障碍,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是中国实现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在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源于工业化,政府干预起助推作用,最终导致农业的衰退;美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工业化、集中式的城市化互为推动;韩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结构、空间集中的城市发展战略、发达的教育使其成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印度落后的农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滞后的农村教育造就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迟缓;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于工业化,转移过程中,农民职业转移与身份改变、地域迁移相分离,分散式的小城镇构成转移的主要载体。通过比较各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从中得出启示:农业发展是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基础和保证;工业化及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关键性因素;城市化路径的选择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果;农村劳动力的再续转移应坚持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国际经验表明,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化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越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明显;农业劳动力比重越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不明显甚至完全消失。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英国、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二元经济的转换。在工业化进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影响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及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和特点,结合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提出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成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工业化的进程、农业自身的发展、政府行为、劳动者素质等角度,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发达国家有三个差异,具体是:一、农民非农化与工业化的同步性差异与英美等工业化早的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起步时间却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走了一条农民非农化与工业化脱节、不同步的道路。二、农民非农化内生机制的差异性美  相似文献   

9.
英·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保金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76-447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分析了英、美国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积极引导农业“兼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等为特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0.
西部农村工业化发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农村工业化就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和农村城镇化,从而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西部地区要实现农村工业化,关键是要逐步减少农村劳动力,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其中,乡镇企业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小城镇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主战场。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突破口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积极推进。首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使种植业中的劳动力向非种植业转移。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必须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和韩印巴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验对我国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一要加强工业化,二要选择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策略,三是政府需要给予政策支持,四要通过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五要防止转移速度过快避免"大城市病"情况出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劳动力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国际经验表明,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化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越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明显;农业劳动力比重越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不明显甚至完全消失。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英国、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二元经济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过去数百年时间里,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先后完成了农业现代化。其经验主要包括:按照本国国情选择正确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完善的支农体系,保护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等。这些经验对中国二元经济转型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必须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和韩印巴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验对我国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一要加强工业化,二要选择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策略,三是政府需要给予政策支持,四要通过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五要防止转移速度过快避免"大城市病"情况出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劳动力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场所,是农民重要的社会保障和基本的家庭经济基础,在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农村由于大量土地被征用,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其就业问题的解决成为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均建立起了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制度,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相关做法和经验有着广泛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国家政策、制度、措施的梳理及启示的分析,有助于引导中国科学地制定针对性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于涪陵推进新创业,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章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措施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充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我市“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竞争就业的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积极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全方位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8.
农业转移劳动力住房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先行工业化国家都曾经历过。本文以英国、美国和日本为例,概述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住房表征,归总各国成功纾缓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经验与做法,希冀从宏观政策层面探寻共性规律,为中国农民工住房支持政策的建置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1995—2015年29省的省域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工业化发展是否通过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带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工业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工业化水平增加1%,农村劳动力价格将上涨0.19%。工业化发展对工业化中期的农村劳动力价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工业化后期开始,其对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工业化发展通过促进劳动力转移带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趋势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弱。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梅州市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解决梅州山区"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劳动力转移和素质提高.对梅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梅州市的具体做法成效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