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对新疆孔雀河流域1973年(MSS)、1990年(TM)、1999年(ETM)3个时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得到了研究区3个时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的基础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构成比重、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9年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结构的重心,由草地、林地、盐碱地,转向草地、耕地、盐碱地,草地始终是研究区内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革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水域、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戈壁、沼泽面积减少幅度相对较小,沙地、裸岩石砾地的面积基本不变;区内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程度非常剧烈;区内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处于发展期。  相似文献   

2.
对孔雀河流域 1973(Mss)、1990(TM)、1999年(ETM)三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结果表明: 1973~1999年,研究区内主要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由草地、林地、盐碱地,转向草地、耕地、盐碱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草地面积大幅增加,林地、水域、盐碱地面积大幅减少;戈壁、沼泽面积减少幅度相对较小,沙地、裸岩石砾地的面积基本不变;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量发生了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强度大,为掌握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空间格局的变化,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利用1986,1993和200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86~2000年陕北农牧交错带旱地、林地、草地、城乡建筑用地等12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5年间旱地面积减少了28.32%,沙地面积增加了3.94%,林地、草地和城乡建筑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31240.5,47663.0和8427.1 hm2。表明干旱、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拜城县2009、2016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利用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通过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K)、土地利用程度(LUE)、土地利用转移矩阵(LCC)、景观格局指数系统测度了2009~2020年拜城县土地利用与“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进一步分析其原因。研究发现:(1)2009~2020年间,拜城县土地利用结构明显改变,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先期被不断挤压,后期明显好转,各类土地的面积和利用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仅有未利用地的面积与利用率有所下降;(2)从景观格局指数来看,未利用地与草地占据主导,景观内部连通性逐渐加强,景观类型变得愈加复杂,景观分散性逐渐加强;(3)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张侵占了生态空间,“三生空间”结构趋向不稳定状态;(4)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因素是影响区域内土地利用及“三生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优化布局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控制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有序扩张、提高生态空间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促进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拜城县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陕北风蚀水蚀过渡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为该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1986年和2003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分层分类法获得陕西榆林市横山县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图,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1986-2003年,横山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总体规律为:水浇地、有林地、灌木林、草地、城镇用地和荒草地的面积增加,增幅最大的是灌木林地;旱地、水域和沙地面积减少,减幅最大的是旱地。在类型转化上,旱地向林地和草地转化,草地向灌木林转化,沙地向灌木林和草地转化。【结论】受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沙地综合治理措施的影响,横山县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及其面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该县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变化能够反映自然条件变化状况和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以宁夏中部干旱带典型区域盐池县为研究区,利用ERDAS和ArcGIS软件,选取2003年和2015年的8月Landsat影像,提取盐池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网络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态势进行重点研究。结果表明,1)12 a盐池县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现为草地、建设用地、水体面积增加,同时耕地、未利用地减少。2)草地面积变化最大,且低覆盖度草地面积明显减少,而高覆盖度草地面积显著增加。不同覆盖度草地之间接转换强烈,草地覆盖度明显提高。高覆盖草地显著增加(126 125.37 hm2),净变化(Nc=3.50%)和总变化(Tc=5.50%)均为最大,单一土地动态度为29.14。研究表明,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禁牧封育等生态工程的实施,研究区植被状况得到改善,逐渐形成了以草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7.
运用2000、2005、2010和2015年LUCC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处于昆仑山区的新疆和田地区16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2025、2030年和田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近16年来和田地区为代表的昆仑山区土地利用处于快速变化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与幅度反映2000—2015年和田地区各类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较明显,分别增加了985、21 km2,其他各类用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最多的是草地,减少面积555 km2,其次是未利用地,减少面积398 km2。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2000—2015年耕地和建设用地单一动态度较大,其他地类单一动态度较小,表明在研究期间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较快,其他地类面积都有不同程度减少。从土地利用转移方面来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2000—2005和2010—2015年,转移地类主要是发生在草地—耕地、未利用地—耕地和耕地—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转移空间变化主要表现在沿河流纵...  相似文献   

8.
以河套农业区塔尔湖地区1973-2015年的5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应用分层提取和监督分类方法,获取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并对土地利用/覆盖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2年来,塔尔湖地区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耕地面积除在1987-1995年有所降低外,基本保持着每年0.4%的速率增长.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未利用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中以沙地面积减少最多.土地盐碱化总面积在1973-2006年稳步降低,而在2006年后转为增长.塔尔湖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受控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1973-2015年研究区在土壤盐碱化改良和沙漠化防治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但2006-2015年不合理的灌溉和耕地的过度利用使得土壤盐碱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根据农安县2008年和2014年耕地面积、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工矿用地面积和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面积等四种用地类型的用地规模数据,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农安县下辖22个乡镇的四类用地总规模和各类用地规模进行偏离份额分析,归纳总结土地利用演变的特征和差异性。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减少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是农安县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普遍特征;土地利用变化的总偏离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引起的总用地变化、各类用地变化则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 10.2软件对2009、2013、2018年3期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通过Fragstats3.4软件对所选景观指数作出计算,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8年期间,研究区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969.23、8887.56 hm2,绿地、耕地、水域面积分别减少4407.14、9141.58、1308.07 hm2;绿地的主导地位减弱,建设用地的地位逐渐上升;耕地和未利用地变化幅度最大,水域变化相对稳定;各景观类型破碎化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相互转化复杂;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各类型分布趋于集中,聚集度增加.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主要受政策、社会经济和人口驱动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表覆盖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和热点问题之一。以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提取铁岭县1990-2020年地表覆盖变化图斑,构建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对铁岭县地表覆盖变化情况进行时空分析,识别土地利用变化热点区域。结果表明:近30年铁岭县地表覆盖面积呈现 “四增两减”特征,其中增加和减少最多的地表覆盖类型分别是建设用地(增加了85.27km2)和林地(减少105.39km2),其他几种类型动态变化不明显。近30年区域地表覆盖类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为明显,对于揭示地表覆盖变化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典型灌区土地利用变化与耗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阿克苏河灌区为例,研究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耗水量的关系,为干旱区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14年TM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和土地利用模型,结合灌溉用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近15 a阿克苏河灌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现状以及耕地扩张与灌区耗水量的关系。【结果】阿克苏河灌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灌区耕地面积以159.8 km2/年的速度增加,以塔河灌区耕地增加最为明显;随着灌区耕地面积的急剧增加,灌区内耗水量加大;灌区内土壤含水量减少,平原荒漠区的一些浅根系荒漠植物因干旱胁迫死亡,中、低覆盖草地面积大幅下降,灌区外围荒漠化风险加大。【结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是导致灌区耗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提取了宁夏盐池县1991—2000年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空间位置、数量和类型,采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矩阵,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过程、特点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991—2000年盐池县耕地面积净减少39 853 hm2,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27 055和13 251 hm2,流动沙丘面积减少4 659 hm2.但草原退化严重,中高盖度草场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51.21%下降到17.29%,而低盖度草场和极低盖度草场占地比重分别由4.09%和9.34%增加到36.40%和12.91%.生态环境局部有所好转,但整体继续恶化,土地利用整体处于不稳定调整期.耕地面积减少和林草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及其他治沙工程的实施,而草原持续退化主要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和草原使用“责、权、利”不明确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86年、1996年和2001年土地覆被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研究了黄河缓冲带的土地覆被格局变化,分析了黄河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各缓冲区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两者之间可用抛物线模型模拟。(2)在时间上,从1986年到1996年,除了在0.5km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增加外,其他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减少;从1996年到2001年和从1986年到2001年,各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增加,黄河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超过6km。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并结合艾比湖流域景观类型,分析了2001~2009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探讨了干旱区内陆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响应。结果表明: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6.84,其中从单一动态度得出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耕地、荒漠、林地的扩大,草地和水体的较少;艾比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变化不大,研究期间总价值由395.70亿元减少到390.14亿元,原因是草地、水体面积的减少,耕地、灌木和林地面积的增加补偿了总价值的部分损失,但损失大于收益;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差异明显,2001~2009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变化最频繁的地区主要位于流域中部荒漠和绿洲交错带,这里荒漠面积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降低,有向绿洲扩散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艾比湖流域国家生态保护区土地科学管理、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变化对河北坝上农业水土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通过坝上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监测,对20年来的农业水土资源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使流域蓄水能力增强。影响土壤风蚀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引起土壤理化性状有规律的改变,土壤退化正向着恢复逆转的方向发展。在不同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组合中,以坡梁草地-旱滩耕地-滩地水浇地-下湿滩天然草地的可持续性最佳。  相似文献   

17.
近十几年来,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改变了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有效地改善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以1999、2003和2009年TM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定量分析和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9—2009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普定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呈现出土地利用面积的动态变化、景观异质性和景观结构与形状变化的特征,其中土地利用面积动态变化与景观异质性改变为整个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子。2)从面积变化上看,研究区大量耕地、裸地转化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其中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快速增长的特征,面积分别增加了53%、50%和140%,同时耕地面积减少了133.32 km2,减少幅度明显。3)从结构与形状指数上看,区域景观斑块总数量呈上升趋势,平均斑块面积有所下降,生态系统格局呈现破碎化加剧的趋势。4)从景观异质性上看,优势组分更加多样化,景观异质性程度逐渐上升,生态景观整体趋于规整,其中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空间更加集聚化,但耕地和裸地分布分散化,破碎度有所上升。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8.
渝北区作为重庆五个功能分区中都市功能拓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区划定位。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解译重庆市渝北区2007年和2014年2期Landsat遥感影像,获得该地区近7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数据。结果表明,2007-2014年近7年间,渝北区耕地数量总体维持平衡但地域变化剧烈;林地不断被开发成建设用地和耕地,地域变化十分明显;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布局有失衡趋势;湖泊等水体面积锐减,未利用地全部转化为了其他类型的用地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