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农民福祉与乡村发展质量。在政府承担绝大多数生态环境治理职能情况下,福建省漳州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面临治理主体单一化、治理能力与效果有限、监管与防控机制缺乏的困境。在持续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要根据农村生态特点,突破传统政府主导模式,发动政府、社会组织、农村居民的力量,构建良性互动的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张梅 《现代农业》2023,(3):107-112
农村生态治理和乡村全面振兴之间是互补互促的关系,前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后者为农村生态治理提供了绝佳机遇。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归咎于多元主体责任缺失: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地方企业生态责任弱化、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淡漠、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生态治理能力有限。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地方企业生态社会责任、提高农民生态主体意识、增强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生态治理能力,使农村生态治理的多元主体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构筑符合农村实际的多元共治新模式。多元共治新模式是在对我国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治理模式,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美丽乡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当前重点工作之一。乡村生态环境整治进程缓慢且效果不理想,治理主体和相关参与者问题显著,基层政府作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责任者",暴露出"角色缺位"、"责任缺失"等问题,企业破坏环境问题严重,农民缺乏相应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的能力有限。促进农村生态宜居需要长期有效的解决模式,不仅政府需要有效治理,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农民也需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地方政府切实承担主导责任,地方企业承担生态保护社会责任,农民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非政府组织积极提升相应参与能力。本文主要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依托,梳理农村多元化治理现状,挖掘其存在原因,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手段,由此提出,怎样有效深入贯彻多元治理理论,推动多元治理模式,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各类问题。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发组建的互助性组织嵌入到乡村治理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及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农民合作社自身的内在条件决定了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是必然趋势。分析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的方式,从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困境着手,提出通过强化农村合作社自身建设、构建乡村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等方式完善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进一步促进农民合作社有效嵌入乡村治理的良性乡村“多元共治”治理结构的形成,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治理有效目标。  相似文献   

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基础。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因此,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坚持因地制宜和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在治理主体上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乡贤的协同治理作用,在治理内容上要重点推进和谐乡村、平安乡村、文明乡村和现代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文章通过对我国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专项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找到治理实践中存在的系列碎片化问题,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碎片化、资源要素匮乏、监督机制不畅、信息技术分散等方面。并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从明确多元主体定位、凝聚治理共识,统筹城乡要素、挖掘农村资源,完善监督机制、促进治理透明,整合信息技术、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方面探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整体性思路,破解农村生态治理的碎片化困境,以期提供一些可行性的路径选择,赋能乡村生态振兴,加快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241-243
对我国乡村治理经历的不同阶段演变进行概述,揭示了乡村治理演变的规律。进入21世纪,面对社会转型与发展变化,乡村振兴必然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面临着农村空心化、法治缺失与多种关系错位等现实复杂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法治化加以解决,通过乡村治理法治化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规范制度的落实、组织的健全与村民自治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培育是乡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保障与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以漳州市平和县蜜柚产业种植中农业生态破坏与修复治理实践为例,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振兴的一般化路径。【方法/过程】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走访观察等实地调查方式,深入平和县部分乡镇和农村,搜集一手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从现实中总结规律,从现象中把握本质,提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结果/结论】由平和县生态环境破坏与治理实践中可知,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推动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可以遵循以下路径:政府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技术层面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层面构建现代产业新范式;农民层面培育农民生态意识,并将这些层面统一起来,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政策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我国乡村环境存在污染来源多样化的特征,农业生产、生活、工业与外源性污染导致水、土、大气、固体垃圾污染。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城乡环境治理不平衡、城乡环境治理体系不健全、经济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乡村居民环保意识不强等多方面因素。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应多管齐下,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大监管与服务力度、实施一批环境修复重大工程、发挥乡村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农村环境治理中如何理清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的角色与关系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心。基于中心视角,以河南省商城县S镇农村为例,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探究农村环境治理,发现S镇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效,但依然面临诸多的困境。建立党政引领、市场参与、村社互动的多中心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是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理念,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这一基本理论。基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将农村社会治理提上日程,切实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该文以乡村振兴为视角,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内在联系,并针对目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治理理念误区、治理结构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的职能作用、调动农村群众积极性、树立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念、积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等治理建议,以期农村地区早日全面实现治理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12.
农村民间组织的出现与发展,并参与广西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乡村的全面发展是农民的强烈愿望和诉求,农村民间组织能够提升边境地区村民文化素养、改善边境地区乡村社会风气,推进边境地区社会治理与民主政治建设,推动边境地区生态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农村民间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应把建立和培育农村民间组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使村民充分认识到民间组织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并加强政府对农村民间组织治理能力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从而提升农村民间组织参与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社会安,国家稳"。为平衡政府与村民关系,建立健全乡村自治机制,梳理总结了农村的发展与治理现状,通过案例分析了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农村衰落与农村治理的历史沿革脉络,并结合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制度性、战略性工程。近年来,温县以河南省和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锐意改革创新,大胆先试先行,率先建立了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率先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创建了全省唯一覆盖到村民小组的农村集体“三资”大数据网络监督平台,完善了村级法人治理体系,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组织保障,走出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利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系统化探析,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密切联系,并且在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大、生态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绿色生态产业,强化农民生态环保意识以及完善生态教育保障体系,确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中共南充市委、市人民政府从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握总体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实力乡村,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宜居乡村,大力弘扬农村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明乡村,不断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加快建设和谐乡村,决战全胜脱贫攻坚、加快建设富裕乡村,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增强乡村振兴动能,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强化乡村振兴支撑,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凝聚乡村振兴合力9个方面入手,就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进行了详实规划,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整体性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村振兴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整体性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大意义。乡村治理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助推器"、生态宜居的"保护器"、乡风文明的"粘合剂"、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生活富裕的"发酵剂"。乡村治理仍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为乡村治理的作用被低估,乡村治理工作呈现碎片化,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现实需求相脱节,创新活力不足。因此,应当把乡村治理放在乡村振兴战略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整体性思维解决乡村治理难题,弥补乡村治理短板,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围绕"三农"现实需求,强化组织,增强乡村治理的针对性,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善治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多中心治理结构改革和农民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组织在我国的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在乡村利益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农村社会组织面临着来自客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主观能力发展上的局限,因此,应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职能,支持和引导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提高农村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使其更好地承担起参与乡村治理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国乡村治理进入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乡村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仍然面临多重困境,在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阻碍,因此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与中国实情,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具体工作的开展应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兼顾党建宣传,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高质量的政治、思想、组织和制度发展引领统筹兼顾,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民族地区乡的村生态环境处于一个转折期,在谋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形下,乡村生态环境振兴既是目标又是挑战。解决内源性环境污染问题,采用精细化治理代替粗糙型治理成为了民族地区乡村环境治理的一条创新路径。精细化治理以工匠精神作为价值导向,以结果作为过程取向,通过塑造精细化政府和优化治理工具等手段来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及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