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应用物理、生物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有机水稻二化螟;方法:田间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技术,即在二化螟发蛾高峰期,田间抛投含有即将羽化赤眼蜂的放蜂器,每亩平均3个放蜂器。田间安放太阳能杀虫器物理防治技术,每公顷按不同太阳能杀虫器的型号安装杀虫器数量;结果:利用赤眼蜂、太阳能杀虫器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好于化学除草剂,经济效益明显;结论:物理、生物综合防治是有机稻米生产的关键技术,减少有害物质的投入,节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户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有机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远距离的迁飞性害虫。该文对该害虫在水稻生产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田间调查与总结。介绍了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为害特点、化学防治前的虫情检查,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4方面总结了防治技术,旨在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无公害稻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满足生活需要,需大力提倡水稻害虫物理防治技术。佳多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害虫是一种物理防治技术,它利用了害虫较强的趋光、波的特性,将光波设在特定的范围内,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灯外配以频振高压电网触杀,使害虫落袋,达到降低田间落卵量,压低虫口基数而起到防治害虫的作用。下面将佳多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害虫的试验研究及效果评价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宝国  张艳萍 《新农业》2010,(10):26-26
<正>水稻主要害虫有二化螟、稻丛卷叶螟、稻飞虱等,大孤家子镇应用综合措施进行示范防治,取得成效。1.农业防治合理利用水利设施改变田间小气候,在定植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0—2012年的调查研究和实践,结合国内先进的烟草害虫防治技术,对均州名晒烟大田期主要的地下害虫、田间有害软体动物、刺吸性害虫、食叶性害虫、潜蛀性害虫等18种害虫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安全、生态、优质、特色均州名晒烟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0—2012年的调查研究和实践,结合国内先进的烟草害虫防治技术,对均州名晒烟大田期主要的地下害虫、田间有害软体动物、刺吸性害虫、食叶性害虫、潜蛀性害虫等18种害虫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安全、生态、优质、特色均州名晒烟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水稻病虫害要以预防,根据病虫害与水稻、有益生物和环境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合理应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防治。一、综合防治技术 1、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寻求丰产栽培与控制病虫害发生技术的一致性。在水稻病害虫综合治理系统中,提倡选用抗虫品种,搞好控害丰产栽培,推行科学的水肥管理等农业措施,把病虫害防治技术和丰产技术协调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有机水稻生产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田间病虫草害防治区别于传统水稻防治模式。该文结合四川省苍溪县实际情况,分析了有机水稻病虫草害防治要求,论述了有机水稻常见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正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是为了促使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类农药的使用量为主要目标,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友好型的防治措施,控制田间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切实做好田间主要水稻病虫害防控、强化病虫害监测,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物理防治、防治生物防治为辅,确保水稻生产安全,维护周围生态环境,实现水稻生产模式由传统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变。本文主要结合实  相似文献   

10.
稻种子包衣技术是防治水稻苗期病害和苗期害虫的有效方法,但在北方寒冷地区由于水稻对种子包衣剂的要求较为严格,一般的种子包衣剂在水稻上应用安全性较差。该试验对护苗牌水稻种衣剂进行了试验,通过对田间水稻各项生理指标及田间测产结果看,护苗牌水稻种子包衣剂在北方寒冷地区,对水稻安全,防病、防虫、增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1.
生物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水稻害虫抗药性上升,我们特选几种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等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进一步筛选药种,验证各药剂防效,为田间防治害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的治螟实践表明,仅依赖化学防治措施,不仅增加防治成本,而且不能实现持续控制,还可能带来害虫抗药性上升、环境污染、稻谷农药残留超标等新问题,所以防治水稻三化螟应采取综合治螟措施。对于水稻三化螟防治要从消灭虫源抓起,综合运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保护害虫天敌等综合技术措施,根据不同稻区虫害发生情况,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防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稻虫杀净,甲胺磷等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等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田有益生物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虫杀净对水稻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稻田有益生物种群的影响较小,在防治水稻害虫上可替代甲胺磷等高毒性杀虫剂。  相似文献   

14.
稻种子包衣技术是防治水稻苗期病害和苗期害虫的有效方法,但在北方寒冷地区由于水稻对种子包衣剂的要求较为严格,一般的种子包衣剂在水稻上应用安全性较差.该试验对护苗牌水稻种衣剂进行了试验,通过对田间水稻各项生理指标及田间测产结果看,护苗牌水稻种子包衣剂在北方寒冷地区,对水稻安全,防病、防虫、增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明确多年生水稻田间主要害虫种类、种群发生及为害情况,为多年生水稻害虫的研究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扫网法、盘拍法和目测法,采取五点取样调查记录多年生水稻及当地常规水稻田间害虫种类和数量,并记录水稻的卷叶数及白穗、枯心苗数量;利用四分位法对主要害虫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系统调查,多年生水稻第1季和常规水稻田间水稻害虫均共17种,隶属5目12科,且主要害虫均为稻飞虱、钻蛀性螟虫(主要为二化螟和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多年生水稻第2季田间水稻害虫共13种,隶属4目8科,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主要害虫,常规水稻害虫共12种,隶属5目10科,稻飞虱、钻蛀性螟虫(主要为二化螟和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主要害虫。多年生水稻田和当年常规稻田中主要害虫种群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多年生水稻(第1季)田间稻飞虱主要发生期在分蘖期至孕穗期,第2季田间稻飞虱主要发生期在拔节期至扬花期,多年生水稻(第2季)稻飞虱种群数量高于第1季,多年生水稻田(第1季、第2季)稻飞虱种群数量均高于当年常规稻。多年生水稻(第1季、第2季)和常规水稻田间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期均在抽穗期至乳熟期,多年生水稻第1季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同常规水稻差异不显著,多年生水稻(第2季)田间稻纵卷叶螟平均为害率显著高于第1季和当年常规水稻。【结论】多年生水稻(第1季)田间主要害虫种类及主要发生时期与常规水稻田基本一致;多年生水稻(第2季)受害虫为害较第1季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粮食作物、蔬菜、果园等田间使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效果表明:太阳能杀虫灯可以大量诱杀夜蛾、飞虱、蚊子、金龟子等害虫,不仅减少农药施用量及施用次数,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粮食、蔬菜、水果品质。建议根据不同作物设计不同的波长,从而有针对性的捕杀害虫,且田间应用时与其他物理防治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浅谈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而水稻害虫是影响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因子。目前,我国已有记载的水稻害虫有250多种,其中主要有稻螟、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人们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对害虫采取各种各样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植物检疫、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等。其中生物防治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人、畜和有益生物及作物较为安全,不污染环境,对病虫的发生有较长期的抑制作用等优点。因此,生物防治在水稻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介绍农作物害虫物理防治技术的种类及应用情况,分析当前物理防治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物理防治技术应用及推广工作的建议,以进一步推进北培区农作物害虫防治。  相似文献   

19.
在常规施药的情况下,通过设置性信息素、种植香根草单项及协同使用,研究对水稻钻蛀性害虫的田间防效。研究表明,香根草、螟虫性信息素诱杀技术与化学防治技术单一组合或协同使用田间虫伤穴率、虫伤株率、残虫数明显低于常规施药情况,说明香根草、螟虫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对水稻钻蛀性害虫的防治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标准化设施农业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几年来,随着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发展,蔬菜安全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标准化的设施农业蔬菜生产基地,通过高效安全的物理技术来达到对病虫害的防治,从而生产出安全、放心的高质量蔬菜产品。现介绍几种设施农业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一、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害虫是利用害虫趋光性进行诱杀的一种物理防治方法,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农业技术。它具有以下诸多优点:一是操作简便,并能有效地杀死害虫,显著降低田间虫卵量和虫口基数,减少农药使用量,节本增效;二是避免了大量使用农药造成对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