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陆敬山 《农技服务》2008,25(12):119-119
通过对邢台市西部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认为山区农业的发展应改变传统农业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山区绿色畜牧业,小流域生态农业和山区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和谐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标志。通过积极推广高性能的农业机械设备,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转移到其他产业当中,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山区地区发展农业机械化有一定的制约性,由于地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农民群众的农业机械化意识落后,传统耕作模式根深蒂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使得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一直难以提高。针对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多种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认真分析,有效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定边县白于山区农业发展为例,探讨因地制宜收集有限自然降雨的3种模式,形成较为成熟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实现了山区"秋雨春用、丰雨旱用",达到了地区增产增收的农业发展目标.通过集雨补灌破解缺水山区农业发展瓶颈,以期为自然条件相似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及实施带来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阐述芒市山区自然现状、特点及发展农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分散,市场不健全;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开发应用不够等问题。提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立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等对策措施,为芒市山区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京郊的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形势大好。然而,山区和平原间的发展还不平衡,在山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上潜力还是很大的。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把京郊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搞得更好,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一、京郊山区农业生产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为了发挥优势,首先要弄清山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经济条件特点,以便更好地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搞好农业生产。那么,京郊山区农业生产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以下几方面需要特别注意。1.耕地少、土层薄、土壤肥力低  相似文献   

6.
尊重自然经济规律圈层构建陇南山地农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陇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圈层分异规律及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尊重自然经济规律,圈层构建陇南山区农业应以最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搞好规划以科技为先导、走科技兴山之路,办好示范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山区农业开发软环境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山区农村经济落后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分不开,实现农业机械化能推动山区经济发展,很多实际条件制约着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实行。实现山区农业机械化,唯有结合地方实际、当前政策,寻求山区特点和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找到它们能够结合的地方,探索发展山区农机化之路。  相似文献   

8.
山区农村经济落后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分不开,实现农业机械化能推动山区经济发展,很多实际条件制约着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实行。实现山区农业机械化,唯有结合地方实际、当前政策,寻求山区特点和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找到它们能够结合的地方,探索发展山区农机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区气候冷凉,马铃薯可以实现四季种植,常年上市。禄劝县在山区农业发展中大胆探索、创新,根据自然条件,将马铃薯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加以大力发展。全县集中在屏山、茂山、中屏、转龙、九龙等8个乡镇着力推  相似文献   

10.
永嘉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地块小,起伏不平,自然条件差,农作物品种多,生产规模小,严重制约着农机化发展。该文针对永嘉县山区农业机械的使用率、普及率低,农业机械效力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永嘉县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岷江上游地区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气候干旱,土壤瘠薄,农业环境恶化,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幅度较小。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岷江上游地区农业发展适宜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实施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使农、林、牧业良性循环,综合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可持续发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区域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探讨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及对策对于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研究探讨了西部地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萎缩、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演变规律,并根据其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①充分了解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西部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②研发和集成各种生态综合整治的治理技术与模式,并充分考虑生态治理技术与模式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区域划分的结果,揭示其区域适宜范围,并探讨治理技术和模式的推广途径,以点带面,在区域上进行推广;③对西部生态环境开展动态监测,对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各项工程和措施进行评估;④从流域尺度、区域尺度开展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从机制、政策方面强化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协调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砒砂岩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倍受重视,多年不懈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砒砂岩区的水土流失形式仍旧严峻,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治理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大面积的人工林也面临着退化风险和更新难题。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成果丰富,但该区水文下垫面复杂多变,侵蚀类型多样复合,前人的研究仍沿用黄土高原区的理论与方法,极大的限制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的发展。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科研经验,概括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发展历史,从基岩侵蚀内因、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4个角度,对砒砂岩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工作的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剖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发展发向。   相似文献   

14.
宁夏南部山区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生态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快发展是宁夏南部山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而宁夏南部山区的大发展又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如果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就会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宁夏南部山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文章立足于宁夏南部山区的实际。坚持用生态经济学的指导方法,因地制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以期推进宁夏南部山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陕北沙区为水资源严重缺乏、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已成为其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亟需改进。为此进行了当前国内外几种高效节水实用技术进行比较实验,为陕北沙区及周边地区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提供示范与支持。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和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综述了水资源保护,尤其是水利枢纽库区环境整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石漠化造成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已经成为限制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建立一套广西特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广西地区的水土保持效应,对广西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广西地区基岩裸露、成土缓慢、植被生长困难等石漠化特点,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应计算方法》(GB/T 15774—2008),通过广西水利厅提供的水文站资料、县志、年鉴等历史资料集成、野外小流域采样调查、原位监测等方法,总结出涵盖包含社会、生态、经济3大方面在内的9类指标构成的初选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降维,并结合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分析各主成分中指标主要的作用途径,对指标的敏感性进行检验,筛除冗余指标,使得到的指标体系涵盖内容较为全面,指标信息重叠较少,代表性较强,最终形成包涵8个生态效应指标、7个经济效应指标、1个社会效应指标的水土保持效应指标体系。其中,生态效应指标对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影响较大的前3位分别为林草措施面积(11.21%)、蓄水措施有效面积(11.10%)、有效土层厚度(6.28%),经济效应指标影响较大的前3位分别为林果产品产量(15.11%)、粮食生产量(14.95%)、第三产业总产值(14.74%),社会效应指标为负向指标,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越严重,越难以治理。本研究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为深入讨论生态效应补偿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优化广西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工作配置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吕梁山区土地资源现状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分析了吕梁市山区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指出了该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结构不合理、土地用养失调、生态环境脆弱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吕梁市山区土地资源综合开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刘引鸽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4,15(12):2230-2235
基于情景分析思想,假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分析了西北地区生态风险变化趋势。采用AHP方法建立了生态风险预测指标和模型,进行了西北地区风险预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人口、国民经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自然灾害潜在生态风险依然存在,生态环境及响应生态风险有减小趋势。因此,只有采取区域均衡发展,西部生态环境恶化态势才能遏制,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可望良性循环,生态风险才能降低,为给政府部门的土地、水资源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决策及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的高度协调是生态恢复的保证,探索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协同耦合关系,为流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典型侵蚀环境小流域——纸房沟流域为例,通过收集资料、测试分析,选择不同社会人文环境因子和自然环境因子,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生态的协同效应。【结果】在生态恢复过程中,表征流域生态状况的因子植被覆盖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粮食单产潜势实现率与表征社会经济人文的因子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基本农田、义务教育普及率、水土流失治理度和工副业贡献率之间关系密切,表现出较好的协调性效应,生态状况的改善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社会经济的发展亦能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同时,体现流域系统稳定性的生态综合功能的系统抗逆力与其社会经济人文状况也有密切关系,系统抗逆力增强,流域稳定性提高可促进社会经济人文状况的好转。同样,流域社会经济人文状况的好转亦可推动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即系统抗逆力的增大,使流域系统稳定性增强,表现为较好的协调效应。此外,国家政策策略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结论】侵蚀环境小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生态具有较强的协同互作效应关系,自然生态恢复促进社会生态发展,同样社会生态发展促使自然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