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索蜡蚧轮枝菌与化学农药低浓度混用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方法]采用PDA培养基培养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分生孢子,测定不同浓度的分生孢子液对菜缢管蚜的毒力,选取最佳防效的浓度与4种农药不同浓度混配,采用浸渍法对菜缢管蚜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菜缢管蚜的死亡率随MZ041024菌株分生孢子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孢子浓度为4.9×108个/m l时毒力最高。菌药混用对菜缢管蚜的防治效果比单用分生孢子液和稀释后的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好。10倍稀释液与生防菌的混合液对菜缢管蚜的防治增效作用高于与100倍稀释液的混合液。[结论]蜡蚧轮枝菌与农药混配对菜缢管蚜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二龄幼虫的致病性,为该菌株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开发应用及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孢子浓度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性。[结果]在4.5×10^5、4.5×10^6、4.5×10^7、4.5×10^8个/ml浓度下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367×10^7、3.245×10^6、3.202×10^5和7.803×10^4个/ml。[结论]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有较强的致病性,因而对甜菜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袁盛勇  孔琼  田学军  张虹  李河  伍苏然  杨建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553-4553,4557
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菜缢管蚜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对菜缢管蚜具有较高的致病率。孢子浓度2.4×105个/ml造成大量菜缢管蚜感染致死,其LT50为(6.26±0.35)d;高浓度2.4×108个/ml对菜缢管蚜感染致死LT50为(3.72±0.19)d。MZ041024菌株与其他蜡蚧轮枝菌菌株相比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南瓜实蝇各虫态的室内毒力,为利用蜡蚧轮枝菌进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瓜实蝇的幼虫、成虫和蛹为目标昆虫,利用3.0×104、3.0×105、3.0×106、3.0×107、3.0×108个孢子/mL 5个浓度的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分生孢子液对其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在室内对南瓜实蝇幼虫、成虫和蛹具有较强的毒力,其中在3.0×108个孢子/mL浓度下南瓜实蝇各虫态的死亡率均达最高,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0.1 1±1.32)%、LT50为4.513±0.359 d、第9d的LC50为(2.907±0.495)×104个孢子、mL;成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7.78±1.11)%、LT50为3.585±0.385 d、第9d的LC50为(2.366±0.579)×104个孢子/mL;蛹的校正死亡率为(81.11±2.94)%、LT50为4.152±0.289 d,第9d的LC50为(2.495±0.375)× 104个孢子/mL.[结论]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在室内对南瓜实蝇各虫态均有一定毒力,对各虫态毒力大小表现为成虫>蛹>幼虫;高浓度的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液对南瓜实蝇的防治效果优于低浓度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的致病力。[方法]以采集于蒙自食用菌栽培地的菌袋上的平菇厉眼蕈蚊为试材,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的分生孢子浓度共设5.0×10^4~5.0×10^8个/ml的5个处理浓度,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的毒力随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第2天开始出现平菇厉眼蕈蚊成虫死亡,在5.0×10^4~5.0×10^8个/ml的5个浓度处理的成虫死亡率分别为31.92%、45.16%、62.25%、73.03%和79.78%;第4~7天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581×10^8、2.451×10^7、4.218×10^6和2.648×10^5个/ml;5.0×10^5~5.0×10^8个/ml浓度下成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随着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缩短,由7.5d缩短到4.8d。[结论]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在室内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MZ041024菌株不同分生孢子浓度对平菇厉眼蕈蚊的幼虫和蛹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MZ041024菌株杀虫活性较高,对幼虫和蛹最高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79%和88.94%,LC50分别达到1.745×105个/ml和4.723×105个/ml;LT50最短分别为3.51天和3.78天.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对桃蚜侵染致病力强的蜡蚧轮枝菌菌株,为该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波特喷雾塔测定法,测定来源于俄罗斯的6株蜡蚧轮枝菌菌株对桃蚜的侵染致死情况.[结果]高浓度处理(>1×106孢子/ml),多数菌株在第5、6天达到死亡高峰;第7天结束观察时,所测定各菌株的最高浓度处理(1×108孢子/ml)若蚜校正死亡率均达到95%以上.V3、V4菌株在该浓度下致死中时间分别为4.25和4.11 d.[结论]参试菌株对桃蚜均表现出较高的致病性,V3、V4菌株为更优良的备用菌株.  相似文献   

8.
采用PDA培养基培养球孢白僵菌(Bauveria bassiana)MZ04l0l6菌株分生孢子,测定不同浓度的分生孢子液对禾谷缢管蚜的毒力,将其最佳防效浓度的孢子液分别与常规浓度稀释10倍和100倍的阿希米、胜蚜、比其乐、赛比4种化学农药混配,测定其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在孢子浓度为4.2×lO7个ml时对禾谷缢管蚜的毒力效果较好,其累计校正死亡率为71.30%.浓度为4.2×107个/ml的分生孢子液与稀释10倍、100倍的4种农药混配,lO倍稀释液以比其乐增效最高,达4%;比其乐100倍液增效达7%,赛比100倍液增效达6%;而与阿希米、胜蚜混用均表现为拮抗,且阿希米拮抗作用最明显,增效为-23%.  相似文献   

9.
蜡蚧轮枝菌对麦无网长管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Hall生物测定方法,就昆明地区的蜡蚧轮枝菌KM9803菌株对麦无网长管蚜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麦无网长管蚜有很强的致病感染力,较低的孢子浓度1.3×103孢子/mL仍可造成蚜虫的感染致死,其LT50=7.87 d. 而高孢子浓度1.3×107孢子/mL对蚜虫感染致死LT50=3.64 d. 该测定结果与其它蜡蚧轮枝菌菌株测定结果作比较,可看出该菌株具有很强的致病力,这也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该虫生真菌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苏铁上白轮盾蚧的发生程度以及对探究蜡蚧轮枝菌对其的防治效果,对北京植物园内被害苏铁进行观察,并取回被害叶片,用解剖镜检查各虫态数量、观察各虫形态特征,明确雌性产卵情况,选择三棵发病的苏铁进行蜡蚧轮枝菌防治试验。调查结果表明,在24℃左右环境下,雌虫一般可产卵30~85粒;防治效果以1×109mL/孢子防效最高,超过90%; 1×108 mL/孢子防效约为80%。第4 d和第7 d时对照和处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到第10 d时两个处理之间以及处理与对照之间各有明显差异,在1×109mL/孢子浓度下,防治效果超过90%,说明10 d是发挥蜡蚧轮枝菌药效较为适宜的时间。本研究为使用蜡蚧轮枝菌防治苏铁白轮盾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测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MZ041016菌株不同浓度孢子及与不同农药混配对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的毒力,探讨球孢白僵菌的致病力及其开发潜力。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9.2×108,9.2×107,9.2×106,9.2×105,9.2×104和9.2×103个/mL 6种浓度梯度下对甘蓝蚜具有致病作用,其中,浓度为9.2×108和9.2×107个/mL悬浮液对甘蓝蚜有较高致死率,其第7天死亡率达到100%;浓度为9.2×103个/mL死亡率最低为48.61%。生测结果表明,9.2×108个/mL悬浮液与不同农药混配对甘蓝蚜均具有较强的毒力,其中稀释10倍,以乐斯本的死亡率为最高,第5天可达100%;其次是灭多威、阿维菌素,吡虫啉死亡率最低,第6天仅达78.16%;稀释100倍,仍以乐斯本的死亡率最高,第5天达到73.41%,其次是灭多威、阿维菌素,吡虫啉死亡率为最低,第6天达54.57%。  相似文献   

12.
 蜡蚧轮枝菌昆明菌株(KM9803)对3种供试蚜虫都有较强的致病力。将3种蚜虫的无翅成蚜用1.0×104~1.0×108分生孢子/mL悬浮液处理后,测得该菌株分生孢子对3种蚜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 分别是3.75×104孢子/mL(桃蚜Myzus persicae),2.74×104孢子/mL(白尾红蚜Uroleucon formosanum)和0.68×104孢子/mL(麦无网蚜Acythosiphon dirhodum);但芽生孢子对桃蚜的毒力却较强(LC50 1.87×104孢子/ml)。当用1.0×108孢子/mL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时,对3种蚜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是4.7d(白尾红蚜),3.6d(桃蚜)和3.6d(麦无网蚜);而用1.0×105孢子/mL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时,LT50分别为6.7d(白尾红蚜),6.0d(桃蚜)和4.9d(麦无网蚜)。  相似文献   

13.
对自然感病的桃蚜幼虫上获得的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的最适培养条件及对甘蓝蚜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顶孢霉菌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为木糖,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分别为1.806 mg/mL和7.061×106个孢子/mL;最佳氮源为尿素,其菌丝体含量和产孢量分别为0.242 mg/mL和54.07×106个孢子/mL;最适于顶孢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C/N为10∶1.液体培养至6-7 d时,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均达到高峰,因此液体发酵终止时间应选择在接种后6-7 d.在接种后的第6 d,顶孢霉菌对甘蓝蚜的LC50为1.650×106个孢子/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