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粒重是作物的重要产量性状之一,研究作物粒重的遗传机制有利于认识作物驯化过程,并为提高作物产量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以水稻、玉米、小麦等重要作物的粒重研究为例,对与粒重相关的基因以及粒重形成的遗传和生化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粒重是评价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小麦的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从额尔古纳市来看,不同年份的小麦粒重差别比较大,丰收年的千粒重42-49 g左右,歉收年千粒重25-30 g左右,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的稳定性。研究表明,气象条件是影响小麦粒重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对额尔古纳市小麦的生产进行分析可知,小麦籽粒灌浆与日平均气温、昼夜温差、光照时间、空气湿度以及日最高气温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小麦灌浆持续期是指从小麦开花到熟成这段时间。籽粒产量的90%以上都是这个时期的光合产物,此段的光合强度和有机物运转速度决定了粒重。在湖北,近年产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粒重的变化引起的。粒重对高产和在高产基础上的稳产更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品种,由于其遗传基础不同,千粒重变幅很大。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和  相似文献   

4.
开展氮磷钾肥的不同施用量和施用方式的随机区组试验,以考查小麦粒重与肥料不同施用处理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对小麦粒重有极显著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施肥量越多越有利于提高小麦的粒重,但并不表示氮磷钾肥施用量越多小麦粒重就越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对小麦穗部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及粒重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3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的影响效应。【结果】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各处理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小穗平均单粒重均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粒位的粒重也随小穗位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形式。结实小穗越多、各小穗结实粒数或单粒重差异越小,空间分布模拟曲线的弧度越平缓。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主茎穗和分蘖穗的结实小穗数与小穗结实粒数,降低了不孕小穗数,且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增加幅度较大;秸秆还田还提高了小麦不同粒位的单粒重,以第3、4粒位提高幅度较大。【结论】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不同小穗位的结实粒数和粒重,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6.
小麦灌浆速度及营养生长对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小麦生产中,粒重的变异是产量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及受品种本身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小麦不同类型的品种间粒重差异很大,同一品种的年际间和同一年份不同栽培条件下粒重差异也很大.为了探索增加粒重的途径,首先必须了解籽粒的形成规律及其与营养器官之间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加粒重的有效栽培措施和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品种类型.为此,作者以不同类型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了两年的连续试验研究,初步了解了灌浆速度对粒重的影响,以及营养器官与粒重的关系. 一、材料和方法(一) 供试品种:冬性小麦陕农701、烟农78,半冬性小麦宁7317、皖西7336和春性小麦钱江7603、津7526.  相似文献   

7.
北部冬麦区小麦产量育种的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六五”~“八五”(1981~1995)北部冬麦区小麦产量育种的生理研究。首先从回顾前人研究中肯定了生理学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继而从(1)高产品种的合理冠层结构;(2)调控穗粒数,粒重的途径及机理;(3)籽粒灌浆特性对选育高粒重品种的意义;(4)小麦衰老类型的生理基础及其在选种上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结合高产生理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北部麦区的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8.
7个弱筋小麦品种千粒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良弱筋小麦粒重提供依据,利用7个弱筋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研究了弱筋小麦千粒重的遗传。结果表明,扬辐麦2号、扬麦15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粒重。小麦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作用方式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控制粒重的增效等位基因为隐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千粒重可能受1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5~2000年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总结(80份),对小麦穗粒重与区域试验位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粒重在1.21~1.49 g时,取得区域试验位次前2名的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小麦孕穗期是小麦生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争取粒多、粒重的关键时期,加强田间的水肥管理,搞好一喷三防的病虫草害防治工作,做好自然灾害的防御,为实现小麦的丰产丰收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杂种小麦的粒重优势在利用杂交种提高小麦单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杂种小麦荐灌浆特点及粒重优势,选用杂种小麦冀杂901和常规对照品种冀麦30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这方面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报告如下:1)杂种小麦冀杂901灌浆过程、特点及其粒重超标优势形成的原因。将调查结果以花  相似文献   

12.
黄淮麦区不同习性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目前河南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高肥小麦品种和洛阳市农科院新培育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itic方程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相关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所有参试品种来说最大灌浆达到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各阶段灌浆速率是影响粒重的主要因素,而且R对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对春性品种,与粒重显著相关的灌浆参数为Rmax、R、R2;半冬性品种,平均灌浆速率R、R1和T2与粒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高温处理对小麦产量和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使小麦生物膜结构受到破坏,从而使小麦细胞内积累的小麦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小麦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减弱,导致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较CK下降,植株光合机能减弱,明显加速了植株衰老,粒重、穗粒数及稳粒重与正常生长的植株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籽粒干重变化呈"S"曲线,整个灌浆过程中,杂交小麦的干物质增幅都比常规小麦高,且达到快速增长的时间要早。杂交小麦的灌浆速率和籽粒水分含量均呈正态曲线,其灌浆速率比同期常规小麦高。最大灌浆速率Rmax,快增期(R2)和缓增期速率(R3),渐增期持续天数(T1)是影响粒重的重要参数。因此提高渐增期和快增期速率对提高小麦粒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同一年影响小麦同一品种粒重变化的因素较多。本文从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小麦群体结构、灌水、施肥量和不同类型地区5个方面分析了宝鸡市2016年小偃22粒重变幅原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灌溉制度和氮肥对冬小麦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传统栽培技术和优化栽培技术对小麦粒重的影响,于1999-200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德合作项目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了包括灌溉,氮肥和秸秆3因素共18个处理组合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秸秆处理对粒重无明显影响,优化灌溉有利于提高粒重,优化灌溉配合优化施氮肥提高小麦粒重;(2)小麦不同粒位粒重的高低顺序为:第2位粒>第1位粒>第3位粒,而且栽培技术无法改变这种差异;(3)施氮对对籽粒胚乳细胞数目的影响取决于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不足时为负效应,否则为正效应,本文从粒重角度建议北京地区种植多穗型和灌浆速度快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7.
干旱胁迫下冬小麦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干旱胁迫条件下 ,以豫西地区种植的 6个主要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 ,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拟合 ,并推导出一系列次级参数 ,用相关与逐步回归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灌浆参数与粒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干旱条件下籽粒灌浆速率对小麦粒重形成作用显著 ,而灌浆持续时间与粒重形成无显著相关关系 ,特别是提高渐增期和快增期灌浆速率对提高粒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小麦孕穗期湿害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2个小麦品种(系)孕穗期遭受湿害后的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孕穗期湿害使小麦穗粒数与穗粒重发生变化,有的品种如华麦8号穗粒数及穗粒重均下降很小,有的如9214粒重下降很大但粒数下降较小,且不同小麦品种(系)对湿害的防御机制不尽相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湿害对主与分蘖穗的伤害机理并不相同,对主穗而言,湿害主要影响主穗粒重,对分蘖穗则是影响分蘖穗穗粒数,由于各产量性状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通过对北京地区八十年代超标小麦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发现新品种产量潜力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提高了一穗粒重,而亩穗数则有减少趋势。这表明,北京地区的小麦育种正在朝着中间型—大穗型方向发展。一穗粒重的增加大部分品种是由于提高了千粒重,而目前北京地区最高产小麦品种北农2号除了粒重有所增加外,主要是由于增加了一穗粒数。作者认为,同时进行千粒重和一穗粒数的综合选择,是提高一穗粒重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在保证足够亩穗数前提下侧重攻一穗粒重”的育种方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对小麦生长后期的环境条件和灌浆时间,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明确了增加粒重的关键是提高灌浆物质源和改善小麦灌浆期间的养分、水分供应条件,提出了增加粒重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