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定了粳稻直立穗品种丙8979与弯曲穗品种C堡杂交的重组自交系349个株系的穗角和7个谷粒性状及12个稻米品质性状,分析了穗角与谷粒性状和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穗角与千粒重、谷粒长、谷粒宽、谷粒长宽比、谷粒长厚比、粒长和长宽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角不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千粒重与谷粒长、谷粒宽、谷粒厚、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粒宽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谷粒长厚比和谷粒宽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主要由谷粒宽和谷粒厚决定。直链淀粉与谷粒长,垩白粒率与谷粒宽,粒宽与糊化温度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粒率与谷粒长宽比、长宽比、糙米率和精米率,垩白度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以及长宽比与垩白度和糊化温度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IR75589-31S、IR60、IR70和90个籼粳成分不同的株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以获得的27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对杂交稻米外观品质遗传及性状间的相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垩白度、粒长、粒宽及粒长宽比间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粒长、粒长宽比与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粒宽与垩白度显著正相关;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对垩白度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9409、2.1738和2.7805。杂交稻外观品质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且遗传效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以种子加性效应为主,母体效应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垩白度主要受到种子效应和母体效应控制,同时还受到细胞质的影响。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三性状的狭义遗传率都在80%以上,其中以粒宽为最高,达89.90%,垩白度的遗传率相对较低,为72.94%。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优质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2004年安徽省推广种植的优质米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理化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籼稻的整精米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粒长与垩白度、粳稻的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呈显著负相关,粒长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与透明度、碱消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籼稻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碱消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籼稻垩白粒率、粒长、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6.5%;粳稻垩白粒率、精米率、粒长、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7.6%。从改善垩白、长宽比和精米着手,筛选垩白小、长宽比适当、精米率较高的品种,籼稻兼顾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粳稻兼顾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对提高籼、粳稻米综合品质会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211份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和偏相关分析表明:籼稻或粳稻加工品质间的偏相关系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糙米率高的品种,其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也高。籼稻的垩白率主要受粒长和长宽比的影响,粳稻则主经受长宽比的影响,但无论是籼稻或粳稻,垩白度与粒长和长宽比的偏相关均不显著。品质改良的重点是降低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其关键是选择垩白性状较好。配合力较高的亲本。通过双交,复交,回交等方式增加优良亲本的比重,提高对垩白性状的选择压力等,稻米适口性的改良,应从早代开始,对所选材料进行感官品尝,并进行适口性的跟踪调查。结合其他品质性状进行综合选择。  相似文献   

5.
常见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128个常见水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商品品质、蒸煮品质的分析表明,品种的加工品质有明显差异,完整精米率的变异幅度最大;垩白面积与完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粒长、粒宽、长宽比与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间无任何显著相关。由于粒宽与垩白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故在籼稻优质米育种中,宜选择细长粒形和透明度好的类型。籼稻的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在品种间均有丰富的变异,性状间组合方式复杂。目前国内籼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偏高,是影响食味的主要因素。粳稻中蒸煮品质各性状变异幅度较小,性状间组合类型较简单。  相似文献   

6.
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个亚种,程氏形态指数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籼粳分类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但籼粳分化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还多不清楚.本研究以典型粳稻牡丹江8号和典型籼稻明恢63的杂交F2群体为材料,构建遗传连锁图,检测到了11个籼粳分化相关性状(稃毛长、粒长、粒宽、倒一节间长和抽穗期)的QTL.同时定位了13个与这些性状高度相关的株高、穗长和护颖长的QTL.结果表明,检测到5个控制稃毛长的QTL,最大贡献率为25.57%;4个控制穗长的QTL,总贡献率为47.13%;4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分别位于第3、第7染色体上;控制粒长和控制粒长的QTL各检测到1个,贡献率分别为38.03%、20.56%.本研究为相关性状基因的克隆打下了基础,并加深了人们对籼粳分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粳稻粒型与稻米品质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粳稻粒型与水稻稻米品质的相关关系。[方法]选用目前江苏省粳稻主推新品种(系)和现有亲本圃等30个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粳稻粒型与稻米品质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稻米粒长与粒宽、粒厚分别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糙米率与粒宽、粒厚分别呈0.05水平显著正相关和0.01水平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粒宽、粒厚呈0.0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粒长呈0.01水平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粒宽、粒厚分别呈0.05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和0.01水平显著负相关,与粒长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粒型与稻米品质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水稻籼粳交F_1、F_2代及杂交育成品种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对水稻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 :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能较好地对籼粳亚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分类 :籼粳交F1代大多数分类性状均偏向于籼稻特性 ,类型上划分为偏籼型 ;F2 代呈正态分布 ,4种类型均有 ,以中间类型为最多 ,F2 代类型丰富 ;在参试杂交育成品种中 ,尽管各个品种 (系 )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籼稻和粳稻的血缘 ,但就程氏指数 6个亚种特性而言 ,除穗节长外 ,其它 5个性状仍然基本保持典型粳稻特性 ,在分类地位上仍然属于粳稻  相似文献   

9.
以生产上广为应用的9个粳稻不育系和8个粳稻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其F1代8个碾磨品质性状和外观品质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宽、垩白粒率、垩白度同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糙米率、精米长、长宽比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长、精米宽、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受不育系影响较大。要选育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好的杂交组合,不育系的选择至关重要。品质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长宽比、粒长、垩白度、垩白粒率、粒宽、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变幅在74.93%~30.48%。不育系以滇榆1号A、滇粳优5-1A、合系22-2A、玉溪香谷A较好,恢复系以南34、滇昆香1号、杂8号、南34选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明确江西不同纬度不同类型双季晚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差异,为江西双季晚稻适宜粳稻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CK)4种类型品种为材料,在江西乐平市(29.00°N,117.12°E)、上高县(28.27°N,115.12°E)、赣州市(25.81°N,114.96°E)3个试验点进行试验,比较研究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在纬度上的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特征。【结果】随着纬度升高,3种类型粳稻产量均增加,2013年(2014年)平均纬度每增加1°,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分别增产0.36(0.32)、0.18(0.22)、0.25(0.20)t·hm~(-2)。同一纬度下,除赣州试验点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的产量低于杂交籼稻外,其余各点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产量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各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均能安全成熟,随着纬度升高,各类型水稻播种至拔节期显著延长,全生育期天数增加;同一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全生育期均极显著长于杂交籼稻,主要表现在抽穗至成熟期天数的增加。3种类型粳稻光照与积温及其利用效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在安全成熟条件下,双季晚稻生育期越长,温光资源利用率越高。【结论】江西不同纬度地区实行双季晚稻"籼改粳",可显著提高当地温光资源利用率与稻谷产量。与大面积种植的籼型杂交稻相比,在乐平与上高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均具有显著的产量及温光资源利用优势;在赣州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的优势明显。双季晚稻"籼改粳"可能是提高双季稻区水稻产量的现实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云南地方稻资源的籼粳属性及籼粳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为有效利用云南地方稻资源改良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9对InDel籼粳特异性标记对来自云南12个地州69个县区的406份云南地方稻资源进行籼粳属性分析,通过计算云南地方稻资源在39个InDel位点上的籼粳基因频率,确定其籼粳类型;并对倒伏性、芒长、颖尖色、谷粒形状、株高、穗颈长、穗长、有效穗数、剑叶长、剑叶宽、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结实率、谷粒长和谷粒宽等18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籼粳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的相关性.[结果]406份云南地方稻资源中有303份籼型稻(典型籼稻、籼稻和偏籼),占74.63%,其中典型籼稻77份、籼稻214份、偏籼12份;中间型资源11份,占2.71%;粳型稻(典型粳稻、粳稻和偏粳)有92份,占22.66%,其中典型粳稻36份、粳稻54份、偏粳2份.籼粳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粳型基因频率与穗颈长、谷粒宽、芒长、穎尖色、穗长、剑叶长、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谷粒长和谷粒形状等11个表型性状呈极显著相关(P<0.01,下同),其中与谷粒宽(r=0.374)的正相关性最高,与谷粒形状(r=-0.429)的负相关性最高.[结论]云南地方稻资源存在明显的籼粳分化,InDel分子指数法所划分的7种籼粳类型在406份资源中均有出现,且其籼粳属性的分化与多个表型性状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尤其与谷粒宽(极显著正相关)和谷粒形状(极显著负相关)的相关性最高.因此,利用云南地方稻资源进行籼、粳稻定向改良及选育时应综合考虑谷粒宽和谷粒形状2个表型性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籽粒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为水稻高产改良提供指导。[方法]以秀水79和C堡构建的247个株系粳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测定了籽粒相关性状(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的表型值,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粳稻粒长和粒重都受到3对主基因控制,二者均无多基因控制。粒宽为2对主基因控制无多基因的作用方式,粒长、粒宽和粒重主基因的遗传率均在99%以上。籽粒长宽比由多基因控制。[结论]粳稻粒长、粒重和粒宽受到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品质性状间及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鹏  郭建夫  汤能  何蔼如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39-11441
采用5个不育系(湛A、双青A、万金A、22A、珍汕97A)、5个恢复系(R128,R122,R46-1,R15,直龙)按5×5NCII遗传设计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在2005年晚季对杂种F1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①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与其他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整精米长宽比与整精米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整精米宽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整精米长、整精米长宽比、垩白面积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但与整精米宽及垩白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蒸煮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密切,但直链淀粉与糊化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②株高、有效穗数与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强,除株高与整精米率达到极显著外其他性状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穗长与整精米宽、垩白粒率间均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但与整精米长宽比呈显著正相关;粒长与垩白粒率间、粒宽与垩白面积间、粒长宽比与垩白粒率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粒宽与垩白粒率则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水稻千粒重与外观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而为水稻大粒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对鄂晚10号和大粒王组配的F7代242个群体进行千粒重及外观品质性状的考察,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相关性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粒长、粒宽、粒厚及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长宽比、粒厚、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粒厚、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长宽比与粒厚、垩白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厚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粒宽对千粒重的作用最大,粒长次之。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有关垩白形成的机理和籼、粳稻垩白与品质相关分析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无论籼稻或是粳稻均表现出垩白与出糙率、垩白粒率、粒宽、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与整精米率、透明度、粒长、粒型、胶稠度呈负相关,但类型间有一定差异。并就垩白对各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对今后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提高品质的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以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以广亲和两系不育系9311S的40个中熟中粳稻及由其配置的40个杂交F1为材料,分析播始天数、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单株产量、糙米率、长宽比、粒长、粒宽、透明度、垩白粒率、垩白度等18个性状的超优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表现.结果表明,生育期存在正向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单株产量等8个性状存在正向超优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而结实率与千粒质量表现出负向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品质性状中长宽比、粒长和垩白粒率存在正向超优亲优势,而糙米率、粒宽、透明度、垩白度表现出负向超优亲优势.长宽比、粒长存在正向竞争优势,糙米率、粒宽、透明度、垩白粒率、垩白度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与父本相比,两系亚种间杂交组合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以及穗粒数明显增加,但是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明显降低,提高父本千粒质量是恢复系产量性状改良的重点.杂交组合品质优于父本是因为杂种的粒型变长,粒宽变窄,长宽比增加,有利于提升稻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籽粒和糙米及其相关性状影响稻米品质与产量,而这些性状多属于数量性状。本研究利用合适的分离群体研究它们的遗传规律,以便后期进一步定位、克隆相关基因。【方法】以来源于美国的光壳稻US19和云南高海拔粳稻TJ15为亲本杂交,采用单粒传法构建1个具有90个株系的重组近交系(RILs)群体,考察该群体的籽粒和糙米相关性状,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其遗传规律。【结果】籽粒和糙米长宽及其长宽比和粒重等性状在重组近交系的株系间存在广泛的变异,且有大量的超亲株系产生;各性状均呈连续分布,符合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籽粒的千粒重与籽粒的粒长、粒宽显著相关(P0.05),籽粒的千粒重和糙米的粒长、粒宽也显著相关(P0.05)。通径分析表明:影响千粒重最主要的因素是籽粒宽和长宽比;糙米的粒型决定于籽粒的形状,而千粒重是影响糙米率的重要因素。【结论】以美国的光壳稻US19和云南高海拔粳稻TJ15构建的重组近交系群体内存在广泛的遗传重组变异,除粒宽和长宽比性状之外还有其他性状对籽粒千粒重有较大的作用,细长粒型和短圆粒型的水稻均可能有较高的出糙率,为下一步开展籽粒灌浆特性与出糙率关系的研究和创制优异种质材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由 191个家系组成的籼粳交组合 (密阳 2 3 /秋光 )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稻米品质性状在 2个年度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等 13个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都呈连续变异 ,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表型相关分析显示 :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和透明度等 7个稻米外观品质的成对性状间相关水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直链淀粉含量与碱消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与胶稠度的相关均不显著。同时 ,对碾磨品质与外观和蒸煮品质、外观品质与蒸煮品质性状之间的简单相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云南粳稻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MMI模型对种植在4个试点的11个粳稻品种的稻米品质进行稳定性分析,以品质性状的表型值及其相应的稳定性参数(Di)为指标,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和环境间的差异以及品种×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随品种和环境不同而变化较大,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顺序为粒宽粒长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其稳定性参数分别为0.13,0.14,0.31,0.37,0.43,0.48,0.79,0.84和2.33。综合考虑稻米的品质性状及其稳定性,云粳4号、云粳优10号、云粳12号和云粳15号稻米品质好且稳定性较高,可作育种亲本,以改良稻米品质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沈农系列超级稻品种高产和优质的结合,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培育的130份粳稻新品系为试材,对粳稻粒型和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粒型与加工、外观、营养和食味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粳稻新品系是研究粒型和品质性状的良好材料;相关分析表明,粒宽与各品质性状相关密切,而粒长与各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适当加大粒宽有利于提高加工品质和改良营养食味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随粒宽增加变多的趋势,影响外观品质,但供试材料中存在部分品系长宽比较小同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少。可见提高粒宽是提高沈农系列高产新品系粳稻品质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